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53(2 / 2)

穿越当县令 桃花白茶 11496 字 12天前

再加上许多罪行证据确凿,杜知州老友跟范家勾结的罪证也呈到京城。

天灾之后的收尾也尤为重要。

纪楚,薛明成,张太监,以及十二个知州知府,全都为此事忙碌。

这场旱情之严重,几十年未有。

可因为各地跟朝廷处置得当,除了最开始有骚乱之外,整体看起来,竟然没出什么大错。

这就算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更让人惊奇的是,因为逃荒的人离开,本地土地压力也缓解不少。

甚至顺便解决了工业作坊园胡乱开设的问题。

一直到七月份,旱情真正得以缓解,当地百姓开始种些蔬菜,豆子,再靠着还在开设的粥棚,肯定能过了灾年。

而纪楚跟薛明成也要收拾收拾,回京城了。

顺便押解扰乱赈灾的犯人,一并送回京城。

等待他们的,多半是灭顶之灾。

灾区百姓可不管那么多,他们眼含热泪,看着赈灾队伍离开。

纪大人他们为灾区做了多少,他们更是清楚。

若不是两位大人以及他们手下周旋,十二州府根本不可能平安度过灾年,更不可能平安无事。

可他们两个并不邀功,只把各项夸赞也平分出去,显得格外低调。

但谁心里不是明镜一般,这场大灾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

他们急匆匆回京城,也不是邀功,而是进行最后的汇报。

趁着灾情差不多结束,该算的账也要算了。

安家,季家,以及范家,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从旱情缓解之后,他们就在各方走动,希望能从轻处罚。

范大人更是没想到,不管是浩州暴乱,还是安济府的陷阱,原本都是弹劾纪楚的利器,却反过来被人家利用。

把这两件事的罪证,以及他们在江南一带干的“好事”统统搜罗出来,变成压死他们的秤砣。

灾情处理得越好,他们的小动作就越显眼。

甚至有人说,好好做事不行吗,为什么要捣乱。

如果不是你们捣乱,各方还能少出点粮食,少点损失。

都是马后炮!

搞得你们多正义一样,难道你们就不想弄死纪楚?

