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04(2 / 2)

转机 燕不学 9606 字 1个月前

沈晓睿抬头看了眼楼上,或许是近墨者黑,说话带了点讥诮:“真神奇,离开小方总两百米,我看到了最希望看到的李博。”

李笃置若罔闻,继续往前走:“方总的原则是一码归一码,她认定的事情不能改,我也不会想去改。我会尽一切可能协助她。有些事情凭我们自己搞不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只能说我尽力。”沈晓睿无声叹息,“帮你们找合适的律师……团。”

“你最好尽全力。”李笃说,“我说过,我不会是最好的企业家,因为我知道谁是最好的企业家。”

沈晓睿心念一动,再次回头看向高处。

“你想提前登上这艘大船吗?”李笃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你就当这是她给你的测试。”

沈晓睿笑:“李博,身在曹营心在汉可不是聪明人的做法。”

李笃也笑:“来日方长。”

第103章 “哦抱歉,我不知道李博士和你之间存在秘密。”

委托专业人士处理爱军集团的案子,是李笃提出的建议。

爱军集团终究算得上庞然大物。

在圆圆收集的材料中,李笃看到的不是一艘沉落海底受海水侵蚀的巨轮遗迹,而是一只遭受内部创伤外部倾轧双重打击而满目疮痍的巨鲸骸骨,撕扯噬咬的痕迹比比皆是。

爱军集团这艘巨轮在失去掌舵手漂向冰山的过程中,狼狈逃窜者有之,惶惶而不知所从者有之,曾有人短暂地试图掌握舵盘调整方向,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为掠食者闻风而来,虎豹豺狼环伺,秃鹫盘桓其上。

而它本身,挂满藤壶。

最后那几年,现金如洪水般四泄,不计回报的投资,不计目的的采购,贱卖白送的产品……

掠食者不可能拯救这艘曾承载数万人但注定沉没的巨轮,它们蛮横粗暴地肢解它,拆走发动机,抽走能源,搬空补给,折断桅杆,加速它的下沉。

最后的最后,秃鹫叼走了肉,豺狼敲骨吸髓,蚂蚁也来掺上一脚。

浮光掠影,李笃彻彻底底体会了触目惊心四个字含义。

一鲸落,万物生。

爱军集团的轰然沉没,让一部分人失去生计的同时,却喂饱了另一部分人——后者竟到了明目张胆哄抢的程度。

圆圆将炮筒对准的,就是那些装也不装的强盗、土匪。

“职务侵占,蹲监狱!”

“挪用资金,坐大牢!”

“中饱私囊,抄家!”

“内外勾结当倒爷,游街示众耻辱柱钉死!”

“合同欺诈,发卖!”

“监守自盗证据确凿,蹲蹲蹲!”

……

给那一百六十七个自然人分门别类做标记时,圆圆玩笑般兴冲冲地报标签,李笃心梗得快要窒息。

很难想象圆圆看了多少遍,才能在看到名字的一刹那不假思索脱口道出罪名。

这还不包括那四十七家没有合同,但有大额资金流向的公司。

如此一艘巨轮的清理工作,两个人势单力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流逝,诸多证据将自然湮灭。

请帮手,迫在眉睫。

为此,李笃打了很长一篇腹稿,列举请专业人士协助的必要性:

首屈一指当属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方总时间宝贵,有限的精力应该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方总的生意渐入正轨,忙起来多线并行,一分钟当两分钟用,继续在爱军集团案子上投放大量精力和时间,损耗大于收益。

这事儿是程文静先摆上桌面的。

因为家里只养了一只猫,掉毛问题却肉眼可见地日益严峻。

起先圆圆还说是李博士跟筹备组没日没夜掰头掰到脱发,让曹阿姨和程文静换着法子做护肝丸和生发汤,直到有天晚上洗完澡她自己注意到一大团头发,那之后,护肝丸、生发丸变成了圆圆的零食。

其次,案子中涉及到的专业细节繁缛庞杂,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经验优势。专业团队的跨学科协作、技术支持是单兵作战难以比拟的。

再次,目标为数众多,俩人就算三头六臂,也是真的忙不过来。

公平起见,李笃也列举了劣势:信息不对称,沟通成本,数据安全,舆论风险等。

但是没想到,圆圆只听了第一条,连连点头:好,照你说的办。

李笃甚至得到超乎意料的奖励,奖励李博士建言献策。

实际上,就算李博士不提,方规也在考虑找第三方操盘。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办。

经过再三检核,方规确认该补给员工和供应商的都补全了,清算的事情便也该提上日常。

方爱军老糊涂自甘情愿充当冤大头,方规可当不来。

有的人捞走好处,留下烂摊子一推二五六,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方规的想法很简单,生为方爱军的女儿,她享受过优渥的童年、少年时光,直至成年,她都算得上食物链前端的一小撮人。

