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喜没有片刻犹豫,脖子一梗,扯着嗓子嚷嚷起来:“当然是假的!那些大明人残暴无比,在咱们高丽的土地上简直无恶不作,把百姓们害得民不聊生。我身为高丽王朝的大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子民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心中那股恨意啊,简直恨不得将这些贼人挖心掏肺。我怎么可能会对他们保有善意呢?”
说着说着,黄喜脸上瞬间浮现出一副愤恨狠毒的表情,双眼圆睁,仿佛要喷出火来,那模样,就好像眼前若真站着一个大明军人,他立刻就能扑上去将其活活咬死。
“嗯,很好!”元敬王后面无表情地点点头,脸上没有丝毫情绪波动。随后,她像是不经意间般,若无其事地把目光投向朱高煦,轻声问道:“二皇子,您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吗?”她看似平静,实则心里正暗暗观察着朱高煦的反应,想着看他如何应对黄喜这一番颠倒黑白的言论。
“二皇子?”黄喜听到这三个字,直接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呆住了。他满脑子都是问号,“什么二皇子?在高丽,大王的孩子向来都只称作王子,这‘皇子’到底是什么称呼啊?”他又偷偷观察王后对眼前这人的态度,即便黄喜平时再怎么迟钝,此刻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一股强烈的不祥预感,如同潮水般从心底涌起,让他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湿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咳咳,这位是大明燕王之子朱高煦。”还是李裪心地善良,见黄喜呆愣在原地,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忍不住出声提醒了一句。
李裪此前就听闻过不少关于黄喜的事情,对这位朝堂大官一直颇有好感。在他印象里,黄喜这个人随遇而安,从不参与朝廷里那些错综复杂的党争,在勾心斗角的朝堂中,宛如一股独特的清流,让李裪打从心底里觉得敬佩。
“唉?三王子,您怎么也在这里?”黄喜正满心慌乱,听到一道小孩的声音传来,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感激地循声望去。可当看到孩子的面孔时,黄喜又是微微一愣。
主要是此刻,无论是元敬王后还是李裪这位三王子,都身着简朴的衣物,没了宫中那些华丽服饰的装点,气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黄喜也是结合对方的声音,仔细辨认了好一会儿,才终于确定眼前之人正是李裪。
他转念一想,倒也觉得合理,元敬王后都出现在这儿了,三王子跟着一起,似乎也没什么可意外的。只是这么稍稍思考了片刻,黄喜便意识到了关键所在。
然而,还没等他松口气,脑海中突然回想起李裪刚刚说的话,一颗心瞬间又高高提了起来。他头皮发麻,战战兢兢地看向朱高煦,心里如同翻江倒海一般:“这竟然是大明的人?那我刚刚还大肆说大明的坏话,这不就把朱高煦得罪得彻彻底底了吗?”想到这儿,黄喜简直欲哭无泪,满心懊恼:“今天这运气也太差了吧,怎么就这么倒霉啊!”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双腿也忍不住微微颤抖起来。
黄喜强挤出一张比哭还难看的笑脸,神色颇为尴尬,期期艾艾地看向朱高煦说道:“原来是大明二皇子殿下,久仰久仰,老臣这厢有礼了。” 此刻他心里盘算着,整个高丽王朝都是大明的附属国,自己作为高丽臣子,对朱明王室以“老臣”自称,或许能稍微拉近点彼此的距离,缓解这尴尬紧张的气氛。
朱高煦慢悠悠地揉着疲惫的手腕,眼神平静却又仿佛暗藏深意,不急不缓地开口问道:“你刚刚说你准备前去搬救兵,即便局势都发展到这步田地了,还想着要与我们不死不休?”
黄喜嘴巴微微张开,本能地想要解释一番,可目光不经意间扫到元敬王后之后,又赶忙闭上了嘴巴。此时此刻,他满心都是疑惑与纠结。他压根不清楚朱高煦和元敬王后究竟是什么关系,按理说二人应该处于敌对状态,可为何此刻却一同出现在这里?而且,在这一行人当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事人?这些关键问题黄喜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开口,不管自己的言辞倾向于哪一方,都极有可能得罪另一方。
黄喜只觉得一阵头大,满心的无奈与绝望。他痛苦地闭上眼睛,在心里哀号着:“太累了,干脆毁灭吧!”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困境,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
看到黄喜一副认命的样子,脑袋耷拉着,朱高煦差点就被对方这干脆利落的光棍模样给逗得笑出声来。他伸长脖子,眼睛斜斜地瞅了瞅黄喜背后背着的那个脏兮兮的包袱,随后语气随意却又透着不容置疑,问道:
“说说吧,你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还有,你背着这包袱到底打算干什么去?别跟我扯什么救国之类的鬼话,在场的人可没一个会信!”
