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1 / 2)

第141章 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张虎上前踢了一脚:“长官,这些鬼子参谋,应该怎么办?”

王奉坐在马上,向下瞥了一眼。

几名日军参谋并排跪在地上,身体一直不停的战栗。

王奉用马鞭指了指:“再去给这些鬼子拍几张,怼着脸拍。”

“之后全都处理掉吧。”

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数名鬼子参谋官如坠冰窟。

张虎兴致冲冲:“好嘞,交给我吧长官!”

砰!

一连串的枪声响起,数名鬼子参谋官倒在血泊之中,再没了动静。

王奉:“撤!”

冈村宁次有句话说的没错,这里是第二师团的腹地,想要逃出去确实难如登天。

但对他来讲,并不是什么难事。

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已有部分兵力开往沂水,阻拦日军部队回援。

第二师团指挥所。

火光冲天而起,驱散了夜色。

王奉循着光亮,率领数十名骑兵,纵马回到了战场。

战斗已经结束,整个师团指挥所,尽皆堙灭于火海之中。

王奉挑了挑眉。

小鬼子真他娘的疯狂,除了少数人趁机逃离外,绝大部分都选择与师团指挥所共存亡。

——

与此同时,西线战场。

0:12

到了深夜,天空却看不到黑暗。

于学忠趴在战壕里,右手攥紧一杆步枪,稍稍探头,眯着眼看向前方的日军。

他娘的!

鬼子这是磕了什么药,本以为夜色降临,少了空中支援的日军会有所收敛,没想到攻势却不降反增。

从下午两点一直打到现在,整整十个小时,士兵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半个小时前。

在日军猛烈的进攻下,第一道防线彻底告破,剩余兵力迅速后撤,依靠工事继续严防死守。

第二道防线要是再破,可就要打到他的指挥所了。

“长官!长官!”枪林弹雨中,通讯兵跑过来,怀里抱着一座电话,正“叮铃铃”作响。

“长官,电话!”

于学忠藏在掩体内,抄起电话筒:“喂!”

“我是于学忠!”

电话里:“我是楚云飞!我部奉长官命令支援西线战场,你部情况如何?”

“你部情况如何?喂!”

“喂!”

周围爆炸声干扰了于学忠的听力,楚云飞重复了好几遍,才勉强弄明白在说什么:“日军攻势异常凶猛,前沿阵地已被攻破,我部正在重新组织抵抗,告诉长官!只要我还活着,日寇休想突破防线!”

“我第51军!誓与阵地共存亡!”

电话里:“于军长,我部已迂回到日军侧后方,准备发动进攻,还请贵部坚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刻!”

于学忠撂下电话,转头看向周围士兵:“各位爷们儿!长官的援兵来了!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别让兄弟部队,看了咱们东北军的笑话!”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等打完了仗,我亲自帮你们,向长官请示嘉奖!”

于学忠振臂高呼,剧烈的动作,使肩胛骨上还未痊愈的旧伤发作。

伤口撕裂的疼痛涌上心头,但还是咬着牙,坚持说完这段话。

阵地对面。

第4步兵联队指挥所。

浅井悟郎皱眉,心中隐隐不安。

都打了这么久,一点进展都没有,战线才向前推进了两公里,距离师团长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还差了好多。

“阁下!”联队长松井庆平走近,喊了一声。

浅井悟郎转过头:“怎么样?师团指挥部有消息吗?”

“弹药补给什么时候能到?”

松井庆平摇了摇头:“我让通讯兵连发了四封电报,均无回应。”

浅井悟郎眉头皱的更紧:“没有回应?”

“通信骑兵派出去了吗?”

松井庆平:“派出去了,但想要探明后方情况,恐怕得等到天亮了。”

浅井悟郎心中咯噔一下。

天亮?

不停歇式进攻下,第4,16联队的弹药储备急剧下降,若是迟迟得不到补给,恐怕后续进攻会愈发的乏力。

“骑兵旅团呢?有什么进展吗?”浅井悟郎不甘心就这么失败,想起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松井庆平:“这目前还不知道。”

骑兵旅团和第二师团,完全是两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总指挥所不传来消息,谁也不知道具体的战况。

但其实也能猜出来,要是骑兵旅团在侧翼取得进展,对面支那军队的防御,也不会如此顽强。

浅井悟郎气急败坏,目光冰冷注视前方。

“你部.赤剂储备有多少?”

一听这个名字,松井庆平皱眉:“阁下,你是要动用化学武器?”

浅井悟郎点了点头:“今夜风向正好合适,你觉得如何?”

松井庆平有些迟疑,看向对方的眼神,好像在看一个疯子:“这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需要陆军本土参谋部的批准。”

说完,向后退了一步。

此战之所以进攻不利,全因为参谋部判断情报失误,和他没什么大关系。

凭借私交,就算没完成指定的作战任务,也不会被问责太重。

依旧能稳坐联队长的位置。

浅井悟郎可就不一样了,要是不能将功赎过,搞不好军事生涯就彻底断绝于此了。

松井庆平才不会傻傻的跟着冒险,擅自动用化学武器,要是不慎泄露了消息,陆军参谋部追责下来,那麻烦可就大了。

等冈村宁次高升之后,他还想争取一下师团长呢。

见对方出言婉拒,浅井悟郎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顿时急火攻心,完全没有了战前意气风发,胜券在握的模样,站在原地憋了半天,才从牙缝里蹦出几个字:

“督促士兵加快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