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巴蜀家族记忆:祠堂与家谱里的川魂(2 / 2)

泸州王氏:戏台下的艺术家规

泸州尧坝古镇的王朝闻故居旁,有座不起眼的王氏祠堂,祠堂的正厅不像别家那样挂着祖宗画像,而是摆着个小小的戏台模型,模型上的川剧角色栩栩如生——这是因为王氏家族的家规里,藏着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王氏家训》刻在祠堂的石柱上,除了常见的"孝悌忠信",还有几条特别的:"观川剧以悟人生,习书画以修心性,审器物以明事理"。这是清代王氏先祖定下的,他认为艺术和做人是一回事,看懂了川剧里的忠奸善恶,就懂了怎么做人;写好了毛笔字的起承转合,就懂了怎么做事。

祠堂的西厢房是"传习室",墙上挂着王朝闻年轻时的画作,还有他写的"艺术源于生活"几个大字。王朝闻是我国着名的美学家,幼年时经常跟着长辈在祠堂看戏,戏台上演《包公案》,他就趴在台边看包公的黑脸怎么画,看奸臣的白脸怎么抖;演《白蛇传》,他就琢磨许仙的扇子为什么总是摇个不停。后来他在文章里写道:"我的美学启蒙,是祠堂戏台上的油彩和锣鼓。"

王氏家族每年有个"艺评会",族人把自己的书画、手工艺品甚至川剧唱段拿出来,由长辈依据家训评选。有回,十岁的王小妹画了幅《古镇早市》,把卖豆腐脑的阿婆画成了花脸,长辈们不仅没批评,反而夸她"悟透了'观川剧以悟人生'——生活里的阿婆,可不就像戏台上的丑角,看着好笑,心里热乎嘛"。

家训里的"习书画以修心性",在王氏家族有个特别的做法:写"家训帖"。族人无论老少,每天都要写一张包含家训内容的毛笔字,年轻人用钢笔也可以,但必须一笔一划,不能潦草。王朝闻的父亲曾说:"字是人的脸面,心不静,笔就不稳;心不正,字就歪斜。"有回族里的王二叔做生意亏了本,心浮气躁,写的"诚信"二字歪歪扭扭,长辈见了没说别的,只让他重写一百遍,写到第三十遍时,王二叔突然想通了:"字都写不直,生意怎么能做直?"后来他重整旗鼓,账本记得比字帖还工整。

王氏家族还把川剧的"绝活"融进了家训传承。比如教孩子"孝"字时,就演《安安送米》,让孩子看安安怎么冒着风雪给母亲送米;讲"信"字时,就唱《五台会兄》,说杨五郎怎么信守对兄长的承诺。祠堂的戏台虽已不再演戏,却总摆着套川剧脸谱,有回城里来的小学生参观,王老爷子拿起包公的脸谱说:"这黑脸不是吓唬人的,是告诉你心要黑(公正),脸要白(清白)——这就是咱家规里的道理。"

如今,王氏后人分布在各行各业,但几乎都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有当川剧演员的,把家训编成了新唱腔;有做陶艺的,在茶具上刻上家训里的句子;还有开民宿的,把祠堂的"传习室"改成了体验区,让游客跟着学写家训帖、画川剧脸谱。王老爷子说:"老祖宗留下的家规,不是让我们当艺术家,是让我们活得像艺术品——经得起看,经得起品。"

四、风云激荡中的川人脊梁:家族名人的传奇与影响

巴蜀大地从不缺英雄豪杰,这些名字不仅写在史书里,更刻在家族的祠堂和家谱中。他们用生命践行着家训,用行动诠释着川人的风骨,让"家国同构"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当岁月的尘埃落定,这些家族故事依然闪闪发光,成为后人汲取力量的源泉。

内江范长江:钢笔尖上的道义担当

内江范长江纪念馆旁的范氏祠堂,朱漆大门上挂着块"新闻先驱"的匾额,阳光下泛着红光。祠堂正厅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一支褪色的钢笔和一个磨破的笔记本,这是范长江当年担任战地记者时用过的——钢笔尖早已磨损,笔记本的纸页被雨水泡得发皱,却依然能看清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从西北战场到江南水乡的见闻。

范氏家谱里,关于范长江的记载格外详细,不仅有生卒年月、主要经历,还有他写给家人的书信节选。其中一封写于1937年,字迹被战火的硝烟熏得有些发黑:"父亲大人膝下:儿今赴前线,虽危,然笔为枪,纸为甲,不敢负家训'铁肩担道义'之教诲......"范家人说,范长江从小就常听祖父讲家族故事,尤其是先祖范成大"以文报国"的事迹,这让他从小就立下"用笔墨记录时代"的志向。

