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丁巳年)
春天正月壬辰日,山茌县上报说出现了黄龙。高堂隆觉得:“魏国属土德,所以才会有黄龙这种祥瑞出现,应该更改历法,变换服色,让国家的政令显得更神圣,也给老百姓来点新鲜感。”皇帝听了觉得挺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三月,皇帝下诏更改年号,把这个月算作孟夏四月,衣服颜色崇尚黄色,祭祀用的牲畜选用白色,这是按照殷历以丑月为正月的历法来的。同时,把《太和历》改名叫《景初历》。
五月己巳日,皇帝回到洛阳。
己丑日,宣布大赦天下。
六月戊申日,京都发生地震。
己亥日,任命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左仆射卫臻为司空。
有关部门上奏,尊奉武皇帝曹操为魏太祖,文皇帝曹丕为魏高祖,现任皇帝为魏烈祖;这三位祖先的宗庙,千秋万代都不能毁掉。
孙盛评论说:谥号是用来表明一个人的品行,宗庙是为了留存先人的容貌。还没等帝王去世,就提前定好祖宗的名号,人还在世就给自己抬高地位,魏国这些官员在这件事上可就做得不地道了。
秋天七月丁卯日,东乡贞侯陈矫去世。
公孙渊老是在国内跟宾客说些对魏国不好听的话,皇帝就想收拾他,于是任命荆州刺史、河东人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毋丘俭上书说:“陛下您即位以来,还没什么特别值得记载的功绩。吴、蜀两国靠着天险,一时半会儿也平定不了,不如就用这边没啥大用的兵力去搞定辽东。”光禄大夫卫臻却反对说:“毋丘俭说的那些都是战国时期的小把戏,根本不是帝王该用的办法。吴国连年兴兵,在边境捣乱,咱们却一直按兵不动,养精蓄锐,没去征讨,就是因为老百姓已经很疲惫了。公孙渊在辽东那旮旯长大,他们家三代人在那儿掌权,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操练兵马,加强射箭技术,而毋丘俭就想带着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晚上就搞定,这想法太不靠谱了。”但皇帝不听他的,还是让毋丘俭率领各路军队,联合鲜卑、乌桓,驻扎在辽东南边,还下了诏书征召公孙渊。公孙渊一看这架势,直接起兵造反,在辽隧迎战毋丘俭。结果赶上连着下了十几天雨,辽水猛涨,毋丘俭打仗没占到便宜,只好带着军队撤回到右北平。公孙渊趁机自己封自己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还设置了各种官职,派人给鲜卑单于送去假的玉玺,封赏边境的百姓,拉拢鲜卑人来骚扰北方地区。
蜀汉的张皇后去世了。
九月,冀州、兖州、徐州、豫州发了大水。
魏国这边,西平的郭夫人深受皇帝宠爱,毛皇后就渐渐失宠了。有一次皇帝在后花园游玩,摆了宴席玩得特别嗨。郭夫人请求把毛皇后也叫来,皇帝不同意,还警告身边的人不许把这事说出去。结果毛皇后还是知道了,第二天就问皇帝:“昨天在北园玩得开心不?”皇帝一听,觉得肯定是身边人泄密了,一气之下杀了十几个人。庚辰日,干脆赐死了毛皇后,但还是给她加了个谥号叫悼。癸丑日,把毛皇后葬在了愍陵。还把她弟弟毛曾升职为散骑常侍。
冬天十月,皇帝采纳高堂隆的建议,在洛阳南边的委粟山修建圆丘用来祭天,还下诏说:“以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接着秦朝毁灭学术之后,只能收集些残缺不全的资料,来筹备祭祀天地的仪式,四百多年来,一直没有举行过禘祭的大礼。我们曹氏家族的世系是从虞舜传下来的,现在在圆丘祭祀皇皇帝天,让始祖虞舜来配享;在方丘祭祀皇皇后地,让舜的妃子伊氏来配享;在南郊祭祀皇天之神,让武帝曹操来配享;在北郊祭祀皇地之只,让武宣皇后卞氏来配享。”
庐江的主簿吕习偷偷派人向吴国请求派兵,说自己愿意打开城门做内应。吴王孙权派卫将军全琮率领前将军朱桓等人去接应,等他们到了,事情却败露了,吴军只好又撤回去。
诸葛恪到了丹杨,给周边四个属城的长官都发了文书,让他们各自守好自己的地盘,整顿好军队;对于那些愿意归顺的老百姓,都让他们集中居住。然后他安排将领们,把军队部署在深山险要的地方,只修筑防御工事,不跟山民正面冲突,等山民种的庄稼快成熟的时候,就派兵去收割,一棵都不给他们留。旧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又收不着,老百姓集中居住后,也没啥收入来源。这下山民们又饿又穷,慢慢地就出来投降了。诸葛恪又下令说:“山民只要改掉恶习,愿意归顺,都要好好安抚,把他们迁到外县去,不许怀疑他们,更不许抓他们!”臼阳县长胡伉抓到一个投降的山民叫周遗,这周遗以前是个坏蛋,因为实在没办法才暂时出来投降的,胡伉就把他绑起来送到官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命令,就把他斩首示众。老百姓听说胡伉因为抓人被处死,知道官府只是想让他们出来归顺而已,于是老老小小都互相搀扶着出来投降,一年下来投降的人数,跟之前预计的一样。诸葛恪自己带领一万人,剩下的投降山民分给其他将领。吴王孙权很赞赏他的功劳,封诸葛恪为威北将军,都乡侯,还让他把军队驻扎到庐江的皖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