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在心里疯狂吐槽,嘴上也不接杨少峰的话茬,而是自顾自的说道:“反正这几年一直有人从山里往外钻,其中就有一部分是胡元时期做过山匪路霸的。”
“据小弟所知,这些所谓的山匪路霸,除了那些手上沾血的,剩下的都是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百姓。”
“现在有一天六十文工钱的好去处,这些人肯定会抢着去辽东。”
杨少峰意兴阑珊的哦了一声,并不太想搭理朱标。
一个不能给宁阳县和登州府弄来劳工的太子殿下,绝对不是什么好小舅子。
正当杨少峰在心里胡乱吐槽的时候,一旁的官老爷们已经商量个七七八八。
各布政使司不设置名额的下限,但是要约定一个最高的上限。
一千人。
这个数字,是一众官老爷们吵了半天才吵出来的结果。
按照一个布政使司下辖十个左右的府来计算,差不多就是一个府有一百个名额。
再按照一个府下辖下个县来计算,差不多就是一个县有十个名额。
通常情况下,一个县往往会有十几个甚至更多个村子,再细分下来,一个村子可能连一个名额都分不到。
这群官老爷们的意思就是先搞个名额稀缺的假象出来。
实际上,一个布政使司能有一千个名额,整个江南差不多就能凑出个几千人,再加上江北的几个布政使司,第一批去辽东的人手就差不多有一万人左右。
少是肯定少了点儿。
离胡惟庸期待的百万青壮迁辽东的盛况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但是,只要这第一批去辽东的人手,能在洪武七年的年底之前,带着十几贯钱财回乡,那么,第二批去辽东的青壮数量可能就会达到十万之众。
再然后,这些官老爷们就开始现场写奏本,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封建皇权下的效率。
工部直接现场写奏本,表示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对辽东的煤矿和铁矿进行开采、冶炼,故而需要大量的人手。
户部直接现场写奏本,表示整个大明还有许多土地需要开垦耕种,为了防止青壮们一窝蜂的涌去辽东做工,必须规定好每个省去辽东务工的名额。
兵部表示,为了保证去辽东的安全,各布政使司需要把人送到沿海几个指定的地点,然后从这些地点到登州府集合,最后再从登州府转道辽东。
“……”
再再然后,先由当朝首辅李善长在奏本上面批注同意,转手交给大明常务副皇帝朱标同学,再由某颗芝麻汤圆用自己的印章,在这一份又一份火热出炉的奏本上盖章签字。
杨少峰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眼前的景象。
你说这景象对劲吧,整个流程完全绕过了大明朝堂,甚至绕过了老登。
可要说不对劲吧,整个流程除了缺少玉玺的印章之外,又完美的符合大明朝堂的一切流程。
甚至某颗黑芝麻汤圆还大大咧咧的表示,玉玺印章那玩意儿就是个形式,回头等到了京城再盖也不迟。
再说了,自己也不是以朝廷的名义直接颁布什么政令,而是以太子殿下的名义给百姓谋福利,有没有玉玺印章都无所谓。
这对劲吗?
……
别管对劲还是不对劲,整个招工开发辽东的议程,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被推动。
最先得到招工开发辽东消息的,是近在济南的山东布政使汪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