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形成于中生代以来地壳拗陷构造运动,包括砂岩、页岩、砾岩在内的红色岩层沉积厚度大且分布广泛。十万大山地质体系完整,出露地层不多,少见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主要由三叠纪、侏罗纪沉积岩和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山脉中心是三叠系陆相沉积岩、泥岩和砾岩为主,北部是侏罗系沉积岩,南部是印支期花岗斑岩和花岗岩。喜马拉雅运动受到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并发生挠曲作用,形成重叠的单斜山。
十万大山的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属南陡北缓的单斜地貌,坡度大,尤其南坡,北坡的坡度多为30~40°,南坡特别是海拔800米以上地带在50~60°以上,岩石较破碎。十万大山是一条南西—北东向走向的山系,它地层古老,地貌复杂,以中山为主,山势雄伟,脊线明显。海拔1000米以上有82座山峰;海拔900~1000米的山峰有28座;海拔500米以下有众多山峰。最高峰莳良岭(鸡笼山)海拔1462米。发源于十万天山北面的河流顺坡面切割发育,山地南侧河流短促、湍急,独流入海。在单斜山体的控制下,河流多沿错动的断裂谷地及两单斜山之间发育,河床床曲折,河湾相间,形成险滩。
十万大山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短暖,夏季长热,气候温暖湿润,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雨量集中在4~10月,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21.3~22.4℃,年平均降雨量1203.6~1280.2毫米,南北坡年降水量相差200~300毫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有时会出现冰雪。十万大山为广西南部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南坡寒害较轻;北坡明江谷地,寒害较重。由于十万大山的阻隔,山体南北两侧因海陆风的影响而气候差异明显,山体以南气候暖和,面临热带海洋,降水丰沛,防城那梭多年平均降水量甚至达3700毫米,为广西降水量之冠。而十万大山北坡的上思、宁明一带,处于背风坡,为“雨影”区,降水量大幅减少,如距防城那梭仅50千米的上思县域,年降水量就只有1100余毫米,不及前者30%。
十万大山地区秦时为象郡地,汉为合浦、玉林二郡地。汉光武帝属八峒,即今防城县地。隋代属上思州。由隋唐以迄元、明,十万大山分属于钦州、上思州、思明州管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拆思明州地置宁明州。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十万大山地区属防城、如昔。
民国之后十万大山隶属上思县宁明县。新中国成立前,十万大山分属钦州、防城、上思、宁明管辖。而钦、防历史上一直隶属广东,宁明隶属广西,上思隶属不一。
历史上,各代封建王朝虽然在十万大山周围建立了州县,历代封建统治者交通要道和隘口建立过一些营堡、哨所、堆卡。十万大山延绵延伸近200千米,成为南来北往交通的天然障碍。从古至今山两侧频繁的商品交易中产生一条条道路跨越这道屏障。20世纪前一条曲折的石板山间小路,是跨越十万大山连接两广的古道,称作粤桂古商道。因为有一千多级台阶,所以又称作千级商道。后来,随着公路的修建,带动了十万大山景观开发,带动了沿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