有个故事在范家代代相传:1938年,范长江在山西前线采访时,被日军围困在一个小山村。他身上背着记录日军暴行的胶卷和文稿,日军搜查时,他把胶卷缠在腰上,文稿塞进掏空的竹筒,再用泥巴封好,藏在村外的老槐树下。后来他侥幸脱险,第一件事就是找回胶卷和文稿,连夜赶写报道,让外界知道了前线的真相。范氏祠堂的墙上挂着这篇报道的影印件,标题《晋北战况纪实》几个字,笔锋凌厉如刀。

范长江的新闻理念,与范氏家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一脉相承。他创办的《华商报》,始终坚持"不造谣、不媚俗、不避祸",有次国民党当局想让他刊登不实消息,并许以重金,他当场拒绝:"我范长江的笔,是写真相的,不是换银子的。"这话后来被写进范氏家训的补充篇,成为族人的新规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范氏祠堂成了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有学生来这里听范长江的故事。讲解员会指着那支钢笔说:"这支笔写过饥饿的难民,写过浴血的战士,写过不屈的抗争——它告诉我们,文字可以很轻,轻得能被风吹走;也可以很重,重得能扛起一个民族的希望。"范家的年轻人里,有当记者的,有做编辑的,他们的办公桌上,都摆着一个小小的钢笔模型,旁边压着范氏家训中的那句话:"妙手着文章,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广安邓氏:乡音里的敢为人先

广安协兴镇的邓氏祠堂,青砖灰瓦,朴素得像川东乡下的普通农舍,却因为一个名字而显得格外厚重——邓小平。祠堂的展柜里,陈列着《邓氏家谱》的影印件,泛黄的纸页上,"邓希贤"(邓小平原名)三个字虽不起眼,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期望和一个民族的记忆。

邓氏家训里的"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在邓小平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家谱记载,邓氏先祖在清末就思想开明,鼓励子弟"学西学,开眼界",这在闭塞的川东乡间是极为罕见的。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就是当地有名的革新派,不仅创办新式学堂,还支持儿子外出求学。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告别家人,踏上前往法国的轮船,临行前在祠堂的神龛前磕了三个头,说:"我出去学本事,回来让乡亲们过好日子。"这句话后来被邓家人写进了家训续篇。

祠堂的墙上挂着张珍贵的照片:青年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留影,穿着工装,眼神坚定。照片下面的说明写着:"受家族'敢为人先'家训影响,邓小平成为中国最早赴欧洲寻求救国真理的青年之一。"邓氏后人说,邓小平在法国时,常给家里写信,信里总问家乡的变化,还说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四川,让川东的土地长出更多粮食,让嘉陵江的船能开到更远的地方。

"敢为人先"的家训,在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中体现为勇于探索的精神。无论是改革开放的决策,还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都透着川人特有的魄力和担当。邓氏祠堂里有个互动展区,摆放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各种物品:深圳特区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安徽小岗村的承包合同书,四川广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协议书......这些物品旁边,都放着邓氏家训的卡片,上面写着:"敢为人先不是蛮干,是看准了就往前闯,为的是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如今,邓氏祠堂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有位来自深圳的企业家,看完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道:"邓老的'敢为人先',让深圳从渔村变成了大都市;我们企业也要学这种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突破。"邓家的后人虽然大多过着平凡的生活,却都牢记着家训:有位在镇上开农机站的,总爱琢磨新农机,说要让乡亲们种地更省力;有位当老师的,把"志存高远"四个字写成横幅,挂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

宜宾李氏:战火中的文脉守护

宜宾李庄古镇的张家祠堂,飞檐翘角在长江边的晨雾中若隐若现,祠堂的匾额"忠恕传家"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然透着股正气。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祠堂,在抗战时期书写了一段传奇——1940年,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西迁至此,张氏族人毅然让出祠堂,让师生们有了安身和治学之所。

张家家谱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民国二十九年,日寇侵华,学府西迁,族中议,以祠堂为校,以祖产助学,虽破家,不怨悔,盖因家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张家族长张叔明,召集族人开会时说:"祖宗留下祠堂,是让我们守着根;但国要是没了,根也就断了。让学生们在这里读书,就是在守更大的根。"

