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努尔哈赤以及他众多子嗣们的妻妾之中,可是有着数量相当可观的蒙古公主。若是就这样贸然地一刀切下去,虽然当下可能会觉得无比畅快,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棘手问题却会源源不断、无穷无尽。首先第一个麻烦就是辰妃,他可是妥妥的科尔沁公主,后金国女眷中可有不少都是他的族人甚至是直系亲属,这不看僧面也总要看佛面吧!
而且这种做法显然与朱由校一直以来所坚持倡导的民族大融合观念完全相悖。因此,这批人将会成为首批被筛选出来,单独关押。届时,朝廷会召集这些女眷的部落首领亲自赶赴京城,到时候朝廷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表现和实际行动来决定最终应该怎样处置。
再者,对于像多尔衮这类主动选择投降的人员,朱由校同样持有独特的看法和意见。他认为,杀害俘虏乃是不祥之兆。毕竟人家不仅拱手让出了国家的都城,避免了一场血战。甚至将国家的名册这样贵重的资料都一并递交了上来。
后金国仍有大片广袤无垠的地域尚未回归明朝的版图,如果在此时此刻将这些投降之人统统斩首示众,那么必然会极大地激发那些尚未归顺地区的首领们顽强抵抗明军的斗志和决心。如此一来,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收复所有失去的领土,恐怕就变成一件难如登天之事。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朱由校对多尔衮这个人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想必那些后世曾经观看过《孝庄秘史》这部作品的书友们,对于多尔衮这个人物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清国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地剿灭南明政权,满族仅仅凭借着区区百万之众的人口数量,却能够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控住拥有万万子民的华夏大地,多尔衮绝对是一个永远无法被忽视的重要角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所展现出来的雄才大略丝毫不逊色于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这两位满清的杰出领袖。即便是那唾手可得、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位摆在他的眼前,他最终竟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这颗无比诱人的胜利果实。这种非凡的决断力和自我克制能力,绝非一般人所能够轻易企及的。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朱由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做出决定:在着手处理努尔哈赤的家属之前,首先要亲自接见一下这位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多尔衮。他想要亲眼见识一番这位历史名人究竟有着怎样的风采和能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最后的决策。毕竟,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且影响深远的人物,任何轻率的举动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很快,一队侍卫快马加鞭的直奔通州,为前来献俘的孙传庭带去了皇帝最新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