范家在京城的宅院,基本已经被控制起来。

就等着罪证送过来。

纪楚跟薛明成到京城那一日,基本就是他们的死期。

这种时候,他们肯定不会放弃,范大人重金请人送信给自己姐姐,也就是睿王妃。

求睿王妃救救他,救救家里。

但这些信件全都杳无音信,一点回音也没有。

睿王府中,王妃稍稍叹气,把这一封封书信全都烧掉,眼里又带了些不耐烦。

不是她不想救,而是事情到这种地步,还有信件能传出来,皇上必然都是看过的。

如今也是试探她的态度,她不能心软,更不能去帮忙。

否则别说范家,就连睿王府也保不住。

她跟孩子活着,还能保全一部分范家人,同时有点怨恨。

自己千叮万嘱全都没用。

现在祸到临头,又来找她帮忙。

睿王妃的安静,让皇上还是很满意的,等到纪楚他们回来时,态度更是格外不错。

这次旱情严重,但好在处置得当,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

甚至帮忙解决许多弊病,皇上自然看在眼里。

再说,如今朝廷内外对他的赞扬,更是溢于言表。

经过这件事,再也没有人质疑他的皇位是否得当,毕竟换个人过来,不可能把这场天灾处置得如此完备。

皇上看着纪楚跟薛明成,难免想到自己还未登基那一年,这一晃,都五六年过去了。

有这样的臣子,还真是省心。

至于他们带来的范家罪证,更能让他好好出一口恶气。

四处造谣他地位不正,还霸占着江南大部分税收,全都充作自家私产。

他皇兄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行。

处理范家,甚至能侧面证明死了的太子,也不是什么都好。

总不能因为人死了,就觉得那位当皇帝,一定比自己当得好吧。

不论是朝廷国库,还是他自己的私库,都急需补充。

抄了这些人的家,户部尚书就不用担心国库空虚了。

这也正是纪楚早早跟皇上商议的结果。

问百姓要那三瓜两枣,实在太慢。

一个是海运的税收跟买卖的收入。

还有就是这些江南敛财大户的赃款,可比灾后的税收多多了。

放在之前,范家也好,季家,安家都不好动。

可现在不同。

皇上的威望在平临国达到顶峰,他要动谁,都是一句话的事。

范家估计还不知道,他们家岂止有灭顶之灾。

可这又能怪得了谁,还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大肆敛财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天,土地兼并那样更严重,逼得百姓们背井离乡,怎么没想到这么一天。

靠着前太子妃娘家的身份,他们作恶太久了。

对范家的处置,几乎没有任何阻碍。

毕竟灾情的事就在眼前,而且罪证却是确凿,阻挠救灾,谁听都觉得不可饶恕。

先太子的人怎么了,就算先太子自己在这,难道就能放过他?

纪楚跟薛明成这好好休息几日,从三月初到七月中旬,他们几乎一刻不停。

这期间,还有不少官员登门拜访,皆被两人婉拒了。

没办法。

真的太累了啊!

钦差一行人,都是连着睡了好几日,这才缓过来。

一直到审查工业作坊园的几位大人也回到京城,他们两个才出门应酬。

现在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这两队人马打得配合有多妙。

听说最后阶段,各家抢着送粮,就是为了延长审查的时间。

因为那些作坊老板们发现,过了审查的作坊园,效率确实增加了。

人家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促进大家生产。

不管景大人还是刘大人,指点都很到位。

这些指点肯定要收费的,费用也不是人家拿,就是给灾区捐粮。

这般做法,谁又能指摘什么。

一心为百姓,一心为平临国,只会让其他人自惭形秽。

不过很多人多了另一个疑问。

那就是审查队伍里的周大人,您跟纪楚纪大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啊。

你们的关系,跟传闻中一样恶劣吗?

还是说,大家想错了啊。

纪楚跟周大人只是私底下会面,表面依旧装作关系一般般。

至于到底如何?

你们自己猜去吧!

他们才不说呢!

等着京城的事情处理完,纪楚也收到老家的来信。

此次大旱,原化州也是灾区之一,好在情况一直都算稳定。

纪楚家的存粮,甚至存款都花得差不多,基本用于接济周边百姓。

好在旱情一过,附近的水泥厂就能开工。

皇上赐下的别院也兑现了,当地已经派人去修缮,估计年底之前就能住上。

纪楚跟乐薇肯定是住不成了,能让家里人换个环境也是好的。

可皇上的赏赐不止这些,纪楚帮他解决心腹大患,还挽回他的名声,更把灾情一事处理得极好。

就这样,还要赶紧回昌河州,安置逃荒过去的百姓。

皇上知道他的能力,更知道他的抱负,想来想去,只能赏赐金银无数,再加官晋爵。

只是这次的加官晋爵说高调也不算高调。

自然不如薛明成直接升为江浙总督,还要管着市舶司高调。

经过这事,薛明成算是破了心魔,做事更加胆大心细,让他负责税收连年增加的市舶司肯定没问题。

而江浙总督,也是继续处理土地兼并的事。

同时就连浩州的杜知州,以及安济府较为配合的王知府他们,也接手纪楚跟薛明成的差事,继续给灾情扫尾巴。

这些升官都摆在明面上,听起来就高调。

到了纪楚这,皇上这冥思苦想,细数纪楚的功绩,做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爱卿,这建业侯的印章,就不必归还了。”

别说纪楚一头问号,就连张太监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建业侯?!

确定?!

直接给纪楚封侯吗?!