是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员工、客户、供应商一同托举起的爱军集团,对这些用衣食父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的人,方规必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欠这些人的无论多少、无论多久、无论如何一定还清楚。

那么一码归一码,那些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倒卖资产中饱私囊,直接或间接导致爱军集团亏空,最终将债务及后果转嫁到她头上的人,有一个算一个,也别想好过,她同样追讨清楚。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但时间和精力,是她最缺少的。

别的不说,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的追诉期最短只有五年。

李博士和她不谋而合。

于是俩人一同将目光投向了沈总。

由沈晓睿组建或筛选团队,反正她还是咨询公司的头头,手底下有现成团队,如果她不接,那就请她推荐人选。

能者多劳。

至于沈晓睿会不会和辜总汇报这么一桩案子,定下沈晓睿是当之无愧的“能者”时,两人一致认为,瞒不过辜总。

因为这事必然牵连L&L及L&S。

辜总确实和方规主动聊起了这件事。

靠长篇大论赢得的两个小时会谈伊始,辜总开门见山:“我关注到一些很有趣的点,你主持管理的记录最早起始于三年前,有一些利益你无需让渡,我认为你是有意布置陷阱,然而先例一开,后来者有据可依,导致损失不受你所控。”

来的路上,方规一度——大概有那么一两秒——思考过:辜总会不会顾忌爱军集团的历史遗留影响到李博士。

毕竟李博士现在是L&S的全职员工,也是目前L&S在华首屈一指的金蛋套娃,无论协议约定亦或L&S在华布局,李博士本人最好避免涉入诉讼案件。

但辜总没提李博士,而是向小方总本人射出第一支箭,揶揄她当时天真、幼稚,好像一个不成熟的小猎人,煞费苦心布置了陷阱,却破绽百出,白白让猎物吃掉诱饵,甚至吸引了更多秃鹫。

望着辜总那双将“无波古井”具象化的眼睛,方规思索了不短的时间。

“那时候我太弱了,我打不过那么多人。我是走投无路的壁虎,只能断尾求生。而且,爱军集团确实坏到骨子里烂到根了,没救了。它不是方爱军给我继承的财产,方爱军没想过把它传给我。这也是爱军集团的死穴,后继无人。”

忘了从哪一年开始,方爱军不再让方规接触经营事务,不再带她去商务场合,让她当安安心心当游戏人间的大小姐,反正,方爱军认为他赚的钱够他女儿十辈子花不完。

“方爱军不想我做生意,不想让我进入野蛮厮杀的商业丛林,他害怕我会被人吃掉,很凶残的吃法——大概是身为人父最恐惧的那种吃法,我知道,我理解的。”

在辜总面前说出这些比想象中更随意。

“那时候我也懒的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蛮好过的,有条件享受干嘛不享受?”

在那之前李笃占去了方家大小姐大半注意力和时间,李笃离开没关系,大院里还有那么多姨姨姐姐,方家大小姐彼时毫无青云志——她已在青云上。

换个角度,“青云上”又是不折不扣的玻璃花房、水晶宫。

她在里面看风景,风景很漂亮,外面的人把她当风景,当玩偶,也很漂亮——不堪一击的大小姐最招人喜欢了。

当玻璃房周遭尚有重重护卫,谁都发现不了问题,建造者本身发现不了,身处其中被锦绣花团簇拥的大小姐更发现不了。

然而当潮水褪去,漫天虚假繁荣如云消散,身处其中的大小姐方后知后觉,玻璃花房是双向透明,她只有一双眼睛,一次只能看一个方向,可是外界看却她没有死角,她一举一动尽在观者眼中,三百六十度的,连一根头发丝都能仔仔细细看清楚的。

这同样是后来姨姨姐姐们想来帮她,被她拒绝的原因。

敌暗我明,让姨姨和姐姐们进来吸引火力,何必呢。

“现在说起来多少过分解读,给自己脸上贴金了,当时我更多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凭直觉行事吧。那么多人围剿一个渺小的我,我捱过一天是一天。”

辜总提取其中的关键词,问:“多方势力围剿一家大型企业——这是相当常见的商业案例,消化一家大型企业已形成产业链。你认为对爱军集团的围剿从何时开始?”