祠堂的正厅原本供奉着张氏先祖的牌位,为了给学生们腾地方,族人小心翼翼地将牌位移到偏殿,牌位前只留了个小香炉,每日由族中老人来上香。有位老秀才舍不得牌位受委屈,张叔明就带着他看祠堂的梁柱:"你看这柱子,粗不粗?它撑起的不光是屋顶,是文脉。等打跑了鬼子,学生们成了材,比给祖宗烧多少香都强。"老秀才听了,第二天就主动去给学生们打扫教室。

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初到李庄时,生活极为艰苦。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张家族人就把祠堂里的柴火匀给他们;有些学生吃不惯糙米,族里的媳妇们就把自家的白米掺进去,煮成"鸳鸯饭";有位教授的女儿得了急病,张家族人划着小船,冒着风雪去几十里外的镇上请医生,船桨在江面上划出的痕迹,像极了家谱里的墨迹。

最让人动容的是保护古籍的故事。当时同济大学带来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和仪器,怕被日军轰炸,张氏族人就把祠堂的地窖清理出来,铺上稻草,让古籍搬进去。为了防潮,他们每天轮流去地窖翻晒图书,有人手被纸页割破了,就用桐油抹一抹继续干。有次敌机在李庄上空盘旋,族人抱着古籍往防空洞跑,张叔明的儿子为了保护一箱善本,被炸弹的气浪掀倒,额头撞在石柱上,留下了一道疤。后来那箱善本成了上海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扉页上还留着淡淡的血痕。

小主,

张家祠堂的戏台,成了学生们的课堂。黑板就挂在戏台的后台,老师站在戏台上讲课,学生们坐在台下的长凳上听讲,下课铃是祠堂的铜钟。有位老教授回忆说,春天的时候,祠堂的海棠花开了,花瓣落在课本上,油墨香混着花香,成了他一辈子难忘的味道。而学生们也没忘了张家的恩情,课余时间会教族里的孩子读书写字,把祠堂的墙壁当成黑板,写上"抗战必胜"的标语。

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回迁上海,师生们给张家祠堂送了块"文脉所系"的匾额,如今还挂在正厅。临别时,教授们握着张叔明的手说:"我们带走的不光是知识,还有你们张家的家训。"张叔明摆摆手,把一本《张氏家谱》送给了校长:"留着吧,让学生们知道,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这么过日子的。"

如今,张家祠堂里还保留着当年的教室原貌:长凳上的刻痕,黑板上的粉笔字,墙角的油灯,都透着岁月的温度。每年清明,都有当年学生的后代来李庄祭拜,他们会在祠堂的石柱前驻足,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读书声。张家族人会给他们讲那些往事,最后总会说一句:"你看这柱子,还结实着呢。"

五、舌尖与唇齿间的辈分密码:字辈排行的川味传承与民俗

巴蜀的字辈排行,从来不是冰冷的字序。它们藏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融在婚宴的酒杯里,浸在新生儿的第一口辅食中,用最具烟火气的方式,维系着家族的血脉亲情。这些带着川味的辈分标识,让"长幼有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尝得到、摸得着的生活仪式。

川东达州张家:红油抄手里的辈分

川东达州的大巴山深处,张家的字辈排行像首诗:"明德惟馨,诗书继世"。这八个字刻在祠堂的石碑上,也写在每家的堂屋正中,更融进了日常的饮食里——在张家,辈分不仅是称呼,是餐桌上的座次,是筷子的长短,是碗里的红油抄手。

张家的年夜饭,是字辈排行的生动体现。"明"字辈的老人坐在上席,用的是粗瓷大碗,碗沿要比别人的厚三分;"德"字辈的坐在两侧,碗里的抄手要多两个;"惟"字辈的负责添饭倒酒,"馨"字辈的则在灶房帮忙;最小的"世"字辈孩子,要给长辈敬完酒,才能吃上第一口抄手。有回城里来的亲戚不懂规矩,让"世"字辈的孩子先动了筷子,被张爷爷用筷子轻轻敲了下碗边:"莫急,辈分就像这红油,一层一层的,乱了就不好吃了。"

张家的红油抄手,馅料里藏着辈分的秘密。"明"字辈的老人牙口不好,馅料要剁得细如肉末;"德"字辈的喜欢吃辣,要多加花椒和海椒面;"诗书继世"辈的年轻人,馅料里会掺些嫩豌豆,吃起来更爽口。掌勺的"德"字辈张叔说:"这抄手的馅,就像家谱里的字,看着差不多,细品各有各的味道。"而抄手汤里的葱花,必须由"明"字辈的老人来撒,说是"老根发新苗",寓意家族兴旺。

