第61章
宁绍明没做过生意,也说不好卖炒河粉行不行:“要不我们先试试?”
赵如月以为他想先去集上摆摊试卖:“你还要忙宅基地那边的活,摆摊试卖忙得过来吗?”
宁绍明解释:“不是试卖,我想明天早上去卖食材,中午做一顿给在宅基地那边帮忙干活的人试吃,看看他们能不能接受。”
在宅基地那边帮忙的都是本地人,基本上可以代表本地大部分人的口味。
他们觉得好吃的话,带回家跟家人一起吃过几次,很快就能帮忙把他家要卖的东西宣传出去,要不了多久,镇上的人就知道了。
“还是先等等吧,等房子差不多能入住开店,再让他们试吃,毕竟做这个对于会做饭的人来说,并不算难。”赵如月担心被人捷足先登。
她倒是不怕自家卖炒河粉后,镇上的米粉店跟风。
她对宁绍明的手艺有信心,而且客人的舌头又不是白长的,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价格,谁家的好吃人家也吃的出来。
赵如月只担心提前被别人用去赚钱,自家的房子却没建好,想跟别人竞争都没办法。
宁绍明有点担心:“要是到时候反馈回来的结果不好,我们再改别的会不会耽误时间?”
赵如月说:“这有什么,我们开店用的是自家的房子,又没有租金成本,做不成生意还有地可以种,也不会欠债挨饿。”
“那行,我尽快把建房的进度加快,现在大致框架已经出来了,你有空可以过去看看门店以后该怎么布置,可以去找木匠打店里的桌椅和柜台了。”
近期砍下来的木头没办法做家具,赵如月之前选好的木头,砍下来之后,要先去跟别人换成晾干处理好的木头。
要是用刚砍下来的湿木头跟别人家换,肯定不能一比一地兑换。
不过她是回娘家,跟娘家人换,娘家人没多要。
换回来的木头,加上公婆以前给愿意要空宅基地的儿子提前攒下的一些木头,做家里自用家具和店里桌椅、柜台的木头刚好够。
木头到位的第二天,赵如月立刻去已经建成个雏形的新房量尺寸。
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去找木匠,先做店面的桌椅和柜台。
“你这是做椅子还是桌子?”镇上的木匠指着她给的尺寸图问,“尺寸没标错吧?看着像长条椅,但是尺寸不对呀!”
“没标错,你放心大胆按照我给的尺寸做就行,我要做靠墙放的长桌,这样能坐的人多些。”
米粉店又不是奶茶店,大部分客人吃完抹抹嘴就赶着逛集市去了,也不介意跟别人拼桌,店里放这种长桌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空间利用上。
镇上跟她家面积差不多的店,最多摆四张桌子,挤一挤能摆五张。
但是她这么设置,摆上这两个长条桌后,再把正常桌子的面积稍微缩小一点点,依然能摆四张桌子。
“镇上的店也不放这种桌子啊……”木匠不解地嘀咕,但一点不耽误做活,也没阳奉阴违。
反正他跟赵如月确认过了,以后按照给的图纸尺寸好好地做出来,用不了也不是他的问题。
赵如月看他执行得一丝不苟,心里很满意,她还要去买靠墙装在外面,遮阳挡雨的篷布。
抬脚正准备走,想起还得买几张折叠桌,客人多的时候放到篷布下,招待客人用。
这个木匠家貌似有成品卖,她就多问了一句。
木匠抬头指了指旁边的一个房间:“都在里面,五十块钱一张桌子,十块钱一张凳子,都是正经木头打的这贴桌,按一套要的话,八十块钱,有一张桌子四张椅子,不讲价,这个价格很实惠了,你去别的地方买,一套至少要一百,那桌子还不一定是正经木头桌。”
赵如月知道,现在有那种桌面有图案的这贴桌,看着好看,实则内里是木头碎屑加胶压成的板子,放的东西重一点还会往中间凹,确实不如他家木头打的折叠桌。
“行,我去选几套,不给讲价,能给送货上门吧?我大概要四五套,光靠我自己可抗不走。”
木匠笑眯眯地猛点头:“当然能给你送家里,要送你家老房子那边还是新房那边?我跟我儿子说一声,直接就能给你送过去。”
赵如月想了想说:“先送老房子那边吧。”
新房那边框架起好了,但是墙体还没干透,也没装门窗,放那边宁绍明不一定能时时注意到,容易被偷。
运气好遇上好天气,从建房起没怎么下过雨,空气干燥又有阳光,墙体干得快。
再加上宁绍明为了能尽快把房子建好,早点开店挣钱,找来帮忙的人比较多,打地基和建房的速度就比较快。
忙忙碌碌一直到三月初装好门窗,新房看起来就很像样了,甚至比有些只装了大门,连窗户都没装就住进去的小楼房都体面。
要是不装修,现在把水电一装,家具往里一搬,直接就能住进去了。
很多人,包括宁绍明的父母都以为他们会这么搬进去。
然而之前运钢筋的司机又来了,这次他运的不是钢筋了,而是用另一辆小一点的货车运来的瓷砖,还有刷墙的材料、厕所的便盆、洗手间的洗手台等等。
镇上只有水泥、石膏,墙漆也得去县城买,那个卖钢筋的老板,除了卖钢筋还卖装修材料,宁绍明不想到处跑,干脆就全在同一家店买了。
所有东西刚好能凑一车,人家直接给送货上门,也省的他还得自己想办法运回来。
赵如月跟宁绍明都去过鹏城,见识过城里人房子还有酒店里的装修。
虽然他们没那么多钱,把自家装修得跟城里人家那么好,但是那些不花太多钱,做好后就能提升生活品质得便捷程度的地方,他们也想尽量做好。
比如水电走线、开关、插座以及洗手间里的便池、洗漱台和淋浴喷头。
他们暂时还买不起洗衣机、冰箱、电视机这些,但是都提前预留了位置。
目前家里唯一的一件最值钱的家电,只有那个储水式电热水器。
从把那热水器买回来,到房子装修的时候把它装上去,过去了挺久,街坊邻居们依然还记得这个东西。
赵如月装电热水器的时候,很多人都跟着去她新家看。
他们家预留的热水器位置在厨房外面,还设置了单独的插座和开关。
只要把孔打好,装上支架,再把热水器架到支架上就算完成了一半。
赵如月定好打孔的点,拿了把椅子放好,自己拿着电钻就站上去了,她曾经为了省耗材费和安装费,自己买材料装过。
“诶诶诶诶,如月你怎么自己上去了,这男人的活你能干嘛?”