方规想也不想回答:“EZP咨询的人进来。这帮混蛋就是一群屎壳郎,闻着粑粑味就流口水。”

辜总捏了捏鼻根,看得出想克制,但是没忍住,笑出声。

方规忿忿道:“你就看吧,他们绝对跟那几个大买家通过气了,后来演都不演了,於成工业过来的时候我还看见那领队的高级合伙人了。也就是他们离得远,还欠他们服务费没结,要不然我铁定送他们进大牢。”

辜总说:“EZP咨询在北美声名狼藉,Sherry……晓睿与EZP曾有龃龉。我想她乐意协助你发起国际诉讼。”

方规拄着下巴笑眯眯地看辜总:“看来我上次的答案不仅惊艳了老沈,哦抱歉,沈总。”

“的确惊艳。”辜总赞扬道,“非常精彩,你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

方规:“……”

老辜有时候就挺……有种返老还童的促狭,喜欢口头上占便宜。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汉语不好。实际上她汉语可好了,完全掌握了骂人不带脏字的精髓。

方规:“我就算当了你肚子里的蛔虫,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心意做事情,这样你也接受吗?”

“L&S新进入的境外市场,通常只做股权投资,较少涉及固定资产投资。”辜总说,“过去三十年,L&S错过国内很多次机会,但L&S仍然看重这片沃土,目前虽有部分外资迫于市场和政治等因素撤出,但我们恰恰认为,这是再好不过的时机。L&S所坚持的长期主义,指导我们可以着手在这片土地上开展经营。”

方规接了一句很俗套的话:“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所以,我建议你抓紧时间思考你想和L&S做什么生意。”辜总看了下墙上的钟表,“你还有三个小时。”

虽然双方就肚子里的蛔虫达成一致,但遗憾的是,方规并不是真的蛔虫,所以不理解辜总的意思:“三个小时干嘛?”

辜总洋人味儿十足地耸了下肩,“三个小时后,我的老板,L&S的掌门人,将与你和李博士共进晚餐。”

方规问号脸:“什么?”

“哦?李博士没告诉你吗?”辜总惊讶地说,“哦抱歉,我不知道李博士和你之间存在秘密。”

李博士告诉过她L&S的掌门人想近距离看看小情侣的相处,但没确定时间,也没说直接就谈生意。

明晃晃的离间计,方规简直要当场跳起来:“你就是在报复李博士挖你墙脚吧老辜!”

第104章 你恨过李博士吗?

“8071天,你每天数着日子过的吗”方规戳了戳李博士后颈上的骨点,“看把莱莱惊的,下巴都要脱臼了。”

过了一晚上,李笃仍不习惯听圆圆叫Leslie“莱莱”。

Leslie本人倒是接受度良好,分别时一个劲儿叮嘱圆圆:别忘了给莱莱打电话,别忘了给莱莱分享有意思的事情,有机会一定要去看望莱莱。

一老一少手拉手恋恋不舍,李笃鸡皮疙瘩起了一身,如有实质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交往的张力和……黏性。

圆圆就是有这样的天赋技能,只要她愿意,她可以跟任何人处得像姐妹,即便只是初次见面。

Leslie以常规的“你们认识多久了”开头,看上去对“小情侣”的一切充满发自内心的好奇。

圆圆想了一下回答她二十多年啦,李笃则下意识地补充“8071天”。

Leslie惊叹:这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

她的声音中气十足,洪亮,同时拥有女低音的质感,令人印象深刻。

圆圆说:对啊,从我记事起,我就跟李博士在一起了,我们不是小情侣,是老两口。

她得意洋洋地跟Leslie咬耳朵:所以我们怎么相处,对莱莱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分明违背主题的话,Leslie却乐不可支地拍起手。

“妈妈如果到莱莱的年纪,一定跟莱莱一样。”方规换了个方向,从枕李博士的左肩换到枕她右肩,满足但又不无惆怅地叹了口气,“你到那个年纪一定要和莱莱一样啊李博士,记住了吗?”

Leslie是一位让人不自觉忽视年龄的长者,滔滔不绝的表达欲和敏捷的思维行动,让她显得活力满满。

她是任何一名女性都向往的、未来将要成为的样子。

李笃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感觉发尾可能有点扫到她家陛下,李笃略微偏过头,犹犹豫豫地开口:“其实我……”

“打住!”方规抓起李博士的发尾,口动踩刹车,“莱莱是我们的朋友,不许你八卦朋友,不许想有的没的。”

李笃:“……哦。”

李笃:“圆圆也有这样的想法吗?”

