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丁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丁丑年)
春天,正月,曹操去讨伐张绣,大军驻扎在淯水,张绣带着全部人马投降了。可曹操却收纳了张济的妻子,张绣心里那叫一个恨啊;曹操还送金子给张绣手下的猛将胡车儿,张绣知道后又怀疑又害怕,就突然袭击曹操的军队,把曹操的长子曹昂给杀了。曹操也被流箭射中,只能赶紧逃走。校尉典韦跟张绣拼了老命战斗,身边的人差不多都死光了,典韦身上也受了几十处伤。张绣的士兵冲上来抓他,典韦双手各夹着一个敌人把他们给杀了,然后瞪大眼睛大骂,最后力竭而死。曹操收拾起零散的士兵,退到舞阴驻扎。张绣带着骑兵追过来,曹操又把他打败了,张绣只好逃回穰城,再次和刘表联合起来。
当时,各路军队乱成一团,只有平虏校尉、泰山人于禁,他带领的队伍整整齐齐地往回走。在路上,于禁碰到青州兵抢劫老百姓,于禁就数落他们的罪行,还带兵攻击青州兵。青州兵吓得赶紧跑去找曹操告状。于禁回到营地后,先忙着搭建营垒,没有马上就去拜见曹操。有人就对于禁说:“青州兵已经在曹公面前告你状啦,你赶紧去曹公那儿辩解辩解呀。”于禁说:“现在敌人就在后面,随时可能追上来,不先做好防备,怎么迎敌!再说曹公那么英明,那些诬陷的话怎么能行得通!”于禁不紧不慢地挖好壕沟,安扎好营垒后,才进去拜见曹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说了一遍。曹操听了特别高兴,对于禁说:“淯水这场变故,我都狼狈得不行,将军你能在混乱中整顿好队伍,惩治暴乱之徒,坚守营垒,这种坚定不移的气节,就算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啊!”于是,曹操记录下于禁前后立下的功劳,封他为益寿亭侯。之后,曹操就带领军队回到许县。
袁绍给曹操写了封信,信里的措辞那叫一个傲慢无礼。曹操就问荀彧和郭嘉:“现在我要去讨伐不义之人,可实力又比不上他,这该咋办呢?”荀彧和郭嘉回答说:“刘邦和项羽实力不对等的事儿,您是知道的。汉高祖刘邦就是靠着智谋战胜了项羽,所以项羽虽然强大,最后还是被刘邦给收拾了。如今袁绍有十处劣势,而您有十处优势,袁绍虽然看起来强大,但也成不了什么事儿。袁绍讲究繁琐的礼节仪式,您却顺应自然,这是在‘道’上胜过他;袁绍倒行逆施,您却顺应天命,率领天下人,这是在‘义’上胜过他;汉桓帝、汉灵帝以来,政治过于宽松,袁绍还用宽松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根本管不住,您却用严厉的手段纠正,让上下都知道制度的威严,这是在‘治理’上胜过他;袁绍表面上宽容,内心却猜忌,任用人才却又不信任人家,能用的只有自家亲戚子弟,您外表平易简单,内心却机智英明,用人不疑,只看才能是否合适,不管对方是远是近,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袁绍计谋很多,可做决定却很犹豫,老是错过时机,您一旦定下策略就立即执行,随机应变,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让,来博取名声,那些喜欢夸夸其谈、注重外表的人大多归附他,您却用真心对待别人,不做表面功夫,那些忠诚正直、有远见又有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您效力,这是在‘德行’上胜过他;袁绍看到有人挨饿受冻,会在脸上表现出怜悯,可他没看到的地方,就可能想不到了,您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候可能会疏忽,但对于大事,涉及到天下的时候,您施加的恩情,都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就算是没看到的地方,您考虑得也很周全,这是在‘仁爱’上胜过他;袁绍手下大臣争权夺利,谗言惑乱,您却用正道管理下属,那些谗言根本传不进去,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袁绍是非不分,您对的就以礼相待,加以任用,错的就依法纠正,这是在‘文治’上胜过他;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得用兵的要领,您却能用少量兵力战胜众多敌人,用兵如神,士兵们都信赖您,敌人都害怕您,这是在‘武略’上胜过他。”