在达州的张家婚宴上,上菜的顺序也要按字辈来。第一道菜是"明"字辈长辈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象征"根基稳";第二道菜是"德"字辈做的酸辣汤,酸中带辣,寓意"日子有滋味";最后一道"全家福",要由所有辈分的人各放一样食材,"明"字辈放腊肉,"德"字辈放豆腐,"惟"字辈放青菜,"馨"字辈放粉丝,"诗书继世"辈的放鸡蛋,出锅时香气能飘满整条巷子。

最有意思的是张家的"认亲宴"。有回重庆来的一支张姓族人,说是要认祖归宗,张家族长就摆了桌认亲宴。席间,族长让双方报出字辈,重庆的族人说"正大光明",本地的是"明德惟馨",虽然字不同,但"明"字辈都在场,族长就让两地的"明"字辈老人同饮一杯酒,说:"都是'明'字,就像这杯里的酒,不管产自泸州还是重庆,都是粮食酿的,都是一家人。"最后重庆的族人把字辈刻在了祠堂的侧碑上,碑前的石桌上,永远摆着两双筷子,一双长,一双短。

如今,张家的年轻人虽然不常吃抄手,但手机里都存着"字辈食谱":谁该吃什么样的馅,谁该放多少辣椒,写得清清楚楚。有个在成都开火锅店的"惟"字辈年轻人,还把字辈做成了锅底:"明"字锅是清汤,"德"字锅是微辣,"世"字锅是特辣,生意格外红火。他说:"客人吃得开心,我就给他们讲字辈的故事,让大家知道,四川人的规矩,都在舌尖上呢。"

川西平原林家:厨房灶台上的仁义礼智信

川西平原的林家,字辈"仁义礼智信"与川菜烹饪技艺结合得浑然天成。在林家看来,"仁"是选料的良心,"义"是传艺的本分,"礼"是宴席的规矩,"智"是调味的巧思,"信"是待客的真诚——这五个字,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厨房灶台上的实践。

"仁"字辈的林大爷,掌管着家族的食材采购,他有个坚持了一辈子的规矩:"宁可贵三分,不买差一钱"。每天天不亮,他就去彭镇的菜市场,猪肉要挑当天宰杀的,蔬菜要选带着露水的,连泡菜的坛子,都要亲手敲一敲,听声音辨好坏。有回供货商想把隔夜的菜卖给他们,林大爷当场掀了摊子:"你这是让'仁'字蒙尘,对不起祖宗!"林家的菜摊前,总挂着块"仁心选料"的木牌,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小主,

"义"字辈的林二叔,是家族厨艺的传承人。他收徒弟有个特别的仪式:在祠堂的灶台前,徒弟要给师傅磕三个头,师傅则把一本《林家菜谱》交给徒弟,扉页上写着"义字当先,艺不藏私"。林二叔带徒弟,从不留一手,连最拿手的豆瓣鱼秘方,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有个徒弟想自立门户,担心师傅不高兴,林二叔却说:"你出去开店,把'义'字带上,比给我磕多少头都强。"如今林二叔的徒弟遍布成都,每家店的招牌上都有个"义"字。

"礼"字辈的林婶,负责家族宴席的安排。林家的宴席讲究"三碗四碟",每道菜的摆放都有规矩:鸡要头朝"仁"字辈,鱼要肚朝客人,汤碗的把手要对着自己。有回办寿宴,城里来的年轻人不懂规矩,把筷子插在饭上,林婶没批评,只是笑着换了碗饭:"我们林家的规矩,筷子是用来夹菜的,不是插香的,就像'礼'字,不是束缚,是让人舒服。"寿宴的最后,她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甜汤,说:"礼多人不怪,汤甜心更甜。"

"智"字辈的林哥,是家族里的"调味大师"。他能根据客人的口音调整味道:北方人来,辣度减三分;南方人来,麻味加一点;老年人来,多放些冰糖。有次电视台来拍纪录片,他演示如何用"智"字调味:"就像做人,要懂变通,但不能丢根本——辣椒是川菜的魂,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这就是'智'。"他还把调味的心得写在家谱的空白处:"盐是骨,糖是血,麻是筋,辣是魂,智是调和之道。"

"信"字辈的林妹,掌管着家族的农家乐。她的规矩是"分量足,味道正,价格实",墙上挂着块黑板,写着"信字值千金"。有回客人多付了钱,她追出去二里地才还上;有次菜的味道差了点,她主动免单,还送了瓶自家酿的米酒。客人说她傻,她指着家谱说:"我爷爷说了,'信'字就是张欠条,欠了要还,还不清会砸招牌。"