可要是仔细想想,纪楚的功绩,确实值得封侯。

那西北的矿路是他带来,滇州府的棉花路,是他学生按照他的步子,一点点建设的。

还有各地兴起的火器,以及各地终于成规范的工业作坊园,还有蓬勃发展的数科。

再加上东北不仅开疆扩土,还带去那么多百姓,安定边疆,驻扎开荒。

纪楚还要留在那很长时间,直到岐州安稳,逃荒过去的百姓在那边定居。

这些事听起来简单,可若没有一个能镇得住的人,必然会出乱子。

大家都知道,在岐州没有彻底安稳,甚至草原没有彻底稳定之前,纪楚要一直留在边塞。

今年的旱情更是他一石二鸟,甚至三鸟,把原本会酿成大祸的天灾悄无声息化解。

再加上,皇上的威名传遍四方,他爱民如子的名声,也是因纪楚的手而起。

所以怎么想,他都值得封侯。

唯一的问题在于。

纪楚太过年轻了,今年不过三十五的他,封侯实在太早。

所以皇上决定先给建业侯的印。

等到岐州税收平稳之后,正式封侯。

其实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了。

皇上这是给朝中官员一个缓冲的时间。

毕竟和平时期的封侯,还是让人太过震撼。

可皇上打心底觉得,纪楚值得,他可太值得了。

自己当皇帝最大的幸运,就是有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臣子吧。

所以这建业侯,纪楚当定了!

第153章

平临国罕见的旱情渐渐平息。

但无论朝廷还是民间, 都还留有余波,等着慢慢平息。

一年旱,三年平。

这几年里, 各地都会格外小心。

京城这边的官员们,逐渐恢复日常差事。

不少人感慨:“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平日是忙了些, 总比大灾大难的强。”

尤其是户部尚书,天天为国库发愁, 看向纪楚的眼神都带着期盼。

期盼什么?

期盼他多出点主意啊!

赶紧带着大家好好挣钱!

还是许义许阁老的学生裴新禄撇撇嘴:“他挣钱厉害,花钱也厉害啊。”

在西北曲夏州的时候, 挣钱的是他,花钱的也是他。

有时候那挣钱法子,别人都想不到,但花钱的法子,更是花样百出。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纪楚但凡花钱, 无一不是用在民生上。

这也是皇上不仅赐他家大宅子, 还有意封侯的原因。

能得这样的贤臣, 自己若不做个好上司,实在是太可惜了。

户部尚书看了看裴新禄道:“刚刚下值, 你这是做什么?”

“找纪楚啊, 他还住在驿馆了, 很快就会离京, 找他吃顿酒。”

户部尚书想起来, 这裴新禄也在曲夏州待过,跟纪楚是同僚。

说话间,户部尚书赶紧道:“我有个侄孙儿, 今年会试考得不错,正在翰林院当差,你带着他一起呗。”

今年是会试年,而哪个新科进士,不对纪大人向往已久?

甚至尚书所说考得不错,那能不错吗,正是今年的状元郎,他侄孙儿说过多次了,想求求户部尚书引荐引荐,这不正是个好机会。

结交其他人,大家可能还会迟疑片刻。

但认识纪楚肯定没问题。

他这人心思正,不会无缘无故坑害别人,若是有心,还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京城哪个大家,不想去结交一番。

甚至有人还想找他联姻,知道纪楚绝不可能抛弃妻子,都把主意打到他三岁的女儿身上了,也是无语。

裴新禄摆摆手:“是个小聚,下次再说。”

即便你是户部尚书,该拒绝还是要拒绝的。

因为这次确实是小聚,去的人,都是当初在曲夏州待过的同僚。

大家是为了给纪楚践行的。

而且纪楚如今忙得厉害,能抽出时间应付不少人,已经够意思了啊。

至于什么状元?