“哎哟,你个女人家可别乱来,让你家男人干吧,别等会儿把墙打坏了!”
周围一群大娘大婶大叔大爷一脸紧张地看着她,仿佛她手里拿着的不是电钻,而是一把要砍他们的大砍刀。
不等赵如月解释打孔很简单,自己也会,就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不高兴地说:“我妈怎么就不会了,我妈啥都会!”
宁时夏噘着嘴心里有点生气,这些大人竟然怀疑她妈妈连打孔都不会,真是不像话。
那么简单的事情,她觉得要不是自己力气小,让她去做她也行!
那些大人看她噘嘴的样子可爱,还想逗她,宁时夏把想掐自己脸的手都拍走了,跑到爸爸和哥哥身后给妈妈加油。
其实宁时夏根本不知道自己妈妈到底会不会,因为她从来没见过妈妈做这些。
但是她就是不乐意那些也没看过的人都没让她妈妈试一下,就提前说她妈妈不会!
赵如月笑着对女儿眨眨眼睛,沉稳地启动电钻,在自己标记的地方打了两个合格的孔。
然后掏了掏口袋,拿出膨胀螺丝的膨胀管,把膨胀管敲进去,再装上膨胀螺丝、热水器支架。
“可以了,把热水器递上来。”
宁绍明把热水器递上去,赵如月对准支架一卡,热水器被稳稳当当地挂在了墙上。
“见着没!”宁时夏骄傲地冲着那些大人抬起小下巴,得意得不行,“我就说我妈会吧!”
赵如月接着又拿出其他配件一一装上,她看起来那么轻松地就把热水器装好,让围观的街坊邻居啧啧称奇,看她的眼神像是在看什么稀奇动物。
面对他们的调侃,宁绍明面上镇定、嘴上谦虚,心里却跟女儿一样嘚瑟,这些邻居不知道,他家的插座和水龙头,其实也是他老婆装的!
要不是没有电工证,赵如月甚至可以把走线的活也自己干了。
装好热水的当天晚上,他们一家四口就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美滋滋地洗上了不用锅烧水的热水澡。
要不是刚装修好,家具也才搬进来,需要再放两三个月晾一晾,他们恨不得马上住进新家。
也就是他们的家具全都是真正用木头打的实木家具,房子里没什么甲醛含量高的东西,要不然晾房子的时间可不止两三个月。
新房暂时不能马上搬进去,新店打扫干净后却可以开起来了。
他们原本打算请人试吃店里要卖的炒河粉,后来一直觉得时间不合适,就一直拖着。
眼看挣钱的事拖了那么久,他们的店再不开起来,春节前卖货时的宣传就要白费了。
跟赵如月买过东西的那个老乡,每次来镇上赶集都会过来问一问,他们的店什么时候开张。
再拖下去,赵如月都觉得不好意思见她。
申请到开店所需的证件后,两人一商量。
干脆把搬新家请温居酒的时间提前,邀请之前帮忙建房的人和其他亲朋好友来吃饭。
把炒河粉当做席面上的一道菜,看看他们吃完后的反应。
第62章
他们俩商量好之后,当天晚上回老宅那边吃饭,在饭桌上就把这事跟其他人说了一下。
原本他们想得很简单,跟亲朋好友说一声什么时候去吃饭,然后提前一天去订食材就行,在一个星期内把这个事完成。
最好能挑在星期六或者星期日,这样孩子们刚好在家。
黄秀华一听他们说这事,饭都顾不上吃了,马上把挂历拿来翻,翻了半天没翻出个名堂来。
又说要去找道公和神婆算算日子。
赵如月和宁绍明听着都懵了,他们以为在挂历上随便选个适合请酒的日子就行,怎么还要去找道公和神婆?
但是黄秀华神色很眼熟,坚持要去找,该非要让他们两口子也跟着一起去,同时带上他们一家四口不穿的一件衣服去给人看。
宁绍明觉得麻烦,试探地说了一句:“不用去找吧,我们都看好日子了……”
就是想快点,要不没钱入账,他心慌。
黄秀华神色严肃地说:“不行!你不信的话,可以出去问问别人家,那些开店的是不是也这样,别以为这是封建迷信,你媳妇儿三叔家,还是开医馆的呢,他以前也去找人算过才定的日子,你们年轻不懂事,可我们家里的老人要是不提醒你们、不劝你们,别人说起来就是我们的不对了。”
宁绍明看向他爸,见宁达也点头表示赞同,只能无奈地跟赵如月对视一眼,接受了这个安排。
“那到时候跟道公和神婆说,给我们挑的日子近一点……”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黄秀华瞪着眼打断了:“日子都是算出来的,怎么能要求怎么样就怎么样?人家算出来是什么时候就是什么时候!”
“要是算出来是明年,也得等到明年才能开店?”宁绍明吐槽道,“今年我们一家子喝西北风去呗?”
黄秀华骂道:“你这乌鸦嘴,一整年里怎么可能没有合适的日子,你别说了,明天就跟我去找人,我早替你们打听好了,镇上开店生意好的人,找的都是那两个,你们去了不许乱说话,知道吗?”
她着重盯着宁绍明,直到他再三保证,他去了之后道公和神婆不问,他一个字不说,才放过了他。
明天是星期一,两个孩子本来要去上学,也得给他们请假,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算日子。
第二天一家子跟在黄秀华身后,先去了神婆家。
赵如月进去后左看右看,没感觉神婆家除了每天都会烧香之外,跟别人家有什么不一样。
神婆看起来也跟普通大娘差不多。
黄秀华把他们的衣服交给神婆,听她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话,让人听着似懂非懂的。
然后给了钱,拿到四个被折成三角形的黄符,让他们每天戴着,至少要戴一个月,一个月后不想再戴就烧掉。
那四件衣服经过神婆做法后,再次退回来给他们,让他们回去至少穿一次,往后想穿可以继续穿,不想穿可以随意处理。
全程没提开店日子的事,宁绍明想说话,结果被他妈瞪了好几眼,硬是瞪得他把话咽了回去。
出了神婆的门,他还被训了一顿,他妈看起来就差用个胶布把他嘴粘起来了。
前往道公家的路上,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地方不许他说话。
到了道公家,衣服没用上,倒是正经给他们算日子了。
最后算出来三个合适的日子,一个是农历润二月二十八,公历是四月十七号。
一般说日子都是从离得近的日子说起。
所以宁绍明没等道公说出另外两个日子,就忍不住说:“就这个日子了。”刚好是星期天六
算完出去又被他妈骂了一顿,嫌他插话太快,害自己没能多听道公对那几个好日子的讲解。
“花一样的钱,别人来一次能听好几个日子的讲解,我们才能听一个,亏得慌!”