如今,林家的字辈烹饪法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林家人开了厨艺培训班,教游客做川菜,第一课就是讲"仁义礼智信"与烹饪的关系。有个学员说:"原来炒个回锅肉,都有这么多门道,这哪是学做菜,是学做人啊。"林大爷听了,笑得皱纹都开了:"可不是嘛,灶台就是祠堂,锅铲就是家谱,菜做好了,人就做好了。"

重庆磁器口陈氏:码头号子里的字辈豪情

重庆磁器口古镇的陈氏祠堂,临江而建,祠堂的石柱上刻着行草的字辈:"扬帆济沧海,破浪立潮头"。这十个字透着码头文化的豪迈,也融入了陈氏族人的血脉——他们世代在长江上讨生活,字辈不仅是名字的排序,是船头的旗帜,是号子的节奏,是闯荡江湖的底气。

陈氏的字辈,在船运中有特殊的作用。"扬"字辈的老船工,负责掌舵,因为"扬"字有"把握方向"的意思;"帆"字辈的负责升帆,动作要快如闪电;"济"字辈的负责了望,站在桅杆上,眼睛要像鹰一样尖;"沧"字辈的负责搬货,力气要比码头的石狮子还大。老船工陈沧海("扬"字辈)常说:"我们陈家的船,就像字辈里写的,不管风浪多大,都要挺直腰杆往前闯!"

船工号子是陈氏字辈的活态传承。"扬帆——嘿哟!济沧海——嘿哟!"的号子声,在长江上能传出很远,节奏随着水流变化:顺流时轻快如鸟,逆流时沉重如石,过险滩时急促如鼓。有回年轻的"浪"字辈船工喊错了号子,陈沧海一篙子打在船板上:"错了!'破浪'要喊得像砸石头,你那声像绣花,想让船翻吗?"后来那年轻人练了三个月,嗓子喊哑了,才喊出了"破浪"的气势。

陈氏祠堂的戏台,演得最多的是《大禹治水》。每次演出前,"扬"字辈的老人都要给演员们讲字辈的来历:"我们陈家的先祖,是跟着大禹治水的船工,'扬帆济沧海'是他留下的话,意思是心要大,胆要壮,像长江一样,能容能纳,能冲能闯。"戏演到高潮时,台下的族人会跟着喊号子,声音震得戏台的木板都发颤,像江水撞击礁石。

陈氏的婚宴,要在船上举行。船头插着写有字辈的彩旗,"扬"字旗是红色的,"帆"字旗是黄色的,在江风里猎猎作响。新人要向"扬"字辈的老人敬"同心酒",老人会把船桨交到新郎手里:"握着它,就像握着'破浪'的胆,以后不管是行船还是过日子,都不能怂。"婚宴的最后一道菜是"长江三鲜",寓意"扬帆、破浪、立潮头",吃鱼时不能翻面,说是"行船不翻,日子不翻"。

最能体现陈氏字辈豪情的,是端午的龙舟赛。每条龙舟的船头,都立着写有字辈的木牌,"扬"字辈的掌龙头,"帆"字辈的划前桨,"破"字辈的敲鼓,"浪"字辈的喊号子。发令枪响后,龙舟在嘉陵江上飞驰,号子声震耳欲聋:"扬帆哟——向前!破浪哟——争先!"岸边的族人跟着加油,声音比嘉陵江的浪花还高。有年陈氏龙舟得了冠军,族人把奖杯放在祠堂,旁边摆着一套船桨,桨柄上刻着完整的字辈,像把打开江湖的钥匙。

如今,陈氏的货运公司已经用上了现代化的货轮,但字辈的规矩没变。船长必须是"扬"字辈或"帆"字辈,开船前要对着家谱拜三拜;每条船的名字都取自字辈,"沧海号潮头号"在长江上往来穿梭,船身上的大字,像家谱里的墨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陈沧海的孙子,"破"字辈的陈勇,是海事大学的高材生,他说:"我爷爷用船桨写字辈,我用GPS定位,但道理是一样的——方向不能偏,胆子不能小,就像长江,永远往前流。"

巴蜀的祠堂家谱,是刻在青砖上的史诗,是写在血脉里的传奇。从阆中的古城墙到洛带的会馆,从自贡的盐井到李庄的码头,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建筑与文字,早已融入巴蜀大地的肌理。当嘉陵江的号子声掠过祠堂飞檐,当沱江的浪花拍打着家谱的扉页,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故事,那些浸润着麻辣鲜香的记忆,都化作了川人最坚实的精神脊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家族的星火永远不会熄灭,它们将继续照亮一代又一代巴蜀儿女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