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圣彼得堡(3)(2 / 2)

接着,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然后继续说道:“因此,我建议派遣一个师的兵力在此驻扎。这个师的十二磅炮可以有效地封锁住这两处河流,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同时,在河流最狭窄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进一步堵住瑞典人通行的通道。”

说到这里,他突然收起了手中的指挥棒,将其紧紧握在手中,似乎在强调他接下来要说的话的重要性。“我认为,我军的主力部队完全没有必要去夺取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堡。”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我认为,将这座棱堡彻底摧毁即可。毕竟,我军在北冰洋的水上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强行攻打这座城堡,即便最终能够成功占领,一旦瑞典人派出骚扰船队,我们就必须重新部署大量的兵力来沿岸死守。这样一来,不仅会消耗我军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还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的局面,这显然不符合我军的整体利益。”

多尼的这一番话,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与会的将领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对他的计划表示赞同,认为这确实是目前最为可行的策略;有的则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担忧,比如大军如何踏平此地,然后直接进攻芬兰。那么万一瑞典人再次派军自海上而来,我军又该如何应对呢?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变数。

作为明军主将,多尔衮先是满意的冲自家的侄子点了点头。

多尼,多铎的次子,是多尔衮准备过继过来当养子的亲侄子。年仅十八岁的小家伙,高中毕业之后便加入了西征大军,从一名小兵做起。直到其天生的军事才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被挖掘出来。近而让多尔衮难得的徇私了一回,将其安排在了自己身边做一名随军参谋。

多尼的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显得有些稚嫩,许多关键因素都被他忽略掉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帝的想法。

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多尔衮的主力部队为何会出现在这座看似微不足道的棱堡之外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其目的不言而喻。

如今的芬兰湾沿岸,已然全部成为了瑞典人的领地。这一局面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在广袤的波罗的海区域,明国竟然找不到一处属于自己的港口!

然而,朱由校早已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他精心挑选了圣彼得堡作为未来大明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母港。这一决策不仅具有战略意义,更关乎着大明帝国在欧洲的长远发展。

因此,对于多尔衮来说,他的任务可不仅仅是占领这座棱堡那么简单。他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力气,将这座棱堡打造成大明帝国在欧罗巴最大的海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朱由校的战略构想,让大明帝国的舰队在波罗的海上畅通无阻,威震四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不光要轰平瑞典棱堡,还要在这片废墟中建造一座能容纳十万,甚至是百万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