宁绍明不懂她为什么那么激动和在意这个:“听那个有什么用,你又不能做道公。”
黄秀华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看他:“我听了以后别人问起来,好跟人说一说,要不别人问我日子怎么选的,我怎么跟人说?”
宁绍明:“哦,原来是为了回去以后,好跟人唠嗑。”
他算是知道了,来算日子就是他们花钱,给她买一个能跟人八卦的话头,内容不够丰富还不行。
“……”黄秀华被他噎了一下,“你闭嘴,我跟你说不通,懒得跟你说了!”
宁绍明一天之内挨了好几通骂,这一天挨的骂比他以前一年还要多。
不过好在日子定下来了。
四月十七号离现在也就不到十天,他们可以趁着这段时间还有空,好好地拾掇拾掇门店和新家。
刚装修好的房子,只打扫一次可不行,要多打扫几次那些灰才能打扫干净。
趁着开店把新房子也一起收拾好,也免得以后忙起来顾不上。
房子中间的空地,他们可以趁着现在有空,用建房和装修剩下的材料,铺几条纵横交错的小路,把地分隔成小块,也方便以后走路。
分隔好之后,趁着还是春天,顺便把想种的菜和花种下去。
再把门口和右边墙下装了篷布的那一块地方铺上水泥,方便以后打扫。
做完这些,建房剩下的余料就差不多用完了,只剩下一点砖头和水泥。
距离四月十七号也只剩下不到两天。
剩下的那点砖头和水泥,宁绍明原本想在门口砌个灶,可惜也不够,只能作罢。
宁时夏这些天兴冲冲地跟在他们身后当跟屁虫,学校都不去了。
她今年农历三月份才到四岁,本来就还不到去上学的年纪,本地没有幼儿园,小孩们五岁上小学里的学前班小班,六岁上大班,七岁上小学一年级。
他们家两个孩子上学年纪都偏早。
现在女儿还小,不想去学校赵如月也由着她,帮她跟学校请了假。
父母铲水泥、铺水泥,宁时夏也拿个小桶和小铲子帮忙。
他们本来还以为她会捣乱,没想到竟然做得一本正经有模有样的。
赵如月和宁绍明去忙别的事情时,她还会拿个小板凳,守在铺好水泥的地方,驱赶靠近的小动物,不让它们踩到还没干透的水泥地面上。
别人家门口的水泥地面,难免会有个鸡脚印或者狗脚印、猫脚印,他们家的地面一个都没有,只有为了防滑,划上去的横纹。
宁时夏看到家里还剩下的材料爸爸妈妈都用不上了,就说自己想要。
宁绍明想着这孩子跟在他们身边,干活这么多天,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
她力气也不小,这种红砖抬起一块很轻松。
应该不会把水泥之类的东西,胡乱往嘴巴里塞、往眼睛里糊,就点头了:“你拿去玩吧,需要爸爸帮忙就说一声。”
宁时夏豪迈地小手一挥:“不用,我自己能行。”
她一本正经地在门口的角落,选了个不挡人走路的地方,在哪里开始搅和水泥。
宁绍明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确认女儿没问题,跟在院子里种菜的赵如月说了一声,就出门找人订羊去了。
今天四月十五号,明天十六号要订的东西太多,能提前一点订的东西,他今天都要提前去订,以免明天事情太多太忙乱。
宁绍明订好羊回来,就看到门口已经垒砌起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
看着不大,高度只比坐着的小孩膝盖高一点,长度目测不到一米,宽度大概有他小臂那么宽,有一小块地方估计是砖不够,是用水泥和一些小石头补上的。
看起来像个鱼池,不过太小了,只能养一些小鱼,用来哄孩子玩倒是不错。
“我回来了!”宁绍明走进家门。
看到女儿蹲在地里帮赵如月点种子,他笑着问道:“小夏,你在门口做的是水池子吗?想在门口养鱼?想养鱼的话只用砖可不行,得在里里外外再糊一层水泥,水才不会漏出去。”
他已经想着要不再买点水泥回来,给女儿把那个小池子糊好。
宁时夏抬头,然后摇头:“不是哦,现在不能告诉你们,我要等哥哥回来,我跟他说好了的。”
“行,那爸爸不问了,等你们揭晓的时候再看看是什么。”
傍晚宁时秋放学回到家,两个孩子回老宅吃饱饭,一个骑着自行车、一个滑着滑板跑到新家。
赵如月跟在他们身后,走到地方就看他们俩蹲在那里,对着今天宁时夏在角落砌的那个小矮池子比比划划、嘀嘀咕咕的。
赵如月也不管他们做什么,兀自走进院子里,给院子里种的菜和花浇水。
浇水到一半,听到两个孩子高声道:“妈妈,我们回家了。”
赵如月头也不抬,应了一声:“路上注意安全,别走路中间。”
听到他们回应:“知道了。”就放心地继续浇水。
宁时秋和宁时夏带着量好的尺寸,跑去找爷爷:“爷爷,你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个这么大的铁网?”
嘴甜的宁时夏为了让爷爷答应帮忙,更是张嘴就画了一个大饼:“等铁网做好,我们给你尝尝特别特别特别好吃的东西!”
