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三国志(1 / 2)

王朝的末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明白的,千里长堤也不是瞬间崩塌的。

这时,朱媺娖端着一盘红薯走了过来:“夫君,丽质,尝尝我的手艺,看看好不好吃。”

张彦无奈:“媺娖啊,就是一道蒸红薯,有什么好不好的。”

“可是这个甜甜的,很好吃。”

张彦拿起红薯,给二女一人剥了一个:“那也别多吃,红薯就是一场骗局,偶尔吃一下,或者当作应急口粮还是。”

朱媺娖不解:“为什么?”

“后世农业部只划定了四种主食,水稻,小麦,玉米,土豆,你猜猜因为什么?”

朱媺娖不解:“为什么?”

“大概就三种原因。”

“红薯虽然产量大,但不能多吃,红薯吃多了会胃胀,烧心,反酸。”

“红薯中有大量的淀粉和氧化酶,它们会刺激胃,让胃产生大量胃酸,所以吃多了红薯会很难受。”

朱媺娖恍然大悟:“难怪,我怎么说有的时候会很难受。”

张彦无语:“我又没亏着你,你吃那么多干嘛?”

“因为甜。”朱媺娖有些不好意思。

“嗯,甜,第二个问题就是甜,很多人都会认为,红薯是甜的,所以热量高,米面没有味道,热量低。”

“但这完全是一个误区,一百克红薯的热量是八十七千卡,小麦是三百,大米是三百六十四。”

“如果想依靠红薯活下去,每天就需要吃很多,那么问题就来了,红薯吃多了会难受。”

李丽质揉了揉肚子:“哦,难怪呢,我还以为我胃口增大了。”

张彦扶额:“你们两个……唉。”

“红薯不止热量低,而且蛋白质含量更低,一百克红薯中只有一点六克蛋白质,米饭是九点七克,小麦是十一点九。”

“所以你算算,需要吃多少才能同米饭和小麦一样多了?”

“这种欺骗性食物如果吃多了,会营养不良。”

“最后是储存问题,红薯有大量水分,一但温度超过十五度,就容易腐烂,低于十度就容易冻伤。”

“不止如此,如果储存红薯的地方还不能太干燥,也不能太湿。”

“湿度高了容易发霉,湿度低了容易脱水,而且红薯还容易染病,只要有一棵红薯病了,就非常容易传染。”

“对比红薯和小麦,红薯差远了。”

李丽质明白了:“夫君,这也是你让历朝历代把注意力放在小麦和水稻身上的原因?”

张彦点头:“没错,小麦和水稻才是绝对的主食,其他的主食都差点意思,尤其是小麦,更适合当军粮。”

(在粟米之后,小麦也占据了军粮的份额,小麦做成的大饼可以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吃过山东杠子头的读者应该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不要提馒头,如果一个统帅准备的军粮是馒头,那就是妥妥的蠢才。)

(至于大米,在古代,粟米的产量比大米高,粟米可以完美替代大米,打仗打的是经济,性价比比大米高的粟米就是最好的选择。)

(别忘了,韩信当过治粟都尉。)

二女这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这里面的门道那么多。

简单吃了点红薯后,二女就不吃了。

“夫君,三国演义是尊刘抑曹,怎么三国志是尊曹抑刘啊?”

李丽质看向朱媺娖:“也没抑刘吧。”

毕竟唐朝视曹魏为正统,李丽质自然也没觉得曹魏如何。

张彦点头:“丽质说的对,三国志没有抑刘,甚至是尊刘,对于曹魏,有点阴阳吧。”

李丽质不解:“为啥?”

“陈寿是晋朝人,晋朝承接曹魏,所以不能明着骂。”

“你就像曹操,作为曹魏开创者,怎么夸都不过分。”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李丽质不解:“都是好词啊,都夸上天了。”

“对啊,什么用人,政策,奇谋啊,都夸了,可是丽质,你觉不觉得少了点什么?”

李丽质愣了愣,随后反应过来了:“德行,没错,就是德行。”

“没错,在古代,最重德行,尤其是皇帝。”

“在古代,对于皇帝的最高评价就是德行,这也是文这个谥号地位那么高的原因。”

朱媺娖点头:“对,成祖对文这个谥号也很在意,就像太宗这个庙号一样。”

“没错,因为汉文帝就是一个贤君,在在安民和品德上做的不错。”

李丽质有些自豪:“所以我阿耶的太宗庙号也被人推崇。”

朱媺娖白了李丽质一眼:“对,很推崇,不过你就算再夸也没用了,唐太宗该揍你还是揍你。”

“切,我不想理你。”这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

随后李丽质看向张彦:“所以陈寿这么赤裸裸赞美一个人,但唯独不赞美德行,这也是陈寿骂曹操没有德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差不多吧。但不管是申不害还是商鞅,或者白起韩信,他们都是臣子,而且除了申不害以外,其他三个都不是善终。”

“用臣子比喻君主,这本身就是一种侮辱,如果非要比喻,最起码是汉景帝或者战国贤明的国君才行。”

朱媺娖看向张彦:“可是曹操没称帝啊。”

“嗯,你也可以这么说,但曹丕可是妥妥的曹魏皇帝啊。”

“陈寿是这样评价曹丕的。”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你听听,前面是不错,当然,如果评价文人,确实是很好的,但问题是,曹丕是皇帝啊。”

“而后半部分,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就很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