方规急忙双手捂住李博士的嘴巴,“我不是我才没有,别瞎说。”

李笃慢吞吞地小幅度点头,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深长的意味来。

“哎呀……”方规将下巴搁在李博士肩膀上,小小声说,“多多少少有一点吧,只一点点。”

李笃也小声说:“是呀,就算有,顶多也只占了1%的作用,最重要的是Leslie自身素质过硬。”

Leslie外表已经是喊她奶奶并不冒犯的年纪了,然而她的真实年龄更是让两人大吃一惊,真真正正地下巴都要掉下来。

这不是方规有意恭维Leslie。

Leslie主动让两人猜猜她的年纪,方规端详片刻,认真说:“我猜你跟我妈妈一样大。”

方规是老来子,宋晓梅今年差不多到Leslie外表这个年纪。

然而Leslie的真实年龄比宋晓梅足足大了一轮还多。

要么用了黑科技,要么吃了人参果。

俩人窃窃私语了一阵Leslie的年龄和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头脑和生理机能,最终一致认为,权力和财富是女人最好的滋养品,大补!

“莱莱务必寿比南山不老松!”方规双手合十,虔诚许愿,“是莱莱她应得的。”

Leslie胃口不错,菜过三巡开始聊生意。

就像辜总给的提示,方规需要自己来构思主题,并且保证它对Leslie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否则,Leslie那接近一个世纪的经验阅历会让她立刻将目光投向别处。

Leslie好奇心旺盛,思维敏捷,她经常毫无征兆地抛出新话题,令人应接不暇。

话题是如何转向正轨的呢?

陛下一言九鼎:“将来著书立传,在本章节一定少不了这句话:特别鸣谢李笃博士。”

和Leslie交流,理论上存在语言障碍。

方规从小不喜欢学外语,有李笃在,她也不用学外语。

不管Leslie想见李博士爱人的说法有几分认真,李笃立时着手准备。

她设计了一款结合实时翻译和语音模型的传导耳机,能够最大程度还原语言的温度和色彩,使语言不通的人基本实现无障碍交流——根据沈总的反馈,延迟几乎为零。

要知道,语气和语言内容相得益彰,尤其是在相对放松的交流环境,说话者的停顿和语调同样是信息传递的介质。

当Leslie表达出对李博士随手做的小玩意儿的赞叹时,方规说:李博士是我的哆啦A梦百宝箱,我想要的,我需要的,哪怕是我没想到的,李博士都可以替我解决。

大小姐只要专注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就可以,很小很小,李笃就把这样的观念灌输给方家大小姐。

当一个人不被程序教育裹挟,她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她将爆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李笃的种种构想则围绕着方规。

她是我的能源核心,是我的驱动力,我所有的设想都是因为她。李博士这样补充。

在李笃看来,如果一个东西做出来不被人需要,那么它根本没有出现的必要。

李博士口中的“人”,特指——仅指方规。

这点Leslie或许没听出来,或许听出来但不以为然。

Leslie认可科技的发展正在失控,它越来越像资本自娱自乐的游戏,对大多数人而言,看不到必须推广某些技术的必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目前看来,生产力越发达,人存在的意义看似越趋近于虚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编辑……科技正在飞速发展,可它们脱离了大众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它们正在挤压一个又一个群体的生存空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亘古不变的、普世皆准的道理。

没有任何一个商业组织可以脱离“人”的基础。

商品要卖出去,除了它必须对人有用——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层面、哲学意义、精神以及物质意义上的用途——同时必须具备流通的特性,换言之,要有人买。

如果所谓的先进生产力取代了人力,而人们却因此失去消费能力甚至生存能力,社会变成一潭死水,那么生产再多的商品有什么用?

为了贸易而建设的种种设施能派上什么用途?