黄喜小心翼翼地鬼头鬼脑抬起头,眼珠子滴溜溜地转着。不过他心里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多说多错,所以并没有马上回答朱高煦的话。而是微微转动脑袋,将目光落在了元敬王后的身上,试图从她那里找到一些应对的暗示。
元敬王后察觉到黄喜的目光,顿时满脸嫌弃。她脑海中还清晰地记着刚刚黄喜用唾沫擦脸那令人作呕的画面,忍不住皱眉说道:“看我干什么?还不赶紧回答二皇子的问题。”她的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对黄喜的行为厌恶至极。
妥了,黄喜心中瞬间安定下来,确定这里的主事人就是朱高煦。其实之前他就有所猜测,刚刚不过是故意试探元敬王后,果不其然,和自己料想的一样。
既然已经明确这一点,黄喜也就清楚该怎么应对了。他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额,我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我本身就是庆源府使。”
“你是庆源府使?”李裪听闻,不禁挑了挑眉,忍不住插嘴问道,脸上满是惊讶之色,显然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这件事。
黄喜无奈地苦笑着,缓缓点点头,解释道:“没错,当初老臣因为在办理诉讼事务时出了些差错,事后遭到问责,直接就被发配到了这边。仔细算算时间,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说罢,他微微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落寞,似乎回忆起那段经历仍心有戚戚。
李裪目光灼灼地深深看了黄喜一眼,心中暗自思忖,仅仅因为诉讼事务后问责,绝不可能被发配到如此偏远的地方,极大概率是黄喜不知在何时得罪了什么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那错综复杂的朝堂之中,不参与任何党派有时候也会被视为一种“错误”。这其中与个人仇怨并无太大关联,一切不过都是为了利益。毕竟在官位有限的情况下,你占据了一个位置,其他官员自然想把你弄下来,好让自己人取而代之。
“既然你身为庆源府使,大敌当前,为何独自一人逃了出来,你可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官……”元敬王后正说着,突然像是被什么哽住了喉咙一般停顿下来。她原本是想斥责对方对不起身上那身官服,可目光扫到黄喜身上,只见他此刻只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袄子,哪还有半点官服的影子,无奈之下,只能硬生生将即将脱口而出的最后一个“服”字给咽了回去。她眉头紧皱,脸上满是失望与愤懑,眼神中透露出对黄喜这般行径的不齿。
所谓庆源府使,其职责重大,要全面负责庆源镇所有的军事与行政事务,同时还肩负着管理当地全体居民以及调配各种资源的重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府使在当地就如同土皇帝一般,手握相当大的权力,也正因如此,他必须对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负责,当地所有人的生死存亡都系于他一身。
黄喜身为庆源府使,在这关键时刻,却丢下当地百姓独自逃离,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黄喜心里七上八下,偷偷瞄了眼朱高煦,只见他神色沉稳,老神在在地坐在马上。思索片刻后,黄喜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实话实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黄喜一脸无奈地对元敬王后苦笑着,缓缓摇了摇头,说道:“王后啊,若真有能力守,我又怎会不守?可您瞧瞧,李芳远身为大王,竟然都撤离了庆源镇,逃进了深山之中,甚至还带走了所有的军队,把庆源镇的百姓彻底弃之不顾。连大王都不管不顾了,那我又能如何呢?我即便有心,也实在是无力回天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摊开双手,脸上满是无奈与苦涩。
听到黄喜这低声的嘟囔,元敬王后顿时感觉脸上一阵火辣辣的臊得慌。的确,李芳远身为大王,都没能把自己的百姓放在心上,又凭什么要求臣子做到呢?但李芳远毕竟是高丽的大王,元敬王后绝不容许黄喜如此对他不敬。她顿时恼羞成怒,脸上泛起一层怒色,大声说道:“大王是为了顾全大局,你怎可与大王相提并论?你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在这种时候,理应身先士卒。就算最终不敌敌军,也该以死明志,展现出文人应有的风骨。你却这般贪生怕死,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黄喜眼中快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笑,随后又故意嘟囔着,声音虽小却刚好能让在场人听见:“我要是真有那所谓的风骨,当初前朝灭亡的时候,我就跟着去了,哪还能有机会活到现在,为你们李氏王朝效力办事啊!”