让他再等等,看纪楚有没有空。

这并非纪楚拿乔,而是他好不容易有个空闲的时间,趁着还没回昌河州,不少旧友都过来交际。

现在七月中旬,纪楚八月初就要离开,可不要抓紧吗、

这自然也是跟皇上通过气的,张太监特意提前讲了,也不会犯什么忌讳。

今日去找纪楚,都是在曲夏州做过事。

许阁老的身份不好前来,但他让弟子裴新禄带了好酒。

再有薛明成,以及已经回京的刘宝愈刘大人,以及景若瑾景大人,这些人自不用讲。

至于外面说跟纪楚不和的周大人,肯定也来了。

除此之外,在京城颐养天年的岳将军,也就是当初曲夏州常备军的将军,同样也到场。

他年岁大了,又不像许阁老有实际的官职,自然无所谓。

巧的是,当年在曲夏州做县令的颜骥,也就是周大人的表侄子同样也在京城,他回京述职,估计九月份会再外派出去。

颜骥于棉花一道很是精通,各地都争着要他。

这一群人聚在一起,颇有些恍惚。

一晃是十几年过了。

他们这些人里,有的是早就在曲夏州,有的是建设曲夏州时过去,有的则是加入其中发展,尽了自己一份力。

而现在的曲夏州,早就是富裕地方。

当地各项工具,别说全国之最,甚至远销海外,说是国外很多贵族,都争着购买。

这种情况下,曲夏州想不富裕都难。

困扰岳将军多年的西北关外异族,也因为矿路的开通,变得无比和平。

现在大家都忙着做买卖,谁有空打仗啊。

两边要说完全没有矛盾,那也不可能,但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在,基本出不了太大的乱子。

所有人都珍惜和平的生活,尤其是现在经历过战乱的人,不自觉地会维护和平。

有矿场,有商业,当地的油菜,棉花,麦子,又是远近闻名。

甚至还有数科联盟。

可以说,今日的曲夏州早就今非昔比。

他们这些能参与其中的人,谁都觉得荣幸万分。

大家也没忘了,这一项项事情,都是谁推动的。

不总结也就罢了。

总结下来,纪楚实在太过厉害,他做的事也几乎都成了。

甚至即将要回的昌河州,明显也能发展起来。

想来这次回去,便没有什么阻力。

曲夏州众人开怀畅饮,颇有些回忆当年的感觉。

在这些人里面,纪楚跟周大人也不用装模作样,两人关系本来就不差。

当年纪楚头一次年末考核,去的人就是周大人,大人还想着怎么帮他过关了。

周大人还说起纪楚送的画笔,着实不错,又让他有什么好东西,一定要记得自己。

周大人对此,可是一点也不见外的。

再聊起当年的事,大家的话就更多了。

毕竟这次相聚之后,下次见面,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接下来几天里,纪楚又见了不少同乡,还有曲夏州以及原化州出身的学生,再有昌河州过来的考生等等。

以及滇州府白大人等等。

白大人他们说的,肯定是棉花的事。

要说滇州府的情况,确实越来越好,可那里的山实在太高,能耕种的地方也不多。

多数山地的土质并不肥沃,所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白大人跟纪楚相聚,也并非吃酒耍乐,而是商议如何改进当地的情况。

