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五年二月,内廷终于传出一道旨意:正式任命阁臣徐光启担任天启五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与此同时,还有一支堪称豪华的副主考阵容一同登场——户部尚书李长庚、吏部尚书来宗道、礼部尚书何熊祥以及左都御史袁可立。他们将携手合作,共同迎接天启朝的第二次科举大考。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科举考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由于南方地区受到天主教案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参加此次科举的南方考生数量竟然历史性地低于北方考生。据统计,此番进京赶考的举人总数仅仅只有五百余人。再算上来自国子监的六百多名学生,那些在新军中历经了整整三年锤炼的一千多位学子,以及皇家书院里的一百多人,这些人才构成了天启五年科举考试的全部参与者。
要知道,如今的人数相较于天启二年那浩浩荡荡的四千多人而言,可是足足减少了将近一半啊!然而,面对如此局面,朱由校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气馁之色。
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月光如水洒落在宫殿的窗棂之上。朱由校端坐在御书房内,与徐光启、张维贤、顾秉谦等几位朝廷重臣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又坦诚的促膝长谈。他们围坐在一起,烛光摇曳,映照出众人凝重而专注的面容。
这场谈话持续了数个时辰,期间众人各抒己见,就当前国家取材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详尽地探讨。最终,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由校于天启五年三月毅然决然地下达了一道足以改写历史进程的圣旨。
这份圣旨犹如一道惊雷划破长空,震惊朝野。其内容明确规定,全国十八个省份外加辽东都司的学政使们必须将算术和科学两门学科纳入到学子们必修的科目之中。
与此同时,郑重宣布将于九月正式成立一所名为“皇家军官学校”的军事学府。此校的招生对象涵盖了全军范围内的队长、表现优异的官兵,以及来自各省的文科、武科举人。学制设定为三年,而招生考试的主要内容则侧重于军阵排布、战略战术以及算术能力等方面。此次计划招收学生的数量为一千人,并且从今往后每年都会按照这个规模进行一次招生选拔。待到三年学业期满,所有学员都需参加严格的毕业考试。只有那些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被直接下放到军队当中,担任少尉副排长一职,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成为军队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分子。
这所军官学校有着与国子监同等地位,等同于给了勋贵家族、皇室家族旁系子弟另一个就业选择项。文科举子身份对他们而言可能有些高不可攀,可武举举子,新军优秀官兵名额如果都拿不到,那就证明了你就是一根废柴,那么学校大门就不会为你敞开。
这也是朱由校对勋贵集团打开的方便之门,至于能否接住朱由校抛来的橄榄枝,那就看这些人的子嗣是否值得他下力气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