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60(2 / 2)

刚从滢炆岛来到杭州的云姑姑,则面上有几分考量,似乎在思考姚希玉配不配得上自家公主。

苏浮生则在片刻的失神后,回过神来,看着郁宁道:“殿下,姚氏的这番示好,我们不宜拒绝。”

姚氏主动献上小公子,显然是已经准备归顺郁宁。

如果郁宁收下姚希玉,剑南道定然会毫不犹豫地投到郁宁的麾下。

但是如果郁宁拒绝,虽不至于同姚氏交恶,可是这样一来,恐怕姚氏也不敢轻易就归顺宁国。

姚希玉是姚氏的试探,看宁国和宁王殿下,愿不愿意接受他们伸出的橄榄枝。

郁宁闻言,也立刻明白了苏浮生的意思。

如今宁国同晋国交战在即,前面又传闻晋国已经同陇右道结盟,要是此时宁国同剑南道的盟约发生变故,恐怕会对明年的战事发生影响呀!

郁宁想着,不由犹豫起来。

李彦见此又插话道:“殿下,你要是不喜欢的话,收到宫里放着就行,姚氏要的也只是殿下的表态而已。”

云姑姑此时也终于开了口:“殿下,如今宫中两位小殿下都大些了,有个人帮忙照管,也是好事。”

廖蓉蓉更是跟着使劲点头。

他们都是知道郁宁同闫氏只是假夫妻,这些年郁宁更是一心事业,没有闲暇顾及旁事。

如今有了这个机会,他们也都想让郁宁在闲暇之余,能有个说话的人。

郁宁闻言,挥了挥手道:“先将姚公子留在杭州,送他去杭州的学堂学习吧,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说完,也不等众人反对,就叫退了众人。

众人见此,也只能先退下了。

不说,这些离开的人,各种思绪,这边偷偷溜来殿内的人,却忍不住哭泣了起来。

郁宁听到声音,扶了下额头,哭笑不得道:“出来吧!”

“母亲!”

两个小团子,怯生生地从后殿走了出来,看着郁宁张开的手,仍不住扑了过去。

“呜呜呜!”

两人一左一右,抱住郁宁的腿,就开始大哭起来。

郁宁忍住笑意把人抱了起来,将两人个小团子都放在了自己腿上,郁宁才继续道:“怎么啦?怎么都哭起来了,告诉娘亲,是谁欺负你们了吗?”

不错,这两个小娃娃,就是郁宁的两个便宜小子。

当年,为了掌握顺理成章地掌握闫氏的势力,郁宁假装怀孕,最后更是从外面抱来了两个孤儿,充作自己的孩子。

后面掌控了齐国之后,郁宁也没有将两个孩子送走,而是继续当作自己的孩子,养在了宫里。

闲时的时候,她也常常亲自去照顾两个孩子,更是亲自教孩子说话走路等。

所以宫里宫外的人,除了少数知情的,都对这两个孩子是郁宁亲生的一事,毫不怀疑。

两个小孩对她虽然有些惧怕,但是更多的还是依恋。

此时听到郁宁的提问,就抽噎着,断断续续道:“娘亲你要有新爹爹了吗,你不要我们了吗?”

第155章 再战

一两岁的孩子,说话并不清楚,幸好郁宁常常逗他们,倒是明白了他们说的话。

闻言,她皱了下眉,安抚道:“没有,娘亲怎么会不要你们。”

小孩哽咽道:“真的吗?”

郁宁点头,又安抚了几句,两个小孩才转哭为笑。

等到两个孩子睡下之后,郁宁才将人交给侍从带了下去。

自己则将刑悠叫来,问道:“最近有没有人接近过两个小殿下?”

郁宁知道两个小孩的身份特殊,所以特意让人照顾,不让外面的人接触。

但是今日两个一两岁的孩子,竟然会如此敏感,不过是听说了姚希玉的事情,竟然就会联想到被自己抛弃的事情,定然不是他们如今的年纪会想到的事情。

所以,郁宁才有此问。

刑悠如今负责整个宫里的杂务,宫内的人手,都是她在管理,问她自然是最合适的。

刑悠听到郁宁的话,愣了一下,瞬间明白过来,摇头道:“没有,殿下,小殿下身边的人都是你亲自挑选出来的,他们又深居后宫,没有同外人接触的机会。”

郁宁却仍旧眉头未解道:“那他们今日怎么溜到这里来了,他们身边的人呢?”