“你……”元敬王后气得差点笑出声来,她活了这么多年,还真是头一次见到如此没皮没脸的人,竟然丝毫不以自己的畏缩行径为耻。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黄喜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毕竟黄喜原本是前朝大臣,既然当初能转投新朝,就难保不会再有第二次类似的举动,这样的人,又怎会坚守所谓的忠义与风骨呢?元敬王后心中一阵无奈与愤慨交织,却又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
朱高煦瞧着黄喜这理直气壮的模样,不禁被逗乐了。他在心里暗自思忖,此人倒真是个妙人,行事坦率,起码敢作敢当,比起那些表面冠冕堂皇,实则表里不一、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大臣,不知道强了多少。
“再说了,现在整个庆源镇都已被明军牢牢控制住了,我这老头子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大明军队素质确实高,进了庆源镇之后,丝毫没有骚扰百姓的举动。既然如此,我又何苦去做无谓的反抗呢?要知道,天下哪有永远存在的王朝啊,高丽王朝要是灭亡了,说不定还会有下一个王朝兴起。说不准到时候,百姓的日子反而能过得比以前更好呢。”
见众人都默不作声,黄喜大着胆子,又继续说道:“而且啊,我还听说,大明百姓的生活那叫一个富裕。要是大明真的把咱们高丽给占领了,那不就意味着咱们也能成为大明人了吗?王后,您仔细想想,这怎么看都是赚了啊!”黄喜一边说着,一边眉飞色舞,仿佛已经看到了高丽归属于大明后,百姓们富足生活的美好景象。他这一番话,有理有据又大胆直接。
元敬王后双眼死死地瞪着黄喜,眼神中仿佛要喷出火来,指甲深深插进手心的肉里,竟丝毫没有察觉。她在心中对着黄喜疯狂地破口大骂:“那是你们这些人好不好!我们闵家身为高丽的贵族,生活原本就优渥富足,根本不缺什么。大明要是侵占了高丽,你们这些人倒是开心了,可我们王室还有活路吗?以后哪还有立足之地!”
然而,朱高煦就在旁边,元敬王后纵使心中怒火滔天,也只能强忍着,将这些心里话硬生生咽了回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道理,有道理!”朱高煦面带微笑,对着黄喜赞许地鼓起掌来。
黄喜见状,立马咧开嘴巴,露出一个看似单纯的笑容,讨好地看向朱高煦:“二皇子,别的咱先不说,就单说您带的士兵,那可真是仁义之师啊!之前他们知晓我的身份后,还邀请我继续当官,被我拒绝之后,他们依然十分尊重我的意见,甚至还大度地离开了。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自信且充满正义感的军队呢!”这些话,虽有几分是黄喜的真实感慨,但更多的还是他想趁机拍拍朱高煦的马屁,希望能借此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给自己留条后路。
朱高煦饶有兴致地眉毛一挑:“哦,竟有此事,那你为何拒绝呢?” 他目光紧紧盯着黄喜,似乎想要从对方的回答中探寻出更多的东西。
黄喜仿佛早就料到朱高煦会有此问,朱高煦话音刚落,他便立马长叹一声,面露无奈之色:“老臣何尝不想啊,殿下。只是老臣的家人都还在家乡,如今这兵荒马乱的世道,到处都是危险,我实在是放心不下他们,心里头无时无刻不担忧着他们的生命安危,所以迫切地想要回去看一看,只有亲眼见到他们安然无恙,老臣这颗心才能落下来啊。”
“那我说让你跟着我们走呢?”朱高煦嘴角微微上扬,脸上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饶有趣味地问道。
黄喜听闻,脸色瞬间微微一变,但他反应极快,那一丝慌乱的神色转瞬即逝。他面露为难,缓缓说道:“不瞒殿下,在官场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老臣着实有些厌倦了。如今只想着能陪在妻儿身边,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就够了。”
其实,这些话确实是黄喜的真心话。在历经了官场的种种风云变幻后,他早已没了追逐权势的心思,只渴望手中握有那么一点小势力,兜里有点小钱,能悠闲自在地混完这辈子,过上平淡却安稳的日子。
当初前朝覆灭之际,黄喜便萌生了这般想法,只想远离朝堂纷争,去过平淡的日子。可谁能料到,后来李成桂亲自找上门来,只冷冷地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出山,协助李氏王朝稳固天下;要么就被当作前朝余孽,当场处死。在生死抉择面前,黄喜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无奈之下,只能点头答应。
后来,李成桂去世,黄喜以为终于有机会辞官了,可没想到李芳远根本不打算放他走,无奈他只能继续留在官场。直到后来,他被发配到了庆源镇,这才暂时摆脱了朝堂的束缚。