说起来,其实也是两件事,一个化肥,一个培育种子。

培育种子不用说,多培育上好果树,茶树等等,销量自不用讲。

而化肥不同。

纪楚说的是化肥,并非农家肥。

化肥那是化学原料所制,纪楚的意思是,可以找当地工业作坊园合作,摸索一下化肥的制法。

只有化肥,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利器,同时也能改善当地的土壤问题。

这还说起来,那就滔滔不绝了。

连着好几日,滇州府的官员来了一波又一波。

纪楚知无不言,占城稻的事肯定也讲了,让他们好好搜寻这个产量极高的稻种。

这些事情,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跟积累。

更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必然要靠当地官员,更要靠当地百姓。

但只要有目标,有这份心,早晚会达成心愿。

滇州府的人走了之后,纪楚跟李师爷也没闲着。

因为薛明成又来了。

这次过来,自然还因为市舶司的事。

如今海上贸易逐渐增加,皇上自然让信得过的薛明成过去处理。

去是要去的。

但薛明成也要同纪楚商议,海上贸易到底要怎么建。

还有周边不安分的小国,又要怎么处理等等。

虽说以后各自到任地之后,大家还会经常书信往来,但哪有现在说得畅快。

所以纪楚这看似在休息,实际上公务也没停过。

要说海上贸易,平临国已经堪称碾压,每年大批货物运出去,再拉回木材香料矿石等物。

当地海军由当年的廖存锐廖知州,也是如今是海上常备军廖将军去管。

所以当地海上力量绝对不能忽视。

纪楚的意思就是,让薛明成多拨款,不能因为现在没有危险,就不发展武备。

再有就是玉米,土豆,番薯这三样东西。

他们平临国真的很需要啊。

弄来土豆,直接送到滇州府那是最好的,当然土豆的种植没那样简单,还慢慢摸索。

总之这话聊起来,更是没完没了。

还有当地造船业的发展,也需要厉害人物去管。

这点薛明成直接道:“应该会派景大人前往,他稳重细致,最适合不过。”

说起景大人,以前在曲夏州的时候,那是能躲就躲,什么事都不管。

自从换了性子之后,皇上愈发重用,说他稳重,更是谨慎,而且办事能力还强。

不出意外的话,跟薛明成一起去沿海开造船厂。

这活确实辛苦,却也是只有心腹之人才能做的。

那景大人自然也要过来商议。

七月下旬,驿馆当中,也就属纪楚这边最为忙碌。

不过纪楚每次来京城,基本住驿馆,自然是不太妥当的。

可别忘了,要不来几年,他就会被封侯。

封侯不止名头好听,该有宅院田地庄户,全都会赏赐下来。

听说礼部已经在着手准备。

估计下次再来京城,就有地方可住了?

除此之外,老家的宅子倒是已经定下,大哥大嫂他们还去看了看,写信过来说,从未见过那么大的宅子,以后一家子住里面,肯定很宽敞,孩子们已经等不及了。

确实,他家人口也多,现在的老宅是有些小。

不过纪楚觉得,这驿馆也有驿馆的好处,不用接待太多人,其实也挺好的。

毕竟来的人太多,他实在有点头疼。

好在马上就要离京,不至于接待太过离谱的同僚。

倒是几个新科进士,找他聊了许久。

说起来,这些进士跟纪楚年纪相差并不大,状元今年二十九,只比纪楚小六岁,完全是同龄人。

他们的问题也很多。

好在纪楚接触的东西多,也能回答一二。

只是越聊,他们对纪楚的敬佩就越深,恨不得直接收拾行装,跟他一起去昌河州开荒。

纪楚听着笑:“去哪里开荒都是开荒。”

“平临国很大,需要建设的地方,也不止这一处,无论去哪都能有所成就。”

没有哪个地方是尽善尽美的。

只要愿意,肯定能为当地百姓做出贡献。

说完这些话没几日,纪楚跟李师爷等人,便从京城离开的。

跟着纪楚的众人,其中纽海最是感慨。

毕竟其他官吏都是平临国的人。

只有纽海不一样。

不过他对平临国的看法是:“太复杂了,如果我在这,绝对斗不过他们。”

“但这里也有很多好人。”

更有愿意为百姓请命的人,这让纽海平临国的书籍很感兴趣。

为此,纪楚还专门从京城买了不少书回去,各家经典购置了许多。

农业工业要发展,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样不能少啊。

这一路再回昌河州,其实不用那样着急。

可大家还是不敢耽搁。

毕竟如今的昌河州,人可太多了。

留在昌河州的晁同知人有点麻。

刚开始那会,其实还好些,无非是零零散散逃荒逃难过来的百姓,按部就班安置即可的。

但等到六月七月,内地的百姓,乌泱乌泱的过来。

最多的一日,直接来了三四万人!

三四万啊!

编成军队,都能打仗了!