刑悠道:“小殿下好奇谢将军的风姿,所以才会偷偷来看,不过进殿前后,属下都看过,没有其他人同他们接触过。”

郁宁闻言却仍旧没有解除心中的疑虑,吩咐道:“你下去将他们身边的人,都排查一遍,既然没有外贼,恐怕就是他们身边的人捣的鬼了!”

刑悠闻言一肃,也想到了这个可能。

两个小殿下是同外面的人没有接触,但是他们身边的奶娘、侍从,都难免会同其他人接触,也不是完全没有叛变的可能。

她立即点头道:“是,属下这就去查!”

郁宁点头,又问起她明日宫宴的事情。

这次除夕宴,要宴请出征的将士,还有原本留在滢炆岛的大多官员,今年也都过来了,所以宴会的规模,将会前所未有的盛大。

郁宁也早早就吩咐刑悠开始准备,此时刑悠听到郁宁的询问,立刻将明日准备的情况一一汇报上来。

郁宁听着,又叮嘱了几句,才让她下去了。

第二日,祯文三十二年的除夕,杭州城内到处张灯结彩,挂着各式各样的对联、灯笼和彩纸。

宁国的王宫,更是从一大早,就有官员陆续进入。

中午的时候,群臣和军中有功的将士,都已经入席。

午时,郁宁带着人进入宴会中,众人纷纷起身行礼。

“见过宁王殿下!”

郁宁走到上坐,转身看着众人,抬手道:“众位请起!”

“谢殿下!”

叫起众人后,郁宁才坐下,宣布开宴。

宁国虽然富裕,但是郁宁一向提倡节俭,所以宫宴设置虽然热闹喜庆,但是并没有十分奢靡的景象。

菜色丰盛,但是用料并不都是常见的材料,不至于浪费。

宴会上也有歌舞助兴,众人喜笑颜颜,也都将凡尘俗事暂时抛之脑后。

宴到一半,郁宁看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才站起身举杯,对席中的众人道:“此杯,敬征战沙场的所有将士们!”

群臣闻言,纷纷跟着举杯道:“敬诸位将士!”

郁宁抬手一饮而尽,然后对众人道:“明年,我们还有更硬的仗要打,但是我相信,我相信以我们宁军的实力,一定能战无不胜!”

说完,再次举杯一饮而尽。

众人跟着再喝一杯,齐声道:“战无不胜!”

然后,郁宁再次倒了一杯酒,看着场中众人道:“战场上的将士幸苦,但是朝中的诸位准备后勤的大人们,也是功不可没,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将士,就不能安安心心地打仗,这一杯敬诸位大人!”

说完,郁宁再次一饮而尽。

以谢维为首的诸位武官,也跟着站起身道:“敬诸位大人!”

众位文臣纷纷起身回敬,口中更是连称:“不敢,不敢!”

直言,自己不过是尽了份内之事,比不得用性命征战沙场的将士们。

一时间君臣和谐,就连原本齐国的那些臣子们,都在这种氛围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自豪地感觉!

来自剑南道的姚希玉更是看得傻了眼,往日里他觉得自己父亲已经是位难得的,对待下属平易近人的上官。

但是今日看了郁宁,加上昨日郁宁迎接谢维等人的画面还仍旧在目,他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君上,原来还有君臣之间还能这样相处!

除夕宴结束后不久,谢维再次带着人出征。

随即不过几日,郁宁就再次接到战报。

晋国连同陇右道出击洛阳!

原来晋国君臣和陇右道,在年前久等宁军不至,又听说宁军的统领谢维已经返回杭州,再三确认消息后,他们终于忍不住出兵偷袭洛阳。

郁宁收到消息的时候,谢维等人才走了几日,显然晋国是趁着过年的时候,前去偷袭洛阳的。

不过,如今洛阳城中的宁军还有刑北镇守,郁宁并不十分担心。

事实却如郁宁所猜,除夕当日,在郁宁宴请群臣的时候,晋国和陇右道的联军,却悄悄来到了洛阳城下,想趁着宁军不备,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可是,联军攻城的时候,才发现,状似防备空虚的宁军,根本就是早有准备。

还没有等到晋国和陇右道的联军走到城门下,城楼上的宁军,就突然推出了数座陌生的机械。

轰隆声来临之际,城下的联军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猛然炸裂的炮弹,轰得四分五裂。