“好好好,咱们家小夏最乖了。”宁达笑眯眯地夸小孙女一句,才拿起他们给的纸,看了一眼纸上的画和尺寸。
就一个四四方方的网,做起来很容易。
他也不问两个孩子做这个干什么用,就点头应下了:“着急要不?不着急明天再给你们做,着急要,现在就能做。”
“不着急,明天后天再做都行。”
他们的灶台还没晾干呢,做好了也暂时用不上。
第63章
温居酒前一天,赵如月和宁绍明到处去订购明天要用的东西,确认明天的菜。
忙忙碌碌的两人根本顾不上孩子,好在宁时夏终于愿意去学校了。
中午兄妹俩回家吃午饭,宁达已经把他们要的网做好了。
他特地找没用过的不锈钢钢丝,以为两个孩子是要拿这网去玩过家家抬东西玩,还在两边做了提手,方便他们玩的时候提着走。
宁时夏拿到网后,一连串好话不要钱似的从嘴里蹦出来,哄得她爷爷眉开眼笑,又应下了给他们削竹签的活。
他在干活的间隙抽空做,一天下来也做了不老少。
今天是星期五,为了方便住校生能在天黑前赶到家,学校下午的课只上到三点半就放学了。
他们镇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有些村子离学校远,村里孩子少,没有设置村小,或者村小只能上到三四年级,孩子要继续上学就只能来镇上的中心小学住校学习。
宁时秋先把妹妹送回家,然后骑着车去镇初中接同样住校的堂姐宁丹萍。
镇上只有这一个初中,小学还有走读生,但上了初中后,不管是家在街上的学生还是附近村子的学生,全都要住宿。
星期五初中的放学时间跟小学一样,所以宁丹萍放学后还得在校门口等宁时秋骑车来。
路过的同班同学知道她有人来接都很羡慕,即使来接她的不是父母,只是堂弟。
没人接的话,得自己花钱坐车到镇上,有些学生到镇上后,还要再花一份钱坐车回村里。
如果家长不给坐车的钱,就只能从学校走着回家,离得远的学生甚至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求学之路十分艰辛。
宁时秋骑车接近初中校门,远远地就看到堂姐在对自己招手。
自从开学后,宁时秋就开始每周接送堂姐,之前他来的时候,学校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只有他堂姐站在校门口跟门卫和值班老师边聊天边等他。
这次堂姐身边却多了两个人。
等宁时秋在她面前停下。
宁丹萍试探着问道:“小秋,能不能跟你商量一下,顺便把我这两个同学也送回家?她们家也在镇上,只是离学校比我们家还要远。”
宁时秋被问了个措手不及:“可是我年纪太小,没办法来回骑那么多次。”
如果他现在也是初中生的年纪,力气更大,他就一口答应下来了,毕竟也不是什么很难办的事,多送两个人而已。
宁丹萍咬咬牙,拉着宁时秋走到旁边悄声说:“我同学答应给四毛钱车费,我跟你平分行不行?”
宁时秋看了堂姐一眼,心想:以往看堂姐在家被大伯娘骂也不会反驳,特别老实巴交的样子,没想到还挺有心眼……
要是他刚才一口答应下来,用他自行车挣的这钱,是不是就不跟他平分了?
宁时秋现在怀疑,堂姐同学答应给她的车费不止四毛钱,他觉得堂姐同学至少也会给她五毛。
因为从初中坐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到镇上要一块钱。
镇上有车的人少,所以这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路,坐车比在镇上吃一碗米粉还要贵。
公交车倒是也会在初中校门口停下载客,但是坐公交车不管距离远近,上车就是两块钱,不如三轮车和摩托车划算,学生一般都不坐公交车。
她同学想省车费,能省一半,看起来比较合理。
不过本来就是无本的买卖,给点苍蝇腿也是肉,钱攒一攒不就多了么。
宁时秋道:“看在你的面子上,答应是可以答应,不过我真骑不了好几趟,要不你送我回家,然后你自己再来送她们回家?”
宁丹萍飞快答应:“我现在就送你回家!对了,星期日下午,我也想借你的自行车接送我同学。”
“也是一个人给我两毛?”
宁丹萍嘴角抽了抽,算算一下午能挣的钱,感觉有点心疼,可谁让她没车呢。
借别人的车挣钱,只能点头答应:“也给!”
宁时秋立刻很上道地说道:“那我星期日上午让我爸帮我检查车子,轮胎的气肯定也充够再给你,保证不耽误你挣钱。”
宁丹萍担心他跟他爸说,忙叮嘱:“这事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你回家可不能跟别人说,你爸妈和小夏也不能说。”
宁时秋仿佛他妹上身一样,拍着胸脯保证:“丹萍姐你放心吧,我嘴巴很严的,我不想说的事情,我爸妈他们也不会多问。”
这一点宁丹萍丝毫不怀疑,她爸妈总是说三叔三婶太惯着孩子了,如果他们是小秋和小夏的父母,肯定会如何如何收拾他们。
可她却很羡慕小秋和小夏有这么好的父母。
还曾幻想过,如果三叔三婶是自己父母,自己就不用总是挨骂了,压岁钱也可以留一部分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过年时,三岁的堂妹都能花点压岁钱,她妈却早早算好她能拿到多少压岁钱,少交上去一分都要问东问西半天。
宁时秋的车不如成年人用的大尺寸自行车,后座一次只能做一个人。
所以宁丹萍只能先把他送回去,然后再一个个地送自己的同学。
宁时秋自己爬上后座坐稳:“丹萍姐你把我送到我新家就行。”
宁丹萍玩笑道:“怕我多载人,少给你钱,要监工啊?”
他新家就在初中到镇上的必经之路分叉口附近,镇上的公交车从车站出来,去县城也要经过他家。
宁时秋怎么可能承认,自己现在觉得堂姐也很精,确实得盯着点呢。
“我都把我的宝贝自行车借给你了,怎么会不信任你?是小夏要在新家捣鼓点东西,我要去给她帮忙。”
宁丹萍也就是那么一说,就顺势转移了话题:“你俩忙什么?明天你家不是要办温居酒吗?你们不给三叔三婶帮忙?”
宁时秋:“我们才几岁,哪能帮得上忙,不给我爸妈添乱就不错了。”
两人一路闲聊着回到宁时秋新家,宁时夏果然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的角落捣鼓着什么东西。
宁丹萍以为他们要玩过家家,她还得赶着去挣点零花钱,也不多问,放下宁时秋就赶紧骑着自行车回学校。
宁时夏听到动静抬起头:“哥你回来啦!丹萍姐怎么走了?她不吃吗?”
“她还有事要办,等她办完再说吧,”宁时秋走到妹妹旁边蹲下,伸手摸了摸两块砖之间的水泥,“感觉还有点潮潮的,你怎么把东西都拿出来了,可以用了?”
宁时夏嘟着脸抱怨:“爸爸说放点炭烤烤就干了,可他忙着别的事,不帮我烧炭,说小孩不能玩火,哥,我们俩都是小孩,怎么办啊?”
宁时秋站起来,学着大人的样子拍了拍刚刚摸水泥的手:“你是小孩,我不是。”
“那你进屋问问去?”