好在昌河州地方更是真的大,能定居的地方也多。

当然,最好的地方,肯定被最先过来的人给占了。

可逃荒过来的百姓们也不介意,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即可。

这些逃荒百姓到昌河州时,正是这里的好季节,天气不冷不热,风清气爽。

大片大片的荒地,让不少人极为心安。

胆子再大点的,甚至直接跑到岐州,那边的荒地更多啊。

别说容纳他们几万人,再来几万,都不是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

纪楚收到晁同知的信件,还跟李师爷他们说:“咱们离开那会,昌河州差不多三十八万人。”

“现在已经有四十六万了。”

其实现在的人数依旧很少。

整整一个州,还不如内地一个县的人口多。

这看似夸张,可看看地理环境就明白了。

可对比之前的人数,已经增加了八万多。

昌河州如此,岐州这由二十六万人,也增长到三十万。

粗略地算一下,从内地逃荒到东北的,已经有十二万百姓。

而纪楚他们一路回去,路上碰到不少还在路上的灾民。

他们走得虽然晚,但心意最坚定。

众人看到纪大人的时候,还非常高兴地打招呼。

他们要去的,正是纪大人所在的昌河州跟岐州!

纪楚留下不少粮食之后,便跟李师爷他们快速回任地。

早点回去,就能早点安置大家。

最后一批百姓到昌河州时,只怕就要大雪纷飞了,不能让大家冻着啊。

八月初九,纪楚等人终于回了昌河州。

从三月初算起,出去竟然已经有半年之久。

没办法,谁让这场旱情太过严重。

如今昌河州跟岐州多十二万人,也是这场灾情的延续。

到家第一时间,肯定是跟家人团聚。

半年没见到老婆孩子,肯定是想念的。

不过第二天,纪楚便回到州衙门,晁同知已经等候多时。

别看昌河州跟灾区隔着千里,可那边发生了什么,这边还是知道的。

作为官场上的老人,晁同知还知道那边明争暗斗有多厉害。

若是换个人过去,说不定还真折在里面。

那些人的手法实在下作。

说起这个,晁同知还道:“大人放心,那些迷信邪教的百姓,如今都已经清醒了。”

“岐州发生的事,他们也全都知晓,基本已经知道,那是陷害您的招数。”

先不说跑了这么老远,就说岐州当年的事,便足以让大家清醒。

纪楚确实担心这件事,见晁同知处置得妥当,也就放心了。

只要大家不再迷信即可,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就算有些深信不疑的,听说这事会给纪大人带来灾祸,那就立刻闭口不谈。

别的就算了,影响到纪大人,那是万万不行的。

纪楚无奈摇头:“等安定下来之后,就要开始扫盲。”

扫盲?

什么东西?

晁同知心里装的事情多,没有多问,转而说了下一件事。

还是百姓们的安置问题。

新来的十二万百姓里,多数人在想办法安置下来。

土地好说,这么多荒地供他们买卖。

就算一时拿不出钱的,可以跟官府签订契约,分多少年,用粮食还清即可,利息也是极低的。

所以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问题在于,他们只顾着开荒,不盖房子。

有些人就算盖了,也是草草了事,觉得能用就行。

那些房子盖的,让本地人眼前一黑又一黑。

“这东西能住人?”

“冬天能把一窝人全冻死。”

“赶紧拆了重盖吧,我们这牲口都不住这种破房子。”

别怪当地人说话突然难听。

主要这种房子,真的能要人命啊。

这里可是昌河州,冬天冻死人,简直不要太轻松的。

而且大家发现,这些外地人的房子,厚薄也有讲究。

越靠近南方的地方,房子越简单。

这也难怪,人不能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就算是网络发达的现代,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极冷跟极热的区别,何况古代。

不少人想的是,再冷能冷到什么地步,扛去就不行了。

当务之急是土地啊。

这么多土地,还是他们的土地,不立刻开荒,实在太可惜了。

这些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不盖房子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懒惰,只是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土地上。