哀嚎惨呼声,瞬间在洛阳城下响成了一片。

受惊之下,联军进攻的队伍,瞬间乱做一团。

尽管将领一再招呼,受惊的士兵,仍旧四散而逃。

这一次偷袭,就这样一击即散。

城楼上的宁军,看着退去的联军,默默地收回准备继续填装的炮弹,重新开始煮起了炉子。

他们今年不能回去过年,已经心情很不顺了,这些晋军还有陇右道的人,还要来招惹他们,他们当然要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

将人轰散之后,众人继续他们今年除夕的年饭,炉子烫肉。

北边也没啥菜,只能吃肉,这些士兵吃得上火,心中火气更甚,第二天,就纷纷请兵,要出城去攻打晋军。

但是刑北知道如今谢维等人还未回来,自然不同意冒险出城,只能拒绝了一众士兵的提议。

士兵们被拒绝后,闷着一股气,默默地回到了岗位上,继续值守。

心中期待着晋军或者其他军队,继续来攻城,好让他们再放几个炮弹,消消火气。

可是,也不知是不是那天的那些炮弹威力太大,将晋军和陇右道的联军的士气打灭了,之后几天,再也没有人来攻过城。

直到谢维等人到了洛阳附近,洛阳城中的宁军都没有看到晋国的身影。

不过谢维等人到了之后,刑北终于通知众人出城,准备攻打晋国都城,众士兵听到命令,立刻欢呼出声。

刑北和谢维带着两支军队向着晋都而去。

他们知道,这次他们有一场硬战要打,但是如今这场战,已经到了必须要打的时候了。

所有人,也都做好了准备。

祯文三十三年春,宁军兵临晋国都城城门下。

晋国的盟军,陇右道毁约,未曾出兵。

宁国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拿下了这座几百年的都城。

可是,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却付出了超过所有人预料的代价!

第156章 破城之战

祯文三十三年,三月初三。

昔日的禹京城——今称晋都,城外迎来了它新的主人。

大战过后的禹京城,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都透着一股腐败的恶臭。

焦黑与暗红交织的土地上,曾*经那座巍峨的城池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倾颓的城墙下,间或还能看见些许暗褐色的血痂。

这已经是大战结束后,谢维命人清理月余后的景象。

回想曾经的那一场大战,即使是已经身经百战的谢维等人,也仍觉脊背生寒。

摇摇头,谢维重新抬头看向前方渐行渐近的队伍,脸上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恭迎殿下!”

看到郁宁走下马车,谢维快步趋前,深施一礼。

他身后众人,也纷纷跟着行礼,齐声道:“恭迎殿下”。

郁宁朗声大笑,箭步上前,亲自将谢维扶了起来,并叫起了其余众人。

“众将士免礼!”

随后,她在一众人的护送中,走进了这座当初自己匆匆逃离的城池。

此时的禹京城中,再也看不见当初的繁华,城中百姓在几次战役中逃的逃、死的死,早已是十室九空。

这次晋国和宁国的战争,更是彻底耗空了这座城池最后的一丝生气。

当初宁军围城,虽是有大炮等攻城利器,但是面对修筑了上百年的禹京城,仍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攻破。

不过,伴随着一阵阵雷鸣般的轰响,城中的晋国皇帝和一众朝臣,全都吓破了胆。

他们自知,大禹朝几乎就是灭于晋国之手,城破之日,身为大禹皇室后裔的宁王殿下有可能饶恕城中百姓,却绝不可能会放过他们。

尤其是晋国皇帝林懿和丞相崔斯。

面对城外宁军不间断地炮轰,两人竟然将城中幸存的大禹皇族宗亲绑缚城头,充作人质,妄图胁迫宁军退兵。

在他们的想法中,这些人好歹也和宁王沾亲带故,就算是迫于世俗言论,宁王也不得不思量一二。

可是,他们不知道此次带兵的谢维早在出发前,就收到过郁宁的密信,让他万事以战局为重。

因此见到晋军的威胁,谢维连眼都没有眨一下,就下令继续攻城。

眼见着宁军不吃这套,晋国皇帝气怒之下,直接命人将这些人质在城墙上当众斩杀。

一排人头齐刷刷地从城头落下,要是胆小些的见了,当即就得吓哭在地。

可是这次围攻晋都的宁军士兵,无一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战斗中过来的,谁还会为了这点血腥动摇。

宁军的攻势不减,反而如潮水般汹涌,变得更加激烈。

城门周围的城墙,在连续不断地轰击中,掉落的土石越来越多,逐渐摇晃的城门,显示着离城破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城楼上晋军的军心,就如同摇晃的城墙一般,摇摇欲坠。

城中晋帝和晋国朝臣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因为宁军早已将晋都上下围得严严实实,此时的他们就算是想弃城而逃,也是晚了。

晋国各地的援军,又迟迟不至,眼看着城破在即,晋国众人已经彻底慌了神。

宁军此时倒是因为城门终于被轰出了缺口,而上下鼓舞。

此时他们围攻晋都已经十多日,虽然宁军此次出征做足了准备,但是连日的战斗下来,也已是人困马乏。

轰!