曹操笑着说:“照你们这么说,我哪有这么好的德行能担当得起啊!”郭嘉又说:“袁绍现在正准备向北攻打公孙瓒,咱们可以趁着他远征,向东去拿下吕布。要是袁绍来进犯,吕布再给他当帮手,那就麻烦大了。”荀彧也说:“不先搞定吕布,河北那边可不好图谋。”曹操说:“确实是这样。但我担心的是,袁绍要是去侵扰关中地区,在西边挑动羌人、胡人作乱,在南边引诱蜀地、汉中的势力响应,那我就只能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势力了。这该怎么办才好呢?”荀彧说:“关中的将帅有十几个,谁也不服谁,其中就属韩遂、马腾势力最强。他们看到山东这边争斗不休,肯定会拥兵自保。现在咱们要是用恩德安抚他们,派使者去跟他们讲和,就算不能让他们一直安分,但等您平定山东这段时间,他们应该不会轻举妄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很有智谋,如果把西边的事儿交给他处理,您就不用担心啦。”曹操听了,就上表推荐钟繇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司隶校尉,持符节督察关中各路军队,还特别允许他可以不被常规制度拘束。钟繇到了长安,给韩遂、马腾等人写信,给他们分析利害关系,韩遂、马腾就各自派儿子到朝廷来侍奉皇帝,以示诚意。
小主,
袁术在寿春称帝了,自称仲家,把九江太守任命为淮南尹,还设置了公卿百官,像模像样地举行了祭天祭地的仪式。沛相陈珪,是陈球的侄子,年轻的时候和袁术有交情。袁术写信召陈珪来,还把他儿子抓去当人质,一定要陈珪来归附自己。陈珪回了封信说:“曹将军复兴国家的典章制度,打算平定那些凶暴邪恶的势力,我还以为您会和他齐心协力,辅佐汉室呢。可您却阴谋叛乱,这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啊。您想让我为了私利依附于你,我就是死也做不到!”袁术想让原来的兖州刺史金尚当太尉,金尚不答应,还偷偷逃走了,袁术一气之下就把他给杀了。
三月,朝廷下诏让将作大匠孔融持符节去任命袁绍为大将军,同时督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
夏天,五月,闹起了蝗灾。
袁术派使者韩胤去把自己称帝的事儿告诉吕布,顺便想把吕布的女儿接过去完婚,吕布就把女儿送出去了。陈珪担心徐州和扬州联合起来,以后的麻烦就没完没了了,就跑去劝吕布说:“曹公奉迎天子,辅佐国政,将军您应该和他一起出谋划策,共同成就大业。现在您要是和袁术结亲,肯定会落个不义的名声,而且就像累起来的鸡蛋一样危险啊!”吕布本来就因为之前袁术不接纳自己而心怀怨恨,这会儿女儿已经在路上了,他赶紧派人追回来,取消了婚约,还把韩胤给绑起来,送到许县的集市上砍了头示众。陈珪想让儿子陈登去拜见曹操,吕布坚决不同意。正好这时朝廷下诏任命吕布为左将军,曹操还亲自给吕布写了封信,言辞很是安慰接纳。吕布高兴坏了,马上派陈登带着奏章去许县谢恩,顺便给曹操回封信。陈登见到曹操后,就跟曹操说吕布这人有勇无谋,轻易就会改变立场,应该早点想办法对付他。曹操说:“吕布这家伙野心勃勃,确实很难长期控制,要不是你,还真难看清他的真面目。”于是给陈珪增加俸禄到中二千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临别时,曹操拉着陈登的手说:“东边的事儿,就交给你啦。”还让陈登暗中召集部众,作为内应。一开始,吕布让陈登帮自己向曹操请求当徐州牧,没成,陈登回来后,吕布气得拔出戟砍桌子,说:“你爹劝我跟曹操合作,跟袁术断绝婚约,现在我什么都没得到,你们父子俩却地位显赫,我这是被你们给耍了啊!”陈登面不改色,慢悠悠地回答说:“我见到曹公后,曹公说:‘养将军就像养老虎,得让它吃饱肉,不然它就会咬人。’我就说:‘曹公您说得不对,应该是像养鹰,饿的时候它才听使唤,吃饱了就飞走啦。’曹公就是这么说的。”吕布听了,气才消了。