朱高煦听了黄喜的话,轻轻摇了摇头,脸上带着几分调侃:“才四十岁,别一口一个老臣的,你还算年轻人呢,别老是想着躺平,得动起来啊!本公子这里刚好有一份好差事,看你这人还有点能力,就把这个机会留给你了。好了,就这样决定了。” 他语速很快,不容黄喜有过多反应,没等黄喜再次开口拒绝,朱高煦就直接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将此事定了下来。仿佛在他眼中,黄喜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而这份“好差事”,黄喜注定是要接下来的。
就在刚刚元敬王后与黄喜你来我往地对话之时,朱高煦悄然运起“天机”之术,暗暗探查起黄喜的未来轨迹。
当他看到黄喜那详实的履历之后,不禁咂了咂舌,心中大喜,感觉自己简直如同捡到了稀世珍宝一般。
按照既定的历史走向,这位黄喜日后不仅会重返王城,而且凭借自身的才能与机遇,竟然能一路攀升至宰相之位。
经过仔细“窥探”,朱高煦发现黄喜的人品并无太大瑕疵。他并非那种对每个王朝都愚忠到底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毫无底线。倘若让黄喜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坏事,他一定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绝不去触碰。总体而言,黄喜始终秉持着一个观念,那便是为自己而活。对于工作,能干就接着干,若是实在干不下去,也绝不勉强自己。然而,只要是交到他手中的工作,无论难易,他都会认真对待,全力以赴。这种独特的处世与工作态度,在朱高煦看来,有着别样的价值。
朱高煦心中着实打定了主意,想要将黄喜带回去悉心培养。对于黄喜过往那看似多次“叛主”的行为,朱高煦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世间之人大多会为自己考虑,这本就是人之常情。而且,朱高煦有着十足的自信,只要自己始终屹立不倒,凭借自身的能力与魅力,黄喜必然永远不会转投他人麾下。
再者细细想来,黄喜的那些行为,严格意义上其实也算不上真正的“叛主”。毕竟每次都是在确认自己追随的大王已然毫无希望,局势到了绝境之时,他才会做出离开的选择。并且,在其主上在位期间,他也从未有过勾结敌人之类的恶劣行径。从本质上来说,黄喜就是个单纯希望安稳当一个“打工人”的人,只要能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他便会兢兢业业地做事。朱高煦正是看中了黄喜这一点,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值得自己花心思去培养,说不定日后能为自己所用,。
小主,
“啊这!”黄喜满心无奈,听到朱高煦如此不由分说地就定下了自己的命运,只能垂头丧气地低下脑袋,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心中满是郁闷却又无处发泄。
见黄喜一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模样,朱高煦倒是难得贴心起来,笑着给对方打起气来:“唉,别老是板着一张脸嘛,搞得好像给本公子办事,就委屈了你似的。”他故意说得轻松,试图缓和一下黄喜的情绪。
“微臣不敢!”黄喜对朱高煦的脾气秉性还不太了解,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触怒了这位大明二皇子,只能满脸惶恐地告饶,声音里都带着一丝颤抖。
朱高煦并没有在意黄喜这些小心翼翼的举动,反而耐着性子,继续说道:“本公子可真没骗你。你就不好奇,不想去我们大明的新城看一看吗?那里有着高丽远远比不了的平整道路,走在上面,平稳又踏实。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用琉璃制作的,阳光一照,璀璨生辉。而且啊,在那里女子同样可以外出工作,展现出一片全新的气象,这在高丽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你就一点都不心动,不好奇吗?”
说着,朱高煦越说越兴奋,手还在空中比划起来:“还有许许多多你从未见过的新奇玩意呢!果汁你喝过没有?有苹果味道的,清甜爽口;还有草莓味道的,酸酸甜甜,滋味别提多美妙了。对了,还有你听都没听过的啤酒,那味道,清爽又独特。你放开想象力好好想一想,到时候你躺在院子当中,身后是被阳光照射得闪闪发光的琉璃,身体下面是舒适的摇摇椅,随着微风轻轻晃动。旁边的桌子上,摆着冰镇过的冷饮,丝丝凉意直沁心脾。每天没事的时候,就这么惬意地躺下休息,这样的生活,难道不美好吗?”
朱高煦描述得十分详细,绘声绘色,仿佛那美好的场景就真实地呈现在眼前。黄喜听着听着,脑海中还真就一点点构建出了一副祥和又惬意的画面。他不由自主地喉咙滚动了一下,像是在吞咽口水,嘴角也不受控制地微微翘了起来,眼神中逐渐透露出一丝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