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五十七,从公元206年(丙戌年)到公元208年(戊子年),共三年。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丙戌年)
春天,正月,有彗星出现在北斗星附近。
曹操亲自带兵去攻打高干,留下他的世子曹丕镇守邺城,还让别驾从事崔琰辅佐曹丕。曹操包围了壶关,到三月,壶关投降。高干自己跑到匈奴去求救,可单于不答应。高干没办法,只能带着几个骑兵逃走,打算往南投奔荆州,结果在上洛被都尉王琰抓住杀了,并州就此全部平定。
曹操让陈郡的梁习以别部司马的身份兼任并州刺史。当时刚经历战乱,匈奴、羯族等势力强盛,很多官吏和百姓逃亡,加入他们的部落,一些地方豪强也聚众为寇,到处搞破坏。梁习到任后,通过诱导、晓喻、招抚等手段,以礼相待那些部落首领和地方豪强,还逐渐推荐他们到曹操的幕府任职。等豪强都被调走后,接着征发那些丁强的人,让他们组成“义从”;又趁着大军出征,让将领们挑选他们充当勇力之士。等这些吏兵离开后,梁习又逐渐把他们的家属迁到邺城,前后送去了好几万口人。对于那些不听从命令的,就出兵讨伐,杀了上千人,投降归附的数以万计。匈奴单于变得恭顺,各部落有名的首领都来叩拜,像普通编户一样为朝廷效力。边境安定下来,百姓在田野里辛勤劳作,梁习鼓励大家发展农桑,做到令行禁止。当地的老人都称赞他,说自己听说和见识过的刺史,没有一个比得上梁习。
梁习还向朝廷推荐当地名士,像在并州避难的河内人常林、杨俊、王象、荀纬以及太原的王凌等人,曹操把他们都任命为县长,后来这些人在世上都很有名。
当初,山阳的仲长统到并州游学,拜访高干,高干对他很好,还向他请教天下大事。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乏雄才大略,喜欢招揽士人却不会选人,这一点您可要特别注意。”高干向来自负,听了仲长统的话很不高兴,仲长统就离开了。高干死后,荀彧举荐仲长统担任尚书郎。仲长统写了《昌言》,里面谈到国家治乱的观点,大概意思是:那些顺应天命的豪杰,一开始并没有拥有天下的名分,正因为没有名分,所以各路争雄的人纷纷兴起。斗智的人智谋穷尽,斗力的人也失败了,各方势力疲惫不堪,再也无力争斗,这才乖乖归顺,听从强者的指挥。等到继承君位的时候,豪杰们争夺天下的心思已经断绝,士人和百姓的志向也已安定,富贵有了固定的家族,尊位集中在一人身上。在这个时候,就算是才智低下的人坐在君位上,也能让自己的恩德如同天地般广大,威严如同鬼神般莫测,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数千人也无法与之比拼圣明,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数百万也无法再施展他们的勇猛。那些后世的愚蠢君主,看到天下没人敢违抗自己,就以为自己像天地一样不会灭亡。于是放纵自己的私欲,肆意胡为,君臣一起荒淫无度,上下都作恶,荒废各种政务,不关心人才。所信任亲近的,全是那些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所宠爱尊崇的,都是后妃姬妾的家族。以至于榨干天下百姓的财富,敲骨吸髓,百姓怨恨到极点,祸乱纷纷而起,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四方少数民族入侵反叛,国家土崩瓦解,一下子就衰败了。过去那些像子孙一样受我养育的人,如今都成了喝我鲜血的仇敌。直到大势已去,还不醒悟,这难道不是富贵滋生了不仁,沉溺享乐导致了愚蠢吗?国家的存亡就这样交替,治乱也如此循环,这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啊。
秋天,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了雍州刺史邯郸商,州里的军队前去讨伐,把张猛杀了。张猛是张奂的儿子。
八月,曹操往东去讨伐海贼管承,到了淳于,派将领乐进、李典把管承打败,管承逃到海岛上。
昌豨又反叛了,曹操派于禁去讨伐,把昌豨杀了。
这一年,封已故琅邪王刘容的儿子刘熙为琅邪王。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阴、平原这八个封国,都被废除。
乌桓趁着天下大乱,掳掠了汉朝百姓十多万户。袁绍把他们的首领都封为单于,还把自己家的女子认作女儿,嫁给他们。辽西乌桓的蹋顿势力尤其强大,袁绍对他也很好,所以袁尚兄弟就去投奔他。蹋顿多次带兵进入边塞劫掠,还想帮袁尚恢复以前的领地。曹操准备攻打乌桓,就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以便运输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