袁术派他的大将张勋、桥蕤等人,联合韩暹、杨奉,带着几万步兵和骑兵,气势汹汹地朝着下邳杀过来,分七路攻打吕布。吕布当时只有三千士兵,四百匹马,心里害怕打不过,就对陈珪说:“现在袁术的军队打过来,都是因为你出的主意,你说咋办吧!”陈珪说:“韩暹、杨奉和袁术,他们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事先又没商量好,根本团结不起来。我儿子陈登分析过,他们就像绑在一起的鸡,没办法一起安稳地待着,马上就能分开。”吕布听了陈珪的计策,给韩暹、杨奉写了封信,说:“二位将军亲自护驾,而我亲手杀了董卓,咱们都立过大功。现在怎么能跟袁术这种乱臣贼子混在一起呢!不如咱们一起合力打败袁术,为国家除害。”还答应把袁术军队的物资都分给他们。韩暹、杨奉看了信特别高兴,马上改变主意,听从吕布的安排。吕布带兵前进,到离张勋营地百步远的地方,韩暹、杨奉的士兵同时大喊,一起冲向张勋的营地,张勋等人吓得四散而逃,吕布的士兵乘胜追击,斩了张勋手下十员大将的脑袋,其他被杀伤和掉进水里淹死的士兵几乎没剩下几个。吕布接着就和韩暹、杨奉合兵一处,朝着寿春进发,水陆并进,一直打到钟离,一路上烧杀抢掠。回来的时候,他们渡过淮水北岸,还留了封信羞辱袁术。袁术亲自带着五千步兵和骑兵,在淮水岸边耀武扬威,吕布的骑兵都在淮水北岸大声嘲笑他们,然后才回去。
评论
建安二年的这段历史,如同一幅浓缩的乱世画卷,将权力角逐中的人性百态、战略博弈的生死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淯水之败的血色悲壮,到“十胜十败”论的战略洞见,再到诸侯间的合纵连横,每一个片段都折射出三国时代的残酷与智慧。
淯水之难:欲望与忠诚的碰撞
曹操征讨张绣的这场战役,本可兵不血刃收编势力,却因一时私欲酿成大祸。纳张济之妻的行为,不仅触碰了乱世中“降者不辱”的潜规则,更暴露了曹操性格中轻佻自负的一面。在注重宗族伦理的汉末社会,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张绣及其部众的羞辱,直接点燃了叛乱的导火索。
小主,
这场溃败中,两个身影形成了鲜明对比:典韦以血肉之躯筑成防线,“双挟两人击杀之,瞋目大骂而死”的壮举,将武将的忠诚与勇武推向极致,成为乱世中“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象征;而于禁则展现了名将的冷静与格局,在全军大乱之际整军而还,面对青州兵的劫掠果断出击,更在流言蜚语中坚持先筑营垒再辨是非。曹操对其“有不可动之节”的评价,恰是对乱世中坚守原则者的最高褒奖。
淯水之败成为曹操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长子曹昂、爱将典韦的阵亡,让他深刻体会到“得意忘形必遭反噬”的道理,也为其后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成熟埋下伏笔。这场失败教会曹操:在乱世中,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人心的向背才是立足根本。
十胜十败论:战略格局的分水岭
袁绍骄慢书信引发的曹操疑虑,意外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战略分析——“十胜十败”论。荀彧与郭嘉的这段论述,不仅是对曹袁双方实力的精准研判,更是对乱世生存法则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