宁时秋进屋去问了,然后被大人们无情地判定为小孩。
宁时夏跟在后面乐得嘎嘎笑。
最后又只能去最闲的找爷爷来帮忙。
宁达以前生过一场大病,病好后不能干重活了,只能干一些放牛、种菜、喂鸡喂鸭喂牛之类的轻省活计,外加带孩子。
放牛这个活,是他们生产队有牛的人家把牛凑一起放的,每家轮流放一天,一般是家里的老人负责。
今天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去了,又没轮到他们家放牛,宁达空闲时间多得很。
他打扫过牛圈,看着时间还早,正打算去海街找老友们下棋,可惜没来得及出门就被孙子孙女拽到了老三的新家。
“这是要做什么?”宁达忽悠小孩,“爷爷今天特别忙,可没空跟你们玩过家家。”
宁时夏进屋搬出来一个凳子,拽着他坐下:“爷爷你坐,我们不是在过家家,我们之前不是答应过,要给你做特别特别特别好吃的东西嘛,这个就是了!”
宁达是个爱吃的,可他左看看右瞧瞧:“这里也没有吃的呀。”跟吃的搭上边,更像过家家了,不会让他吃他们假装炒出来的菜吧?
不料他小孙子还真扛出来真家伙,把他爸之前用来烤羊剩下的炭搬出来了一兜子,还掏出了打火机和引火的松脂条。
宁达忙道:“小孩可不能玩火!”
宁时秋:“可爷爷你是大人,你可以玩。”
宁达:“……”他总感觉好像上了这俩孩子的当了。
“爷爷你帮我们点吧,我们烤东西吃。”宁时夏跟在哥哥身后,也搬出来一小袋东西。
他打开一看:“这不是你们爸妈买来给你们带去学校吃的火腿肠和小面包吗?这个剥开外面的包装就能吃,哪还用烤。”
宁时秋解释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烤热狗,就是那种面包夹着烤肠的东西,看起来特别好吃,就想试试。”
他们本来想自己做,烤成功后再给大人们一个惊喜来着。
谁能想到,连烧烤架都搭好了,他爸却说小孩子不能玩火,这事差点就办不成了。
幸好还有爷爷!
宁时夏凑到宁达耳边小小声地说:“爷爷,我们悄悄的,不让爸爸妈妈知道。”
宁达又想笑又一言难尽地看向她身后,宁时夏等了好一会儿,没得到爷爷回应,才察觉好像有点不对劲。
一转头,爸爸妈妈都站在她身后,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他们。
第64章
宁时夏一手抱住妈妈的腿,另一只手抱住爸爸的腿,开始撒娇,企图蒙混过关。
赵如月好气又好笑地点了点女儿的额头:“你们这两个小机灵鬼。”
小时候谁没羡慕过电视里,拿着美式大热狗张大嘴巴咬一口的人呢?
连大人们也曾幻想过,电视上这种用面包夹着香肠、蔬菜、酱汁的热狗到底是什么味道。
只是大人们长大后脑子里想的事情太多,往往很容易遗忘小时候的这些小小的愿望。
宁绍明在女儿身边蹲下,拿走她偷偷搬出来的一小袋小面包:“这种小面包还不到我半个巴掌大,可做不了热狗,等着,爸爸给你们做几个大的,用那个才能夹住火腿肠。”
赵如月也搬了个凳子出来坐下,拿起火腿肠帮他们串到竹签上:“这个火腿肠这么烤也不好吃,你再给他们调点烧烤酱。”
宁绍明应了一声,起身往厨房里走。
他们今天忙了一天,现在也空闲下来了。
今天买回来不少东西,还有跟专门出租酒席用具的人,租了不少锅碗瓢盆。
原本空荡荡的厨房被填进了不少东西,各种酱料都很齐全。
虽然明天不做需要烤的菜,但上次烤羊还剩下不少孜然粉,现在正好用上。
可惜家里的调料再多也不如酒店里的多,酒店里的烧烤酱有偏咸的、带辣的、偏甜的等等好多种。
甚至会把坚果磨成粉放进去增加风味。
他们家里没有这些,小孩子也不能吃辣椒。
宁绍明只能用酱油、耗油、蜂蜜、柠檬汁、孜然调一个符合孩子口味的、最简单的酸甜口烧烤酱。
他调好酱料,看了一眼提前买回来的食材,家里还没有冰箱,现在只买回来一些比较耐放的菜,还有他们今晚原本要带回老宅做的肉。
分家后,各家本来要分开吃饭,但大嫂说她家只剩她跟女儿,做饭太麻烦,就一直没自己开火。
而他们家在温居酒之前,不能自己开火,也要跟两个老人一起吃饭,可平时家里的肉一直是他们家买。
宁绍明干脆把这块肉拿出来,全部切成薄片,用葱姜米酒和一点点盐,简单腌制去腥后端出去。
“我看签子不少,把这些肉也串起来,烤着吃了吧。”
两个孩子立刻响应,积极地拿起签子学习串肉。
宁绍明把肉放下后去杂货店买了几包酵母粉,又钻进厨房处理面粉。
揉好面发酵需要一些时间,好在他们这里气温不低,不需要等很久。
在等待的时间里,宁绍明把烤网清洗两遍,又煮了一遍高温消毒。
接着在砖砌的四方小烤炉底下铺上一层草木灰,以免炭火直接接触水泥地面,导致地面崩裂。
然后才往里放烧红的炭,把烤网摆上去,在网的表面薄薄地刷上一层油,防止烤东西的时候容易沾。
做完这些他终于宣布:“可以开始烤了,把你们串好的火腿肠拿过来吧。”
宁时夏立刻把几串火腿肠递过来,满脸期待地蹲在他身边看。
宁绍明手上边翻动着烤串边说:“这种火腿肠其实也不是热狗里面放的烤肠,下次我抽空给你们做。”
火腿肠本来就是熟的,烤起来很快,不过改花刀、刷上油之后,稍微烤久一些,改花刀翘起来的地方就会脆脆的。
它的表皮变得皱巴巴之后,一口咬下去,牙齿刚碰到它的表皮时,会稍微有点点嚼劲。
火腿肠自身的味道,加上烧烤酱丰富的滋味。
让两个小孩和一个老小孩吃得眼睛晶晶亮的,吃完又眼巴巴地盯着烤炉。
宁绍明却站了起来,把位置让出来:“你们自己先烤着,我去看看面发好了没。”
为了能减少发面的时间,他把之前把烫洗烤网的水利用起来了,往里兑了些凉水降温到大概四十度,把面盆座到温水上发面。
现在过去看,面果然已经发好了。
揉面、分剂子、把剂子整形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上锅二次发酵,蒸熟。
趁着馒头还在蒸,宁绍明看材料齐全,顺带手用空塑料瓶当打发工具,自己做了点蛋黄酱。
两个孩子眼巴巴地等着,结果听说夹火腿肠的面包做好了,兴冲冲跑进厨房一看,傻眼了。
“怎么是大馒头!”