伴随着一声巨响,城门终于轰然倒塌。

早已等候在侧的白玉堂和郝小果两人,立即带着手下人马冲入城中。

不过城中的晋军早知城破在即,也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两人带领的人马进入城中,立刻遭遇了残酷的抵抗。

晋都城中的晋军,都是林家起兵的河东军嫡系,战斗力并不算弱。

宁军能够在其手下攻破晋都城,大部分都是倚靠的大炮的火力。

可是进入城中后,双方短兵相接,比拼的就是各自的硬实力了。

好在白玉堂和郝小果带领的人马,也都是宁军中的精锐,在晋军的重重包围中,两人带着人一路拼杀,硬是闯出了一条血路。

另外一边,邢北带着人在城西的围攻也终于有了突破。

晋都城门接连失守,一时间,喊杀声、马匹的嘶鸣声以及各处失火引起的烟雾,充满了整座城池。

眼看着大部分宁军都已经进城,谢维留下贺城在外围守后,也带着人策马冲入城中。

晋都城中的这场巷战,持续了整整一天。

到了最后,双方的人马都是已经失去了理智。

所有人都是凭着惯性在维持自己的动作,有的人手中的刀枪早已卷刃,甚至枪头都丢失了,也仍在冲杀,直至身体倒下的那一刻,才停下动作。

不过,终究宁军占据着人数、装备和士气上的优势,渐渐地,晋军开始向着内城收缩。

等到谢维带着人同邢北在昔日的大禹皇宫前汇合的时候,已经是深夜。

两人交换了一下各自的信息,就一起转头看向了这座已经失去繁华的皇宫。

当年乱民破城后,祯文帝为了逃命,炸毁了宫中大半主殿,虽然后面河东军入主京城之后,也有进行过修缮,可终究难以重现往日荣光。

夜色之中,这座历经百年的皇宫,再也找不到让人向往的地方。

经过今日一战,谢维两人也不想再拖延时间,为免夜长梦多,当即就整合人马,再次发动攻击。

这次的战争相比破城,简单地不可思议。

两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打破了皇宫大门,冲入宫中。

退守在皇宫中的晋军,远没有谢维等人预想的多。

眼看着渐渐逼近皇帝的主殿,众人的心却一丝都不敢放松。

眼看着前方的郝小果已经快带着人进入殿中,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迎战后,谢维忍不住大喊:

“停下!”

可惜,这个声音还没有来得及传出,就被一阵轰鸣声淹没。

众人只觉一阵地幌山摇中,脚下的大地突然开裂,前方的大殿在冲天火光中化为齑粉。

突如其来的变故,在宁军中引起一阵动乱。

更有士兵慌乱地喊着:“地龙,是地龙翻身!”

伴随着士兵们慌乱的呼喊和奔逃,谢维却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他没有见过地龙单身的景象,但是眼前的情形和空气中若隐若现的味道,却让他似曾相识。

半响,他终于恍然大悟,疾声高喊道:“是炸药!”

“是炸药,快退!”

“快!”

第157章 豺狼

在谢维的厉喝划破天空之时,宁军将士这才惊觉,哪有什么地龙翻身——这分明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炸药轰鸣。

终日射雁反被雁啄了眼!

