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前,自己的户口为什么从宁阳迁到沈阳?
就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去辽东煤矿做工,然后把户口迁过去的。
而父亲又为什么要去沈阳的煤矿做工?
因为当时去煤矿做工比留在农村种地更赚钱。
这个道理放之于大明也是一样。
只要去辽东做工能赚到更多的钱粮,就一定会有家里孩子多且吃不饱的人愿意到辽东去闯一闯。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大明朝廷在民间的信誉度。
或者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第一批去辽东的那些人,究竟能不能成功的带着钱粮回乡。
杨少峰在心里胡乱琢磨,李善长却又继续说道:“第一批去辽东的人,可以是卫所的将士,也可以是随便哪里的百姓。”
“由国方圆或者辽东布政使司的省库承担他们去辽东的路费以及到达辽东之后的一应花销,给足他们工钱,到期再承担他们回乡的盘缠。”
说到这儿,李善长又斜了胡惟庸一眼:“胡布政使不是说辽东苦寒,每年只能有半年的时间用来耕种?”
“那可就巧得很了。”
“你直接动用劳工去平整出土地,再让这些自愿到辽东的百姓耕种,等到秋收之后,就把他们送回来。”
“送回来的同时再招募第二批人手。”
“一年,甚至半年,只要第一批去辽东的百姓能带着钱粮回乡,第二批去辽东的百姓就会变得更多。”
杨少峰直接咂吧咂吧嘴。
以利诱之这种权谋之术,或者说人心,算是让李善长给玩明白了。
总有人想要更多的地,或者赚更多的钱。
这些人大概率会选择在秋后之后继续留在辽东,参加修路、垦荒等能够赚到钱的工作。
干上个一年两年,很多人可能就会对自己开垦出来的土地产生感情。
又或者因为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比如和辽东当地百姓家里的女儿情投意合,从而选择在辽东落籍。
啧啧。
多亏了胡惟庸今天抽风,忽然当着李善长的面玩向上管理,彻底激发了李善长的灵感。
杨少峰在心里吐槽,朱标却是眼睛一亮,望着李善长问道:“这个法子,是不是也能用在燕云一带?”
只是话音刚刚落下,朱标就改变了主意。
“不对,不是用在燕云,而是用在哪里都合适。”
“甚至可以用在江南。”
“毕竟修路开荒是整个大明的事儿,不只是辽东和燕云。”
胡惟庸再次委屈巴巴的看向朱标。
啥意思?
李相刚刚提出来的好主意,眼看着辽东紧缺人手的问题就要得到缓解,你个黑芝麻汤圆就要跳出来抢人?
“不对,不对,还是得先可着辽东来。”
朱标再一次摇头,自言自语般说道:“倘若江南和燕云也这么干,很可能就没有人愿意去辽东。”
李善长点了点头,又再次斜了胡惟庸一眼,继续说道:“胡布政使可以把第一批去辽东做工的百姓的落脚地点选择为金州。”
“这样儿的话,便可以先在沿海招募百姓,统一把人送到登州,再从登州出海到金州。”
“愿意种地的就在金州种地,愿意去修路的就在金州修路。”
“既方便了运送百姓,也顺道能修好金州到辽阳、沈阳的道路。”
“一举而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