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没有足够的交易活动,很多建设工程终将废弃,或许也用不上超音速飞机、卫星通讯等等一切用于缩短交易成本的技术。

唯有有买家且买家活跃的市场方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意。

然而当下并非如此。

“资本”正在攫取整个社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甚至剥夺人们的自由选择权。

可是恰恰是无数的人,组成了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失去底层的支撑,上层建筑便成为空中楼阁。

极度的膨胀之后会必将迎来收缩,历史无数次这样告诉我们。收缩到纸面上仅仅只是“次贷危机”、“金融风暴”一类轻飘飘的名词,但实际上,却是急遽消失的流动性。

生意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机,最终,“生意”也会消亡。

“生意”的消亡,意味着一个卖方和若干买方,以及若干卖方和一个买方的消亡。它是涟漪般细微但层层扩大*的效应,最终产生的后果不亚于海啸。

李笃听这段时,心想换个对象……比如换岑部长的上级领导,听这些话可能像是在听小毛头开玩笑。但圆圆对面是Leslie,L&S始终活跃在一线的掌门人,她关注前沿科技,关心自然。Leslie最关注可持续发展。

把“生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客体,吸引了Leslie的注意,她听得很认真。

“感谢岑部,岑部配享太庙。”

方规再次双手合十。

小方总长这么大,甚少自乱阵脚。但辜总告诉小方总她只有三个小时来构思和L&S的生意,她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和巨无霸中的战斗机谈生意,这可不是轻易能有的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她得找外援。

仓促间,方规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岑部。

小方总不至于让岑部出主意教她怎么跟Leslie打交道,退一万步讲,三个小时制定策略,来不及,根本来不及,而且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怎么好在一位长者面前卖弄策略。

但她有必要了解Leslie的信息。

岑部也被吓了一跳,她让小方总等一等,给她半小时时间。

半个小时后,岑部告诉她,Leslie最为自傲的头衔是:“忠诚的盖娅守护者”,最喜欢的一句谚语是:达则兼济天下。

只这两句,小方总就明白了重点应该落在哪里。

方规和Leslie谈的生意,是“人”的生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则是第一资源。

无论多么先进、伟大的技术,少不了人力来驱动。

诸多大型经济组织、商业机构宣称: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

不可否认,一个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天才的确比十个甚至一百个平常人能打,比一百个甚至一千个人加起来的成本都要高也不稀奇——但正如奢侈品能卖出高昂的价格,可就价格这一项属性注定它的客群稀少,拥有广阔市场的永远是平价且实用的产品——那么换个角度,大量的、或许没那么拔尖的人是否可以成为“轻”资产?

方规问:我们是否能开展一项“轻”资产生意?我们是否能率先将这部分资源作为未来的驱动力。

方规告诉Leslie:这是她最近刚开始想,尚不成熟的思路,但她清楚,她不能错过和莱莱讨论的机会。

Leslie听懂了方规的意思,比灵光一闪仍在梳理思路的方规更快参透这桩生意的本质。

她明白这个年轻人注意到了社会的系统性风险——既非经济学家高谈阔论挥斥方遒的姿态、亦非职业经理人对中长期利润的忧虑、当然也不是阴谋论者的危言耸听,她像一个本能作祟的商人……一名企业家,对着火烧眉毛的危险瑟瑟发抖,但却不是害怕,而是兴奋,她嗅到了蕴藏在系统性风险中的机遇,正想方设法抓住这对她而言尚且渺茫的机遇。

方规说,金融游戏、资本游戏、星际争霸的本质是挖空地基填补空中楼阁,终有一天,它们将轰然倒塌,会比楼阁里醉生梦死的人以为得要快。

但是,一鲸落,万物生。

她想和Leslie做的生意就是等这一天到来,她们有足够人力资源承接这天降的丰收。

方规道出她的终极目标:简单来说,我希望李博士做出的东西永远有人用,用得上,用得起。

“莱莱看起来对我感兴趣,其实她更偏爱你。”方规说,“你听她好像一直跟我在聊,聊了好多,说到底,还是围绕你打转。”

世人总是偏爱天才,尤其是那些不经意便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Leslie不例外,李博士大概率就是Leslie认定的、有一定概率改变世界的人。

李博士有这样的能力。

只要李博士别过分恋爱脑。

老太太再怎么慈祥亲和,平易近人,好像只是一顿跟年轻人逗乐的晚餐,可她毕竟是一个庞大组织的掌门人。

Leslie关心一名员工的感情问题,并不是她真的关心员工本身——至少不全是,想想看,她不过是一个素昧谋面的雇员,她的组织里有大把各个领域拔尖的人才,也不乏天才。Leslie只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评估这项资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然后调整其评级——信用等级、安全等级、风险等级等等,作为未来追加或缩减投入的依据。

“莱莱最后的那个问题……”方规搂紧了李博士的脖颈,“真是戳中我的死穴了啊李博士。”

Leslie问:你恨过李博士吗?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不在你身边,而且,看起来像是抛弃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