这些曾在战场上用炸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士,此刻终于亲身体会到昔日对手的绝望。然而为时已晚,走在最前线的郝小果及其带领的精锐,在众人眼前被炸得血肉横飞。

紧接着主殿外乃至整座皇各处,都响起震天动地爆炸声。

谢维无暇思索晋国为何会有宁军的独门利器,当即喝令全军撤出皇宫。

这些固定埋设的炸药虽不及宁军火炮威猛,但神出鬼没的爆炸更令人防不胜防。撤退途中,不时有士兵触发暗雷,转瞬化作漫天血雨。更多幸存者在拖着残肢断臂哀嚎,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与惨叫声交织,将这座皇城化作人间炼狱。

当谢维终于率残部撤至宫外,原本严整的军阵早已溃不成军。他强自镇定地整编队伍,急令快马出城调遣军医。

随着零星逃出的士兵陆续归队,这场噩梦般的爆炸直到两个时辰后才渐渐平息。

东方即白,晨光中的宁军却笼罩在死寂之中。除了伤兵的呻吟和军医的指令,再无人声。

这支所向披靡的雄狮,竟在胜利唾手可得之际,遭遇如此重创——入宫时的两万大军,生还者十不存一,更遑论最先牺牲的郝小果及其千名精锐。

这是宁国同晋国交战以来最惨烈的损失,更耻辱的是这并非败于堂堂正正的对战,而是栽在即将摘取胜利果实时的陷阱里。

谢维想到郁宁和张川战前“谨防困兽之斗的叮嘱”,悔恨如潮水般涌来。

他原以为晋帝挟持大禹宗室为质,就已是穷途末路的最后挣扎,岂料对方竟用宁军最得意的武器,给了他们最致命的反击。

“将军!”

白玉堂的喊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只见她飞身下马,将捆缚之人重重掷于地上。其身后亲卫正押解着一群衣衫凌乱的俘虏跟着上前。

“这是?”

谢维语气疑惑,心中已然有了猜测。

白玉堂闻言看向跌坐在自己身前,满身狼狈的晋帝林懿,以及他身旁被押送过来的晋国丞相崔斯,眼中的恨意一闪而过。

随即她就收拾好情绪,道:“这是晋帝及晋国众朝臣。”

白玉堂说完,又向谢维大致汇报了一下,自己抓获晋帝等人的过程。

原来当时白玉堂被谢维留在宫外围守,却不多久就发现有人偷袭出宫。

听着士兵的描述,她当即就猜到逃跑的定然是宫内的晋帝或者晋国重臣。

立刻就带着人马一路追击,终于赶在对方出城前,将其拦下。

虽然这行人就算出了城,也不一定能突破城外的围守,但是小心使得万年船,白玉堂更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晋帝从自己眼皮子底下逃走。

不过晋帝身边跟着的士兵虽然不多,却全都是精锐,白玉堂靠着人数的优势,仍旧硬是花了足足两个多时辰,才将其全部拿下。

白玉堂说完自己的汇报,才发现现场氛围和周边的异状,不禁脱口道:“这是发生了什么?”

闻言,谢维和邢北这两个带军进宫的人,忍不住对视一眼,苦涩地摇了摇头。

现在宫中的炸药虽然早已停歇,但是谢维却不敢再贸然派人进去。

幸而晋帝即已就擒,入宫与否也就不再重要。

他即刻下令,先将俘虏收押审问炸药布置详情,再令苦战整夜的部队回到城外的营地休整,另调生力军入城肃清残敌并整顿城内的秩序。

所有人按照命令各自就位,伤兵们也被抬入皇宫周围的宅邸中,由军医仔细医治。

众人沉默地用行动,平复今晚的战斗带来的伤痛。

谢维安排好一切,又同邢北等人碰了面。

“晋宫中怎么会有炸药?”

这是在场众人的共同疑惑。

谢维看向宁军中管理军械等物的邢北道:“是从我们这边泄漏过去的吗?”

邢北沉着脸,摇了摇头。

“我们的炸药数据每日都会清点,如有减少,不可能不会发现。”

说着,邢北顿了一下,接着道:“而且,今日晚间的炸药数量众多,就算国内有炸药流出,恐怕也远远不如。”

这些事情谢维如何不知,只是当初他陪着王桓研制炸药,清楚的知道这个武器在宁国的保密程度,**更是不可能泄漏。

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就算他再不相信,也不得不承认,炸药不再是宁军的独门武器。

“将军何不直接提审晋帝,炸药的来源,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看着两人沉默,白玉堂建议道。

谢维闻言点头,正亲自前去晋帝等人的关押处审问,城外骤然三声急促的号角。

“呜!”

“呜!”

“呜!”

“敌袭!”

众人目光转向城外,心中不由想起同样的两个字。

谢维更是全身一震,困意顿消,“备战!”

