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冯子材故居(1 / 2)

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白水塘村,建于1876年,是清军将领冯子材退居时的住所。冯子材故居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包括三个状如伏虎的山丘,当地群众称为“卧虎地”,四周环以高墙。建筑采用抬梁式砖木结构,采用“三排九”典型清代南方府第建筑模式,共3排9座27间。

冯子材故居内分设6个展厅,展览包括请将坡、祭旗坛、练武场等遗址,以及功勋图片。故居现为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冯子材故居还是全国100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故居总占地面积15.2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0 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间,均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还有宗庙、塔、宇、马厩、鱼塘、水井、花园、果园等附属建筑,外筑围墙,规模宏大,院内东头新建有碑林,字迹精湛清秀,笔势劲遒,自成一景。故居范围包括三山一水一田,有六角亭、三婆初、珍赏楼、书房、虎鞭塔、菜园等,系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具有简朴典雅的艺术特色。

故居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积平方米,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居所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个小山丘,周围有墙坦。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面通宽40.5米,通进深45米。主体建筑面阔3间,合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硬山顶,灰沙筒瓦盖。

2010年9月份以来,钦州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及各种文化故居实现文化惠民的政策,刘冯故居等场所开启了免费大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最大限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前往刘冯故居参观的民众日益增多,市民得以感受历史文化熏陶,社会效益也因此凸显。

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乡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城13公里,周围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墓顶用长2米、宽半米的花岗岩刻成一座庙式屋檐。檐下碑前有一对雕刻精致的盘龙石柱,墓前有3个长5米、宽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有文仕、武将、狮、虎、马的石雕像各1对,它们比例匀称,造型生动,制作也很精巧。墓前横列狮头石柱8根,四长四短,刻有对联云:“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

在墓后约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内有象征官阶等级的巨碑1块,碑文为“大清诰[gào]授荣禄大夫建将军太子少保衔贵州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加一云骑车尉冯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额为“功在党国”,两旁对联为“遗爱岂独桑梓,勋名不让刘冯”。墓碑前有供案、台阶和地毯形拜台,气势雄伟。中国着名剧作家、诗人田汉瞻仰冯子材墓后,曾作《吊冯子材墓》七律一首:“泥桥岭畔古城东,且驻征车吊萃翁。松啸如闻嘶战马,花香端合献英雄。妖江左成遗憾,抗法关南有大功。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诗对冯子材的一生作了中肯的、高度的概括。

许华和吴语参观了冯子材的故居之后又到冯子材之墓去祭拜祭拜了这位民族英雄,进了主人家房,看一看原主人家也是应该的。

祭拜完之后,许华说:

“为什么进去冯子材故居没有感到一点点荒凉,到了他的墓地之后也没有感到一点点害怕,这怎么和去那些不人识的墓地感觉完全不一样,每次都是这个样子,上次到李济深故居的时候也是一样,总好像有一股英雄之气围绕在旁边。”

吴语:

“那是,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英雄,是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当然的浩气长存,只要有他们的地方,中国人就不必害怕,你不知道吗?英雄是保护我们的人,他们活着的时候保护着我们和我们的国家,死去之后仍然在默默保护着我们。”

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