“爸爸骗小孩儿!”
宁时秋:“虽然爸爸把这馒头做成了面包的形状,可它们也还是大白馒头呀!”
宁时夏:“没错,我们小孩子可不是好糊弄的!”
宁绍明也不急着辩解,只说:“你们等会儿就知道了。”
他把馒头拿到外面,放到烤架上,先把表面稍微烤干一些,然后再刷一点油烤一烤。
刷上油烤过后,再戳一戳馒头的表面,可以听到咔滋咔滋的脆脆的声音。
把馒头表面烤到微微金黄,做成面包形状的烤馒头被他从中间切开。
放上一片洗干净晾干水分的生菜、几片烤肉、一根烤火腿肠。
再拿到两个孩子面前:“看看,现在像不像面包?”
他们异口同声:“像!”
接着用力鼓掌欢呼:“爸爸太厉害啦!”
“爸爸是无敌中华小当家!不对,是无敌中华大当家!”
宁绍明看着孩子们对自己崇拜的眼神,被他们夸得整个人都要飘起来了,满口许诺:“爸爸以后天天给你们做!”
“咳咳!”赵如月立刻咳嗽几声提醒他,这烤馒头热气得很,小孩子吃多了保准上火喉咙痛,哪能天天做。
可惜她咳得太晚,那当爹的话已经说出去了。
两个孩子可怜巴巴地看着赵如月,搞得她都不好意思拒绝。
只能退一步:“如果不用烤的,天天做也行,不然你们就等着去你们三外公家拿苦药吃喽。”
宁时夏被吓得捂住嘴巴,发出闷闷的声音:“我不吃苦药!”
宁时秋看了一眼热狗,犹豫地说:“那、那以后还有这种香香甜甜的酱吗?”
别的他不吃也可以,但是这种酱太好吃了,他很喜欢,舍不得放弃它。
赵如月看向宁绍明,宁绍明回想起没有打发器做蛋黄酱后泛酸的手:“等我去县城买机器回来,你们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以后早上吃馒头,可以掰开馒头抹一点酱夹着吃。”
一家人商量着的时候,宁达说有事要离开一会儿。
他回来时,手上拿着一包辣条,一走近就递给宁绍明:“老三你帮我烤一片这个,我想夹在那个什么狗里吃。”
宁绍明懵了一下,接过来:“爸,没想到你还挺时髦,竟然还吃辣条。”
宁时夏说道:“爸爸你不知道吗?爷爷最喜欢吃冰糖和辣条了。”
他还真不知道……
宁绍明心里有点愧疚,自己竟然还不如女儿了解父亲。
他难得贴心关怀一回:“这个可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上火,你上了年纪得注意身……”
宁达眼睛里只有他的辣条,不耐烦地打断儿子念经:“哎呀知道了知道了,到底谁是爹,你怎么比我还啰嗦,快点烤!我还能再吃一个,今晚晚饭喝几口稀粥就行了。”
宁绍明:“……”
说不过他,只能认命烤起辣条来。
辣条里香料多,烤起来跟烤肉是不一样的香,那香味问起来比烤肉还要霸道。
宁绍明做热狗做得比较快,做多了就摆在旁边不锈钢大托盘里。
想着等会儿让孩子送回老宅给他们奶奶、大伯娘和堂姐其他人尝尝。
他还有点强迫症,放在托盘上的热狗,被他摆放得整整齐齐,让人看起来特别赏心悦目。
这个点,正好是学生们放学后,在集上逛完要回家的时候,靠辣条的这股香味飘出去,吸引了不少人闻着香找来。
远远地站定后看了看,没看到招牌,有点不确定这里是不是卖东西的店,犹豫着不敢上前。
有个小胖子站了好一会儿,实在忍不住嘴馋,走近几步紧张地大声问:“老板,这个怎么卖?”
正在快乐烧烤的几个人纷纷愣住。
宁时秋反应最快,回过神来马上回答:“一块钱一个,里面有烤辣条、还有用我爸特制烧烤酱烤的火腿肠、烤肉、还有镇上只有我爸会做的香甜酱,你尝尝,这个酱特别好吃,我可喜欢吃了。”
他说着就拿了两个没用上的竹签,撩起一点蛋黄酱,让小胖子尝尝。
小胖子刚觉得一块钱太贵,放以前煮米粉没涨价到六毛一碗的时候,一块钱都能吃两碗米粉了。
可一听宁时秋这么说,再仔细一看,里面确实有很多料,就觉得一块钱能买到这么多东西,貌似确实挺划算。
他又尝了尝那个香甜酱,顿时眼睛一亮,觉得一块钱已经不是挺划算,而是太划算了!
冲着那个香甜酱,他就乐意掏钱。
小胖子拿出一块钱递过去:“那给我来一个,我要香甜酱多的这个,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喜欢这个酱,我可以再给你加一点。”宁时秋收了钱,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
大人们下意识想说,他想吃可以让他拿一个吃着玩,不用给钱。
但宁时夏已经配合起哥哥的行动,钻进厨房里,拿出一个爸妈今天买回来的塑料袋交给哥哥。
这些塑料袋是他们给明天来吃饭的亲戚准备的,让亲戚们把席面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
宁时秋笑眯眯地给小胖子打包:“我们家今天第一天卖东西,没来得及准备油纸,你看用塑料袋可以吗?”
小胖子闻着旁边烤炉传出来的香味,咽着口水猛点头:“可以可以。”
这时其他被香味吸引的人也往这边走来。
哥哥在忙着给人打包的时候,宁时夏注意到了那些人。
他们看起来,也对自己家的东西很感兴趣的样子。
她低头数了数还剩下的几个热狗。
眼珠子一转,又拿了一串烤肉塞给小胖子。
然后大声说道:“你是第一个客人,多送你一串烤肉,今天买热狗的人都多送一串烤肉,只剩五个热狗,卖完这些就没有了,明天也不送了。”
她话音刚落,走得最快的人赶忙加紧脚步跑过来,掏出两块钱:“我要两个,可以给我两串烤肉吗?”
