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慰问团(1 / 2)

第151章 慰问团

3月27日。

委员长行辕。

李宗仁笑着走进,敬了个礼。

常凯申立马站起身,拄着拐走到面前:“德邻,战局如何?”

李宗仁递上一个文件夹:“委座,此战大胜!”

“第二十军团及时抵达,第十师团腹背受敌,溃不成军,而我方骤获全胜,士气极旺,全军向敌猛追,如疾风之扫落叶,锐不可当。”

“敌军遗尸遍野,被击毁的各种车辆,弹药,马匹遍地皆是,矶谷廉介率残敌不足万余突围窜往峄县,闭城死守,再无反攻之能!”

听闻捷报,常凯申大为激动,嘴里不停的嘟囔:“好!好!好!”

“大破第十师团.好啊!”

常凯申快步走到营帐外,看向匆匆往来的士兵。

第五战区,真乃国军之精锐!

淮北,临沂,台儿庄,先后三次大捷,彻底扫清了自京沪会战以来,笼罩在全国上空的悲壮空气一扫而空。

白崇禧领着两名卫兵,大步走来:“委座,战场打扫完毕,敌我伤亡情况,已初步统计出来了!”

常凯申:“快念给我听!”

白崇禧打开文件簿:“经此一役,我军毙敌17732名,生俘879人,另外,缴获步枪一万五千余支,轻重机枪千余挺,各类火炮近两百门!”

常凯申笑的合不拢嘴:“此战第二十军团,歼敌情况如何?”

白崇禧一愣。

第二十军团?

谁会去专门统计这些?

常凯申皱眉:“健生,你去统计一下,我要具体数字!”

接连三场大捷,中央军只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其余两场,都是以地方军为主。

虽然歼敌,意义各有不同,但要说哪场战役最受他重视。

那毫无疑问就是台儿庄!

白崇禧明白了意思,敬了个礼,转身离去。

身后,李宗仁板着脸,并未说话。

杂牌部队

唉.如果主帅大公无私,量才器使,则天下实无不可用之兵,抗战大局也不会沦落到眼下这个地步。

——————

徐州。

守卫军营地。

外面的捷报漫天飞舞,王奉在办公室内,阅览着最新一期的《申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标题下方配的图片,正是自己率兵出击,纵马飞驰的场面。

再往下,还有战犯冈村宁次的照片。

一经登刊,迅速引起全国强烈反响。

赵方远走进来:“长官,军营外来了个慰问团。”

王奉放下报纸,挑了挑眉:“慰问团?”

“什么来路?”

赵方远挠了挠头:“前阵子,我部与战区长官部联络,在来往电文中提过此事。”

王奉皱眉,努力在脑中回想。

好像确实有这么回事。

每天处理的事情很多,单是过目的电文,就多达数十封。

大概是十天前,长官部曾下过通知,一个由民间人士组成的慰问团,近几日将会抵达军营。

但自此之后再没了音讯,外加不是什么重要的军务、

没过几天便被忘到了脑后。

王奉揉了揉太阳穴:“都是什么人?你先去接待一下吧。”

赵方远:“一些爱国商人,媒体报社记者.反正什么人都有,我看还有不少学生。”

王奉眉头拧的更紧:“学生?你没看错吧,学生来干什么?”

赵方远坚定的点点头:“绝对没看错,打着校旗来的。”

“目测单是学生,就有将近四五百人!”

王奉咋舌:“四五百人?这么多!”

赵方远:“那些爱国商人,好像带了不少钱粮和物资,说是要捐赠给咱们部队。”

王奉抿了口热茶,清了清嗓子,站起身:“走吧,陪我出去看看。”

“告诉卫兵,让慰问团进入军营,在校场集合,同时内务部队组织好纪律。”

赵方远应了一声:“是!”

王奉理了理军装,大步走出营房。

十五分钟后,校场内。

彩旗飘扬,人头攒动。

王奉在卫兵的簇拥下,缓步走到院内。

一旁的记者立马围了上来,但被伸手拦住。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王奉大致扫了一眼。

大部分都是身穿长袍马褂,丝绸锦缎的大商人。

对于这类人,他并没有过多反感。

眼下这个关头,能下定决心,亲自来军营慰问的商人,必须称得上一句“爱国”。

稍有不慎,被镜头拍下,照片传到鬼子那里,百分百会被扣上反日帽子。

少不了事后清算。

“王长官,请问您对当下局势有何看法?”

“请问王长官,台儿庄大捷之后,中国军队会撤出徐州吗?”

“王长官,请问.”

“.”

“王长官,据说您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可曾有过婚配?”

记者七嘴八舌,不停的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