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旱情未解,温以恒的一日三餐自经过开坛祈雨后便一直延续至今,只为体察民情,与百姓同苦。
今日温以恒特地留苏九冬与他一同在书房里用午膳,一起听石一清汇报当初捐款的成效。
今日的石一清也是心情大好,深深吸了一口气,认真对温以恒与苏九冬汇报道:
“之前开坛祈雨日所筹得的官员与富户们的捐款,除了拿去购置粮食米面之外,更换购了新的水车,新的水井也打了不下十个,暂时缓解了旱情下水源稀缺的情况。”
“原先从隔壁道购置的赈灾粮即将于今日用尽,但好在新购买的赈灾粮明日应该会到,所以粥厂可以不间断的继续运营下去,灾民们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温以恒当即表示道:“在朝廷的赈灾银两与粮食未到之前,粥厂必须每日营业分发香粥,百姓们断不可一日无食物。”
“自开设粥厂以来,只见百姓笑脸,不闻哀怨叫饿之声,这一点你做得非常好。”
温以恒发自内心的夸赞石一清的办事能力,能将粥厂经营好,确保每一位灾民有食物可吃,这并不容易。
说到此处,石一清不由得动容。脑海里想起粥厂前向灾民分发熬好的香粥时灾民们感激涕零的模样,不由得双眼一酸,眼眶一红,差点当着温以恒与苏九冬的面落泪了。
“温相此番巧计化解了城中旱灾,更通过自己的途径将城中旱情向朝廷与圣上汇报,下官实在是感激非常…容下官斗胆,代表这西受降城的灾民向温相表达感激之情、救命之恩!”
温以恒闻言只轻描淡写的摆摆手:“为官者,自当为民请命。本相不过是将实情向向圣上汇报,然后敢在朝廷拨款粮食未到之时略尽绵薄之力为城里百姓做点实情,不足挂齿矣。”
石一清知温以恒这是谦虚之言,继续说道:“温相料事如神,不仅成功筹措到了银两,更劝得隐次归及一众富户开设粥厂,为下官解决了无粮食可发、百姓无粮食可食的窘境。”
“如此救命之恩,岂有不谢之礼?”说着,石一清站起身一撩袍子就要跪地。苏九冬连忙站起来要扶石一清,却见温以恒十分坦然的任由石一清跪地磕头谢恩了。
苏九冬当即明白温以恒没有开口阻止石一清的下跪,只为让石一清谢能安心。如果一直谦虚不肯接受谢意,反而会让石一清担忧惶恐。
温以恒待石一清磕了一个响头后便扶起了他,开玩笑道:“石大人的谢礼,仅仅一个就够了,本相还想再多活一段时日。”
石一清再次磕了一个响头,表达谢意:“往后等那马匠人现身时,还得全仰仗温相您的运筹帷幄。这再次的响头,温相确实受得起。”
温以恒强硬的架住石一清的身形,确定了他不会再次磕头后才放开,解释道:“往后马匠人那边的事情,你要谢的人不是我,而是我身边的苏小姐。”
石一清不由得一愣,疑惑问道:“靠苏小姐?”
温以恒将苏九冬请到石一清身前,问道:“不知石大人有没有对苏小姐有熟悉之感?”
石一清仍旧一头雾水:“苏小姐自温相您来到西受降城后便一直寸步不离左右,下官确实对苏小姐十分熟悉…”
温以恒请苏九冬转入旁边小间改妆,这次苏九冬只迅速的改了眉形,换了一身道袍。再出现在石一清面前时,石一清才磕磕绊绊的认出了苏九冬的一身装扮。
“这,这莫不是山秀道长的装扮?”石一清不禁又惊又奇。
一旁的苏九冬莞尔一笑,点点头:“正是。原先我典当给隐次归的那方砚台上的鱼脂,现在肯定全磨光了,往后我在赎当的时候,肯定要找隐次归找一笔回损失的费用。
“至于这损失的费用,自然还是用于旱情。在朝廷赈灾款未到之前,石大人您也就不必再费心筹钱了。”
石一清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那位山秀道长,竟是苏小姐您所扮的么?可,这除了身高相似以外,外貌却完全不同啊…”
石一清这一的疑问,等同于变相的夸赞了苏九冬的改妆术,苏九冬更加开心:
“之所以与山秀道长的外貌不同,全靠我苦练的一手妙笔丹青而已。
隐次归在城中盘剥压榨百姓多时,为富不仁,横行乡里。如今我定会替大家狠狠讨一比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