两个孩子的举动,让旁边三个大人看得目瞪口呆。
他们家店,就这样……开张了?
第65章
他们小店的开张,随意得让人猝不及防,两个孩子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把生意做成了。
没算日子、没放鞭炮,随性得仿佛是钱自己哭着喊着要往他们口袋里钻。
反观他们这些大人,又是找道公找神婆算日子,又是必须先请温居酒,才能开张。
事情一箩筐,拖来拖去,反而给自己增加不少焦虑。
围过来后果断掏钱要买的学生有好几个。
他们围着两个孩子同时开口,叽叽喳喳地声音混成一团,个个都说自己也要买。
两个孩子忙不过来,赵如月和宁绍明顾不上怔愣,赶紧去帮忙。
那五个热狗卖完,没买到的学生催着他们赶紧做。
宁绍明进厨房打开蒸笼,这蒸笼是他在专门出租酒席用具的人家租来的大蒸笼,预备明天做酒席上的两个菜:梅菜扣肉和糖蒸肉。
他要做的席不多,只租了一层蒸笼,普通馒头一次可以蒸四十个。
但是他做的馒头比集上普通馒头大,大概有他媳妇儿手掌那么大一个,形状还做成面包的样式,比较占地方。
这样的馒头一次最多只能蒸二十五个。
宁绍明数了数,蒸笼里只剩下十二个馒头,扬声对着外头说道:“只剩十二个了!”
“知道了!”宁时秋应了一声。
他听到厨房里传出来的话,其他人自然也听到了。
宁时秋收下排在最前面的十二个人的钱,其他人没轮到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遗憾自己吃不到,转头问买到的朋友能不能分着吃,自己给一半的钱。
他们怎么商量的宁时秋不管,他拿出纸笔,写下从一到十二的数字,剪下来后从数字中间撕下一半,另一半交给刚刚收钱的人。
“你们拿着这半张号码,叫到号就能拿东西了,没别的事可以在这里等着,有事的话也可以先去忙自己的事,热狗现做要等好一会儿呢。”
拿到半张号码的人感觉十分新奇,在场没有谁没看过古装电视剧和电影。
有些影视剧里,大侠们的信物就是像这样一分为二,见面之后能对上才是自己人!
“真炫酷!”有人拿到后马上问,“以后也这样叫号领东西吗?”
宁时秋在被问到这个问题之前,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他这么做,只是觉得虽然自己记得给钱的每个人,可自家把钱都收了,总得给人家一个凭证,让出钱的人安心。
不过既然有人提出来,他觉得这样挺有意思的,有心想顺势应下。
可是又想到,以后自己要上学,在家里招呼客人的不是自己,是他爸妈,这个得问问大人的意见。
宁时秋看向赵如月,赵如月对上儿子的眼神,这一次终于能及时跟上孩子的想法。
在镇上的餐饮店里买东西吃,没有叫号的习惯,都是店家自己记着谁先来的、点了什么,有时候人太多就会漏掉某一个。
县城倒是有给号码拍的,每家店的号码拍不尽然一样,应该可以定做。
这放在镇上,在一段时间内,也能当做自己店里的特色。
于是赵如月点头,顺着刚刚女儿的说法,说道:“今天我们是试营业,号码牌还没做好,这段时间先临时线用手写的纸号码,以后会有专门的号码对牌。”
专门的号码对牌!
听到这个学生们都很期待,纷纷催她抓紧时间做,他们也想体验一把电视里对信物的感觉。
这让赵如月不由考虑,是不是该把号码对牌设计成古风的样式,可她不会画画,也不知道能找谁帮忙设计。
现在镇上连个网吧都没有,也不能跟以后一样,在网上出点钱就能请到会画画的人帮忙。
这就让人有些苦恼了。
宁时秋和宁时夏数了数刚才收到的钱,一共十八块钱,全部交给妈妈。
赵如月回过神,让他们自己收着:“这是你们挣的钱,要不是你们反应快,今天可挣不到这些。”
宁时秋摇头:“可是东西是爸爸妈妈买的,以后我们在自家店里帮忙,难道也要钱吗?这是自家生意。”
他们俩坚决表示不要。
赵如月蹲下身真诚地说道:“可是你们今天表现得那么好,妈妈也想给你们奖励呀。”
宁时秋想了想:“那……那我们要一点零花钱就好了。”
宁时夏跟着哥哥点头,在她这个小小孩眼里,一点零花钱就能买好多好多东西了。
有时候爸爸妈妈给她一块钱,她去小卖部买好多好多东西都花不完。
“那好吧。”赵如月抽出四块钱,给他们一人分了两块。
同时第无数次在心里感慨,自家孩子真是太懂事了。
要不是孩子真是自己亲自生出来的,确认没被换过。
她没生之前,甚至连做梦都不敢梦自己生出这样优秀的孩子。
宁时夏自己留了一块钱,剩下的一块钱交给哥哥帮自己攒着。
宁时夏从善如流地把妹妹的钱和自己的一起收起来。
上次妈妈帮他办了一张卡,把他以前攒下来的钱全部存起来,他存钱的小袋子就空了。
但是今年开学后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奶奶只给他零花钱,不给妹妹,给他也只给两毛钱。
现在爸爸妈妈每天都会给他和妹妹每人五毛零花钱,两个人每天合在一起花五毛,另外五毛钱存起来。
有时会多花一点,有时爸爸妈妈又会多给点,增增减减,现在他攒钱的小袋子里已经有三十九块零几毛钱。
加上今天的两块钱,就有四十一块钱了。
也不知道丹萍姐回来后,会给他分多少?