他一边同邢北等人安排着人员分布,一边带着亲卫向城外赶去。

等到谢维等人带着人匆匆赶到城门处时,才发现外面已经陷入混战之中。

混乱之中,一时间谢维也难以判断来的是哪路人马。

不过此时前来的,最有可能就是晋国驻守在河东道的援军。

谢维心中有些疑惑,按说河东道的援军到了,他应该提前收到消息才是。

毕竟早在围攻晋都之前,他就已经命人在河东道援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

这次去拦截河东道的人,是刘武带军,他就算不能全部将人拦下,也应该有军报传回才是!

心中的疑惑没有耽误谢维的动作,思考之间,他叮嘱邢北带着人严守城门,自己则和白玉堂带着人冲杀上去。

来到近前,谢维才发现,这次的敌人竟然根本不是他猜测的晋国援军。

看着对方猛烈的攻势和陌生的旗帜,他才明白,这是自己从未交战过的敌人。

来人攻势如潮,又是趁着宁军大战之后士兵疲乏之际发起偷袭,打了宁军一个措手不及,一时间宁军在战场上竟然落了下风。

第158章 故地

这场战争,宁军占着人数和军备的优势,对方却也有着士气和提前准备的有利条件。两者势均力敌,一时间战场陷入胶着。

谢维一边冲杀,一边向中军大帐靠拢,先前准备的火药在攻城之战中,已经使用完了,现在要想在战局中有所突破,只能依靠人力。

如今宁军吃亏就吃亏在准备不足上,他必须回到大营重新规划战局布置,才有可能让宁军再次占据上风。

尽管谢维等人努力坚持,但是面对异常凶猛的敌人,仍旧难以在短时间内结束战局。

幸好,敌人被城外的大军拖住,一时片刻也无力再去攻城。

僵持的战局,直到傍晚时分,又一支军队的加入,才得以改善。

“报!”

“将军,刘将军带人驰援!”

一名传讯兵,突然从前线飞驰过来上报。

谢维大喜:“是刘武带兵回来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谢维再次命人调整了战局布置,尽量安排人同刘武进行左右夹击。

在刘武和谢维双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天黑之前,敌人终于退军了。

中军大营中,谢维和刘武等人会面,此时众人终于得知,这次来军并不是晋国的援军。而是早已等候在一旁,妄图趁着宁晋两国交战,做个黄雀的陇右道石氏。

早在宁晋二国开战之前,晋国就向陇右道提出过结盟的邀约,可是陇右道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拒绝了。

现在众人才知道,他们并不是不想同宁国为敌,而是想趁着大战后两国损耗,占取更大的利益。

这次击退陇右道的军队后,宁军有了喘息的时间,休整一天后,又联系了何田驻守在洛阳的军队,总算是将石氏的军队彻底击退。

接下来的时间,谢维一边让人向远在杭州的郁宁传报,一边继续在晋都周围收复其余的城池。

等到郁宁三月份来到晋都的时候,晋都周围的关内道和河东道基本都在宁军的掌控之下了。

晋国残余的势力已经退守至更北边的河北道地区。

郁宁随着谢维等人进入晋都城中,城内的街道已经收拾干净。

等到这次跟着郁宁而来的工人建立好水泥工坊,就可以重建这座旧都了。

“这段时间,你们辛苦了!”

众人进入大禹皇宫后,郁宁终于有机会说出了这句话。

她的目光从眼前面容沧桑更显沉重的谢维、依旧稳重的邢北和沉默的白玉堂以及他们身后的众将士身上一一扫过,深深地向着众人鞠了一躬。

谢维等人见此,面露激动,单膝跪地道:“为宁国而战!”

在这片染满宁军鲜血的土地上,郁宁带着众人向着逝去的士兵们,致以最高的敬意,然后又对所有的参战将士进行了封赏。

最后,他们到底是没有在这座已经完全破损的皇宫中休息,而是去了皇宫附近的一座大宅。

“查清楚晋国用的火药来源了吗?”

此时的房间内,只剩下谢维、邢北和白玉堂以及随着郁宁前来的苏浮生和李彦。

郁宁出发的时候,谢维等人忙于战争,还没来得及审问晋帝,因此郁宁此时还不知道审讯的结果。

谢维闻言,立刻让负责审讯的白玉堂上前回答。

白玉堂当即将自己从晋帝林懿和丞相崔斯身上,严刑逼供出的结果,一一道来。

“居然是大禹朝遗留下来的配方!”