这几乎是很多人的执念,终于有土地了,终于是自己的土地。

这种感觉,昌河州许多人根本不明白。

晁同知担心的就是这个,他也是外地来的,能不知道这里过冬什么样吗。

此事估计,也就纪大人能劝动。

纪楚无奈叹气,这种事谁也不能怪,无非观念不同,而且逃荒过来的百姓,都有些土地情结。

突然得到心心念念的东西,他们恨不得吃住都在土地上。

当地人也看在眼里,只觉得众人可怜。

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谁看了不心酸。

但心酸归心酸,那房子还是要建啊!

不然真的会死人。

现在八月份,等到九月份就会下雪,你们怎么办?

纪楚直接让工司那边,出了一份本地房屋指南,房屋厚度是多少,火炕应该怎么建,房顶应该是什么样的。

反正结合本地情况,以及本地的经验,尽量省工省料,做成一份适合昌河州跟岐州的房屋图纸。

再由他的名义直接发下去,规定本地百姓必须按这个要求去盖。

水泥跟一定的建筑材料,也可以暂时赊账,用房屋做抵押即可,同样是明年收粮了再还。

同时,各县还要提供工作,修路也好,修水渠,做工等等,让大家有机会多赚钱。

再者还要多说这里的雪到底有多厚,这里的天气到底有多冷。

不仅如此,州衙门也要抽出人手。

之前就请当地百姓,以及过来投奔的外地百姓盖房子,现在还要继续。

既是给大家一份活计,同样也给路上的逃荒灾民一条生路。

总之这些事都要做,还要快。

他们的目标,便是安置好所有百姓。

昌河州跟岐州各地接到命令后,都开始行动。

唯一愁眉苦脸的,大概还是户司主事。

大人一回来就花钱!

花的还这样多!

虽说本地靠着渔猎,靠着养殖,靠着棉花,还有已经在改进的盐场,确实多了不少税收,那也不能这么花啊!

纪楚笑:“马上就要秋收了,今年养殖行当可是不俗,放心吧,库房不会空虚的。”

户司主事勉强扯了个笑,意思很明显。

大人你说的话,您自己信吗!

你听听这合理吗?

不过这个时候,还是乐薇跟祝耘祝亚他们带来一个好消息。

他们又挣到快钱了!

纪楚赈灾之前,他们三人便在沿海县里建了造船厂。

这里的造船厂规模比较小,基本只造渔船。

可因为设计的合理,吸收了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加上配套的渔网,已经是本地渔民人人向往的好东西了。

好在这东西就在本地生产,定价并不昂贵,各家努努力都有希望。

昌河州跟岐州的渔民们,日日都盼着买这样的渔船。

同样以渔猎为生的梁国渔民,自然也发现这样的好东西。

可不管昌河还是岐州,都是平临国的人,价格自然便宜。

卖到国外,那就是两个价了。

梁国国王原本不打算管,可本地渔民闹得厉害,还扬言不就是一百多里的路,他们抬抬脚就搬到平临国。

反正风俗习惯,甚至气候都差不多。

大不了去那生活啊。

人家平临国对百姓很好的!

又来!

又是这样!

但这一次,可不是平临国的人撺掇。

如果在现代,梁国国王就知道,这是虹吸效应。

可他并不知道,只能咬牙帮忙付其中差价。

不付的话,等着梁国人都走光吧。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百姓偷偷摸摸离开。

谁让人家平临国对百姓确实好。

甚至连中原十二州府的旱情都有所了解。

面对天灾人祸,人家朝廷努力救助,送了不知多少粮食,灾后还帮着重建,甚至免除田税。

这样的国家,怎么不令人向往?

怎么不让人敬佩。

想到这,愿意来昌河州跟岐州的人更多了啊。

纪楚了解到这些后,心里默默道,怪不得两地人口越来越多,都在往这边跑,人口不多才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