丹萍姐借车时说要送两个同学,不过他一直蹲在门口,见到丹萍姐在这条路上来回骑了七八次。
宁绍明做完最后一个热狗,宁丹萍终于骑着车回来了。
她停好自行车,神神秘秘地把宁时秋拉到旁边小树林里。
本来还担心三叔三婶问他们去那边做什么,也担心小夏粘着哥哥非要跟过去。
结果根本没人问,小夏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又埋头继续在一张白纸上写写画画,忙她自己的去了。
确认房子那边的人看不到他们后,宁丹萍拿出一块钱交给宁时秋:“我一共送了五个人,每人两毛钱,一共一块钱。”
宁时秋看她在四月的天里还满头大汗,前胸后背衣服都湿透的样子。
接过钱后只说了一句:“好的。”就没再多说什么。
宁丹萍其实心里有点紧张和心虚,她看着这个堂弟长大,知道他聪明得很。
在送人的数量上,她确实没作假可说是平分其实撒谎了,她怕被宁时秋说穿。
要是堂弟跟她闹起来,人家有父母支持,奶奶又偏心他,自己肯定讨不了好,挣的这些钱绝对留不下一分。
没准她妈还要逼着她以后多接送点人,最好放假时间也在集上接送周边从村里出来赶集的人,到时候挣到的钱,当然也不会有一分落到她手里。
宁丹萍不知道自己这小生意能瞒住家里多久,她知道这事早晚会被发现,只希望能瞒久一些,再久一些。
最好瞒到她攒够钱,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为止。
宁时秋没多说什么让她狠狠松了一口气:“那我先回去了。”
“丹萍姐你等等,”宁时秋拦了她一下,“我爸还在烤肉,你带一些回家,你们晚饭时吃,我和小夏还有爸爸妈妈爷爷都吃饱了。”
宁丹萍带了一盒烤肉回去,王海燕还以为是她买的,喜得眉开眼笑,直夸她懂事了:“早就该这样,我看别人放学回家都懂得买点菜买点肉回来,只有你是个榆木脑袋,以前一点不懂孝敬父母,现在可好,总算长大了,以后……”
“不是我买的!”宁丹萍本来难得被夸,心里既高兴又酸涩。
上次被夸奖是什么时候来着?时间过去太久,她都记不清了,甚至有点怀疑自己以前从来没被夸奖过。
宁丹萍正犹豫着要不要干脆认了这肉是自己买的,三叔一家和爷爷听她妈说起来,应该不会拆穿她。
可一听到她妈说以后,宁丹萍就知道,但凡这一次认下这肉是自己买的,以后还得继续买。
要不然以后哪次不买回来,她肯定挨骂,买了也不一定再次被夸,她妈反而会觉得她买才是应该的,不买就是不孝。
宁丹萍立刻打断王海燕的话:“这是三叔烤来卖的,让我拿点回来晚饭添道菜,三叔一家和爷爷在三叔新家那边吃过了,让我们晚饭不用等他们。”
王海燕一听,脸瞬间耷拉阴沉下来:“就给这么点肉,打发叫花子呢!他们在那边吃的什么?”
“不知道,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吃饱了,应该也是烤肉吧。”
“呸,感情拿回来给我们的东西,是他们吃剩下的剩饭!”
王海燕说是这么说,但吃完饭的时候也没少往烤肉上夹。
黄秀华听宁丹萍说他们在老三家新房吃过了,心里也有点不太高兴。
宁达在外面溜达一圈回来,黄秀华就拉着他数落:“温居酒还没吃,怎么你跟老三一家子就在那边吃饭了?
他们年轻不懂事,你个老头都多大岁数了,也不懂事?提前在那边吃饭像什么话!”
“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宁达弱弱地反驳。
话说一半,被黄秀华气恼地打断了:“这样可非常不吉利,以后做生意会有妨碍的!又得花钱去找道公破灾!”
宁达没办法,这种事他一向说不过她:“那你去找老三两口子说吧,跟我说也没什么用,又不是我做生意。”
黄秀华恨铁不成钢地瞪了宁达一眼,骂道:“家里有什么事,就指望不了你一点!给我闪开别挡道!”
骂完推开宁达,赶紧出门找宁绍明夫妻俩去了。
第66章
黄秀华到他们新房的时候,赵如月刚好洗完澡出来,轮到宁绍明进去洗。
天暖起来后,洗澡温度不需要太高,需要的热水少,电热水器烧一次水就够他们一家四口洗了。
两个孩子比他们洗得早,正坐在门口借着傍晚的微风晾头发。
“小秋,你爸呢?”黄秀华问道。
宁时秋往里看了一眼:“我爸正洗澡,妈妈,我奶奶来了。”
赵如月听到他叫自己,从里面走出来。
看到黄秀华脸色不太好,不解地问:“妈,你有事找我们?”
要是儿子,黄秀华肯定劈头盖脸就骂上去了。
可出来的是儿媳,面对儿媳,黄秀华知道不能用对待儿子的方式,这儿媳娘家可不好惹。
她缓和了一下表情,继续说道:“我听小秋爷爷说,你们今天在这里开火吃饭了?”
宁时秋这时也看出来了,奶奶是来找事的,他经常见奶奶骂大伯娘,最近大伯娘硬气了,升级为两人对骂。
他担心自己妈妈也挨奶奶骂,忙抢话:“奶奶,我们在门口烧烤也不行吗?”
宁时秋没说自己爸爸也用厨房蒸馒头了,只提烧烤这事。
“对不起,是我让爸爸妈给我做的,我不知道现在还不能在新家开火做吃的,是我的错,我太嘴馋了。”宁时秋说着,抬起头,可怜巴巴的样子看向黄秀华,一脸要哭不哭的样子。
黄秀华一看这么可怜的样子,可真是心疼坏了,也顾不上给三儿子夫妻俩说教。
搂住宝贝小孙子一叠声道:“没事没事,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很严重的事,你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很正常,要怪也是怪你爸妈,还有你爷爷,三个大人那么大年纪了,还不知道轻重。”
她顾着哄孙子,完全把赵如月抛到了脑后。
赵如月也不管她,抱起女儿做到门口,风大一点的地方吹头发。
宁绍明洗澡速度快,把身体淋湿后,一块香皂从头洗到脚再冲干净,没几分钟就出来了。
他出来的时候,正好听到他妈在说:“小秋不用心里过意不去,这真不怪你,等过几天,我让你爸妈去道公和神婆那里,让他们念经化煞就好了。”
宁绍明不解:“化什么煞?”
黄秀华这会儿心情已经平复下来了,见到他虽然还是有点气,但语气也算平和。
只是她跟宁绍明说话时,说出口的话,总是习惯性带着指责:“还不是你们大人不懂事,还没请亲朋好友来吃温居酒,就在新房开火,过几天可得再去一趟道公和神婆那里化煞,要不以后这店怎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