郁宁听完白玉堂的汇报后,感到十分惊讶。

她想到了曾经自己离开大禹皇宫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太多,她几乎忽略了当时祯文帝逃亡时,众多宫殿同时倒塌的异常。

当时情况紧急,她也只以为这是某种机关阵法,完全没有向炸药的方向联想过。

现在想来,能够同时毁损这么多宫殿暗道,又岂是仅仅的机关术可以做到的。

不过,当时大禹皇宫中用的炸药也并不完全是晋帝这次用的炸药来源。

大禹朝虽然初步研发出炸药,但其配方早在庚寅之乱中就已丢失,暗道中所用的炸药,也不过是大禹皇室留下的仅存的库存。

让晋帝这次使用炸药的根源,还是宁国和晋国交战后,晋国认识到炸药的威力,极力在民间和大禹皇宫中寻找出的庚寅之乱中失传的配方,再加以改良后的产品。

郁宁深深的叹了口气,果然不能小瞧任何人。

这世上的聪明人太多了,她虽然有天然的优势,但是这些危险的利器,也保不住哪天就成了别人刺向自己的武器。

如今,她更是能够理解,为什么系统在武器的兑换上,限制如此之大。

“晋国这些人,殿下准备怎么处置?”

见到郁宁迟迟没有后话,谢维不禁再次出声询问。

郁宁看了看谢维三人,不出意外的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仇恨的目光。

她沉思了片刻道:“明日午时,于东城门外,当着三军将士的面,斩首示众吧!”

谢维等人闻言,大松一口气。

虽然他们也并不认为郁宁会轻易放过晋帝等人,但是清楚的听到这道命令,他们这些日子的忍耐,才算是没有白费。

因着郁宁等人远道而来,众人接着简单的交谈了几句后,就各自离开。

第二日,午时时分,郁宁当着三军将士的面,亲自监斩了晋帝等人后,晋国终于宣告灭亡。

“殿下,如今大禹大部分江山都已经归属宁国,接下来殿下是不是该考虑更进一步了?”

从刑场回来后,苏浮生单独面见了郁宁。

闻言,郁宁沉吟片刻道:“苏大人的意思是,称帝?”

苏浮生微笑着点头。

称帝……

这是郁宁最开始参与角逐天下的时候定下的目标之一。

她没有想到,这一天居然来得如此之快。可是仔细回想,又觉得已经走了好长的路。

面对这个问题,她难得的有些迟疑。

“现在称帝,会不会太早了一些?”

毕竟陇右道石氏还在一旁虎视眈眈,晋国残余的势力也仍未扫清。

另外还有安东道丁氏和剑南道姚氏,也不知道他们如今态度如何。

苏浮生自然明白郁宁的担忧,但是他却仍旧肯定道:“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第159章 称帝

郁宁到底是把苏浮生的建议听进去了,第二日就召集在禹京城的众人商议此事。

果然,这件事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同意,于是称帝一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称帝的时间和地点。

“臣以为,如今宁国疆域广阔,滢汶岛等地更是远悬海外,仍旧将都城设在杭州一地较为合适。”

苏浮生首先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众人闻言,有的点头,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如今北方未定,都城设在杭州一地,恐怕不利于收复北地。”

出言的人是邢北,他自来文武双全,如今在军中已是仅次于谢维的大将,在思考政事上,更是远超军中众人。

郁宁听完点了点头,“二位说得都有理,这都城必须得同时兼顾南北两地,还需交通便利才行。”

说着,她让一直随侍在一旁的邢悠取出大禹地图,悬挂在墙上。

她指着如今众人所在的晋都道:“晋都周围被战乱所毁,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况且地势靠北,已不再适合成为如今的宁国国都。”

说着,郁宁用手中的碳笔,将图中的晋都划掉。

这个说法众人都没有异议,只有李彦眼中划过一道沉色。

他虽然一直知道郁宁从来都没有光复大禹的想法,但是见到对方对昔日的禹京城没有一丝留恋,仍旧有些唏嘘。

不过,他这点情绪也只是转瞬即逝,大禹朝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他如今也是宁国臣子,自然也应该跟着向前看了。

郁宁划掉禹京城后,手来到了杭州所在的地方。

杭州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而且还有闫氏世代的经营,商贸繁华、人文丰富。宁国接手后也一直在大力发展,如今杭州码头的繁华甚至已经超过了滢汶岛码头。

杭州城外的工坊,这几年也已经修建齐全,城内各种设施也逐渐完善,不怪苏浮生建议定都杭州。

可是,邢北的担忧也有道理。

杭州地处东南,如今南地基本平定,剩余的晋国残军、陇右道的威胁和安东道的不定因素,都在北方。

如果定都杭州,军令从杭州城传到北地,花费的时间太久,也不利于军队后勤物资的调动。

想到这,她虽然不舍,仍旧缓慢地在杭州的名字上划了一道叉。

苏浮生见此,叹了口气,也知道郁宁和邢北二人的担忧不无道理,没再多说什么。

只是,排除了晋都和杭州两地之后,众人再次陷入为难之中。

“殿下觉得襄州如何?”

