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歪风邪气(2 / 2)

“是是是,遵命。”屈筱恣吐吐舌头,转身去一字排开的众多药箱里拿藿香。

“等等,先不着急拿藿香。”改做男子打扮的苏九冬拦下了屈筱恣拿药的手,将手里的汤碗递给他,“你拿这碗消暑汤让士兵们喝下试试。”

屈筱恣结果汤碗一看,汤碗里依旧是中药常见的褐色汤汁,不由得疑惑道:“消暑汤不都是藿香、甘草做的?阿爹早就让我们分给士兵们喝了。”

“之前那些是其他人熬的消暑汤。我这碗不一样,这是我自己拿紫苏叶与藿叶、甘草熬制的消暑汤。”苏九冬解释道:

“每每有士兵中暑,队里照例使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单独为士兵们开方。虽然这些药材确实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但若要为已经中暑的士兵消暑却不太奏效。”

屈筱恣端着汤碗点头,却不挪动脚步,嘴上问道:“恩恩,所以,你有何高见?”

“我的高见?就是你手里的这碗消暑汤啊。”

苏九冬一指汤碗:“我将紫苏叶筛出,将之与藿叶、甘草熬制成消暑汤。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拿去分发给中暑的士兵们试试,说不定起效会更快些。”

“小冬说的不错,倒也可以一试。”百忙之中的屈大夫探头对苏九冬的“创新”之举表示赞同,随后朝屈筱恣催促道:“你还站那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赶紧给士兵们送去!”

苏九冬与屈筱恣一前一后出去,将桌子上苏九冬提前熬制好的五十碗消暑汤药全数送出。

苏九冬将最后一碗消暑汤递给靠坐在运粮车旁有气无力的士兵,那士兵已然口渴得没了力气,最后还是由苏九冬小心翼翼的喂他喝下。

汤药过喉,清凉爽口的后劲才终于提起了这位士兵的气。“终于能清凉些了,这大热天的行军,还得每人自行背负粮草,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苏九冬一指被撂倒在士兵身边的粮草袋子,好奇询问道:“这袋子里的口粮,真的有两百斤之多?”

士兵颓然的点头:“可不是么…两百斤,手提肩扛的,真是要了命了。”

好不容易有个能倾诉的机会,这位士兵与旁边的几人便对苏九冬小声吐槽道。

“原先粮草还能有马车拉着,木板车推着,现在可倒好,眼瞅着即将到达鄂毕河进入阿勒泰山了,战马却给累怕了,不肯再背再驮,一放粮袋上去它就闹腾把粮袋摇下地。”

苏九冬再指士兵们身后靠着的运梁车:“战马不肯背两袋,那不是还有这些运梁车吗?”

“嗐!原先出发是一共有八千六百多架运粮车,来的路上缺的缺坏的坏,现在只剩下不到两千架。马车不够了,剩余的粮袋可不就只能由我们人力背着了。”

马车受损,战马体力消耗过多,士兵们逼不得已只能手提肩扛两袋,行走在炎热的漠北戈壁…一个人如何能扛得动两百斤两袋?即便扛得动,又怎么可能持续在戈壁里行军呢?

……怪不得中暑的人越来越多,天气只是致使中暑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天铎帝定下的人力背负粮袋的馊主意了。

“这么多的粮袋,你们又如何能背得动呢?从出城后你们就一直坚持背到现在,实在是太辛苦了。”

能从西受降城一直背到近鄂毕河,不需要背负两袋的军医苏九冬,由衷的钦佩战士们坚持的毅力。

那位士兵警惕的望了望四周,悄咪咪告诉苏九冬:“也不怕告诉你,其实有许多粮袋都被扔在半路上了。”

“什么?”苏九冬惊讶得差点跳起来。粮草辎重,是众将士的“生命”来源,怎么能说扔就扔?!

那士兵不以为意道:“行军太辛苦了,自然有那受不住背不动的人,便趁将军们不注意偷偷将粮袋扔在半路了。如果不扔,中暑的人只怕会更多。”

“那些扔粮袋的士兵,宁愿将来战死在战场上,也不愿就在半路因背负粮袋受不住而活活累死。”

说着,士兵抱紧了旁边的粮袋:“我还比较惜命,既不想战死,但也不想饿死,所以舍不得扔了我这粮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