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烈祖明皇帝下(1 / 2)

当初,曹操还是魏公的时候,任命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都当秘书郎。曹丕即位后,把秘书这个官职改名叫中书,任命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从此他们就掌管了朝廷机密。到了这位皇帝即位,他俩更受宠信,都加官为侍中、光禄大夫,还封了本县侯。那时候,皇帝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又多次发动战事,像心腹这样重要的职责,都由刘放和孙资两人掌管。每次遇到大事,朝臣们一起讨论,皇帝常常让他俩决定事情的对错,然后选择可行的去执行。

中护军蒋济上书说:“我听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危险;君主身边的人太亲近,君主就容易被蒙蔽,这可是自古以来的大教训啊。以前大臣掌权,朝廷内外都跟着受影响。陛下英明,亲自处理政务,大家没有不恭敬严肃的。大臣们不是不忠诚,但是权力要是都在下面,众人心里就会对皇上不那么敬畏,这是人之常情。陛下既然已经留意到大臣权力的问题,希望也别忽略身边的人。身边这些人就算忠诚正直、有长远考虑,也不一定就比大臣强,至于迎合讨好,他们可能更擅长。现在外面的人一说起事儿,动不动就提中书。就算他们恭敬谨慎,不跟外面勾结,但只要有这个名声,就容易让世人产生疑惑。何况他们实际掌握着重要事务,天天在陛下跟前,万一陛下疲倦的时候,他们趁机做些决断,大臣们看到他们能影响事情,就会顺着他们来。一旦开了这个头,他们就会私下招揽党羽,赞扬或诋毁别人,肯定会兴起各种是非,功劳、过失、奖赏、惩罚,也肯定会被随意改变,正直向上的人可能被阻碍,阿谀奉承他们的人反而能通达。他们从细微之处入手,顺着形势发展,陛下对他们亲近信任,就不会再猜疑察觉。这些情况陛下您圣明睿智,应该早点知道,只要您稍微留意,这种情形自然就会显现。或许是朝臣们害怕说话不合陛下心意,又怕被陛下身边的人怨恨,所以没人敢说。我相信陛下您一直潜心思考,公正地听取各方意见、观察各种情况,如果事情处理得不合理,或者事物使用得不当,您肯定会调整改变,往远了说要和黄帝、唐尧比功绩,往近了说要彰显武帝、文帝的业绩,怎么会只受身边亲近之人的影响呢!然而君主不可能亲自处理天下所有事,总得托付给别人。要是托付给一个大臣,除非像周公旦那样忠诚,管夷吾那样公正,不然就会有玩弄权术、败坏官职的弊端。现在国家的栋梁之才虽然不多,但那些在一州之内品行被人称道,在某个官职上能发挥才智,忠诚守信、竭尽全力,各自履行职责的人,还是有的,可以一起任用他们,不能让圣明的朝廷出现大臣专权的名声啊!”但皇帝没听进去。

等到皇帝病重,开始仔细考虑身后之事,就任命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让他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皇帝从小就和燕王曹宇关系好,所以把后事托付给他。

刘放和孙资长期掌管机要事务,夏侯献和曹肇心里很不服气。有一次,宫殿里有鸡在树上栖息,他俩就互相说:“这都多久了,他们还能得意多久!”刘放和孙资害怕以后被他俩害了,就暗中想办法离间他们和皇帝的关系。燕王曹宇性格恭顺善良,真诚地向皇帝推辞大将军这个职位。皇帝把刘放和孙资叫到卧室,问他们:“燕王为什么坚决推辞呢?”他俩回答说:“燕王确实是自己知道承担不了这个重任啊。”皇帝又问:“那谁能担当此任呢?”当时只有曹爽在皇帝身边,刘放和孙资就趁机推荐曹爽,还说:“应该把司马懿召来一起参与辅政。”皇帝问:“曹爽能胜任这事儿吗?”曹爽紧张得直冒汗,答不上来。刘放赶紧踩了一下曹爽的脚,凑到他耳边说:“你就说愿以死来保卫国家。”皇帝听了刘放和孙资的话,打算任用曹爽和司马懿。可没过一会儿,皇帝又改变主意,下令停止之前的任命。刘放和孙资又进宫劝说皇帝,皇帝又听了他们的。刘放说:“陛下应该亲自写诏书。”皇帝说:“我病得太重,写不了。”刘放立刻上床,抓着皇帝的手勉强写了诏书,然后拿着诏书出去,大声宣布:“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留在宫中。”曹宇等人都流着泪离开了。

甲申日,任命曹爽为大将军。皇帝又觉得曹爽能力弱,就又任命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来辅佐他。这时候,司马懿在汲县,皇帝派给使辟邪拿着手诏去召他。在此之前,燕王给皇帝出主意,说关中事务重要,应该让司马懿直接从轵关西回长安,这事儿已经执行了。司马懿一会儿收到两份诏书,内容前后矛盾,他怀疑京城出了事,就赶紧快马加鞭赶回朝廷。

评论

曹魏权力变局:近臣专权与皇权旁落的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