半响,邢北出言打破沉默。

众人闻言,将目光移至地图上的襄州城。

襄州位于南北交汇之地,地处汉江,交通便利。

襄州周围地势平阔,人员密集,建立都城,倒真的不失为一个良选。

郁宁将襄州圈了出来,也在思考都城建立在襄州的可行性。

李彦此时却出声道:“若是考虑襄州何不选择洛阳?”

见众人转头看向他,他沉静了一下,才接着道:“洛阳虽靠北了一些,但是同样地处平原,城池雄厚,交通便利。而且相比襄州,南北都有屏障,更不易被敌所围,岂不也是建立都城的好地方。”

郁宁将洛阳也圈了起来,“你们怎么看?”

众人闻言纷纷思索起来,襄州和洛阳两地都是自古以来的重镇,接纳都城的人口自是没有问题。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两地的地理位置。

苏浮生首先道:“要是考虑南北兼顾,自是襄州更好,可是接下来宁国的重心必在北地,选都洛阳,倒也不是不可行。”

邢北也点了点头:“丞相所言有理,为了今后北地的战事,定都洛阳比襄州更合适,而且就如李大人所言,洛阳北有蒲州、南有襄州作为屏障,也更有利于防守。”

众人听完,纷纷出声赞同。

郁宁见此,哈哈一笑道:“行,既然众卿都意在洛阳,那就定都洛阳!”

说完她在地图上的洛阳二字上,划下一个重重的三角符号。

都城的地址选定,称帝的时间倒是好选择了。

考虑到远在杭州的宁国朝臣过来路途遥远,所花的时间定然不少。洛阳城内的整修,也不是一时片刻能够完成。的众人最后选择在六月初六,这个诸事皆宜的日子。

祯文三十三年,六月初六。

洛阳城外聚集了大量百姓,城门上张灯结彩。

城内的水泥路面上更早早就清扫得一尘不染,街道两旁的房屋上都挂满了红色的彩带。

百姓们汇聚在道路两旁,兴奋地等待着一睹新帝的面容。

此时洛阳城中心,最新修建的广场之上,郁宁正一袭玄色衮袍站立在祭坛之前。

宁国朝臣早已从杭州赶来,此时所有人肃立在祭坛下方,排列成两侧,注目于高台之上的身影。

朝臣之后是整齐排列的宁国军队,足足两万人,组成四个方阵,军威凌烈。

广场外是看热闹的百姓,尽管离得太远,他们根本就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从未见过皇帝登基的好奇心,更何况还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帝,这让群众们看热闹的心情涨到了极致。此时这些百姓正鼓足劲地踮着脚,努力伸长着脖颈争相向前望去。

外围的吵闹声,被层层军队过滤后,已经几不可闻。

祭坛此时的氛围仍是端庄肃穆的,郁宁对着祭坛上代表天地的灵牌,缓慢地鞠躬了三次,最后才站直身体,双手将握着的香,插入坛中。

关于这次登基大典要用什么形式举办,曾在宁国朝堂中引起过一番争议。

跟着郁宁从滢汶岛而来的臣子,大多觉得不用拘泥于形式,但是后来加入的朝臣,思想还没有被彻底影响,认为登基仪式是向天下宣告宁国的正统,不可或缺。

郁宁中和两边的建议,在以往的登基仪式上进行了简化。

由于郁宁并不打算将宁国和大禹挂上联系,所以也省去了祭祖环节,最后决定祭拜完天地后,在洛阳城内外巡视一周,就算完成了此次的登基仪式。

见郁宁插完香,旋身转过来,祭台下的众臣,立刻躬身:“参见陛下!”

广场上的军队紧跟其后,齐声喝道:“参见陛下!”

“参见陛下!”

“陛下!”

两万人整齐喝出的声音,扩散开来,周围的百姓也跟着欢呼着:“陛下!”

“陛下!”

“陛下!”

在全城百姓的欢呼声中,郁宁在洛阳城新建的皇宫中完成了登基仪式,宣布定国号为大宁,年号改为开宁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