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己亥年)
春天,正月,曹仁血洗宛城,斩杀了侯音,之后又回军驻守樊城。
起初,夏侯渊虽然多次打胜仗,但魏王曹操常常告诫他说:“身为将领,有时候就得示弱,不能光靠勇猛。将领固然要以勇敢为根本,但行事也要靠智谋;只知道一味逞勇,那就只是个能和普通人对抗的莽夫罢了。”等到夏侯渊和刘备对峙了一年多,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势慢慢向前推进,在定军山扎营。夏侯渊带兵来争夺此地。法正说:“可以进攻了。”刘备便派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发起攻击,夏侯渊的军队被打得大败,夏侯渊和益州刺史赵颙都被斩杀。张合只好带兵退回阳平关。当时曹军刚失去主帅,军中人心惶惶,不知道该怎么办。督军杜袭和夏侯渊的司马太原人郭淮收拢零散的士兵,向各路军队发令说:“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连刘备都忌惮他。如今情况危急,只有张将军才能安定军心。”于是众人临时推举张合为军中主帅。张合出来整顿军队,部署战阵,将领们都听从他的指挥,军心这才稳定下来。第二天,刘备打算渡过汉水来进攻;将领们觉得双方兵力悬殊,想靠着汉水摆下阵势来抵御。郭淮说:“这样做是示弱,没法挫败敌人,不是好办法。不如远离汉水布阵,引诱他们过来,等他们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再出击,就能打败刘备。”摆好阵势后,刘备起了疑心,没有渡河。郭淮于是坚守阵地,做出绝不后退的架势。他们把情况报告给魏王曹操,曹操觉得做得好,派使者授予张合符节,又让郭淮继续担任司马。
二月壬子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三月,魏王曹操从长安出发,经斜谷进军,派兵占据险要之地,兵临汉中。刘备说:“曹公就算来了,也没什么办法,我肯定能拿下汉川。”于是收拢兵力,据守险要,始终不与曹操正面交锋。曹操把粮草运到北山下,黄忠带兵想去夺取,过了约定时间还没回来。翊军将军赵云带着几十名骑兵出营查看情况,正好碰上曹操大军出动,赵云突然与曹军相遇,便向前冲击敌阵,边战边退。曹军散开后又重新集结,一直追到赵云营寨前,赵云进入营寨,反而把营门大开,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曹军怀疑赵云设有埋伏,就退兵了;赵云这时又擂起战鼓,鼓声震天,只派强弩手在后面射击曹军。曹军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掉进汉水中淹死的人很多。第二天一早,刘备亲自来到赵云营寨,查看昨天的战场,说:“子龙真是浑身是胆啊!”曹操和刘备对峙了好几个月,曹操的士兵逃跑的很多。夏天,五月,曹操把汉中的各路军队全部撤回长安,刘备于是占据了汉中。曹操担心刘备向北攻取武都的氐人,进而威胁关中,就问雍州刺史张既该怎么办,张既说:“可以劝说氐人向北迁移,到有粮食的地方躲避敌人,对先迁移的人给予丰厚的奖赏,这样先来的人得到好处,后面的人肯定也会羡慕跟着来。”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张既前往武都,把五万多氐人部落迁移到扶风、天水一带居住。
武威的颜俊、张掖的和鸾、酒泉的黄华、西平的麹演等人,各自占据自己所在的郡,自封将军,互相攻打。颜俊派使者把母亲和儿子送到魏王曹操那里做人质,请求援助。曹操询问张既的意见,张既说:“颜俊这些人表面借助国家的威名,内心却傲慢悖逆,等他们势力稳固了,肯定会反叛。现在我们正忙着平定蜀地,对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两方面都存在,互相争斗,就像卞庄子刺虎一样,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曹操说:“好!”过了一年多,和鸾果然杀了颜俊,后来武威的王秘又杀了和鸾。
刘备派宜都太守扶风人孟达从秭归向北攻打房陵,杀了房陵太守蒯祺。又派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从汉中顺着沔水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一起攻打上庸,上庸太守申耽献出整个郡投降。刘备加封申耽为征北将军,兼任上庸太守,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
秋天,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在沔阳设下坛场,布置好军队,聚集众人,群臣陪同就位,读完奏表后,刘备便跪拜接受玺绶,戴上王冠。然后通过驿站向朝廷上奏章,归还之前暂借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刘备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提拔牙门将军义阳人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镇守汉川。刘备回到成都处理政务,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其余的人也都按等级升迁。刘备派益州前部司马犍为人费诗去给关羽送去印绶,关羽听说黄忠的职位和自己一样,生气地说:“我堂堂大丈夫,绝不能和这个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成就王业的人,用人不会只看一种标准。以前萧何、曹参和高祖刘邦从小就是亲密的旧友,而陈平、韩信是后来从别处投奔来的;但论起地位,韩信却是最高的,也没听说萧何、曹参因此抱怨。现在汉中王因为黄忠一时的战功,对他尊崇有加,以振兴汉室;但在汉中王心里,黄忠的分量难道能和您相提并论吗!况且汉中王和您就像一个整体,休戚与共,祸福同担。我觉得您不应该在意官职名号的高低、爵禄的多少。我只是个奉命行事的使者,您要是不接受任命,我就回去,但我为您这种举动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会后悔。”关羽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接受了任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评论
建安二十四年,是三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与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魏蜀两大势力在汉中展开激烈角逐,关羽北伐震动中原,一系列关键战役与决策深刻重塑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为后三国时代的形成埋下伏笔。透过这段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英雄人物的战略智慧、性格缺陷与时代命运的交织。
军事博弈中的生死抉择
定军山之战堪称三国时期“以智取胜”的经典战例。夏侯渊作为曹操麾下名将,虽“战数胜”却未能领悟曹操“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的告诫。面对刘备在定军山的驻军,夏侯渊贸然出兵争夺,最终陷入黄忠的居高临下之攻势,不仅自身阵亡,更导致“军中扰扰,不知所为”。这一败绩直接暴露了单纯依赖勇猛、缺乏战略考量的将领短板——正如曹操所言,“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危急时刻,督军杜袭与司马郭淮的应急处置展现了成熟的军事素养。他们果断推举“刘备所惮”的张合为主帅,迅速稳定军心;在刘备欲渡汉水进攻时,郭淮否定“依水为阵”的示弱之策,提出“远水为陈,半济而击”的战术,既展现了军事智慧,又成功疑退敌军。这种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成为曹魏军队避免崩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