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正文完结 “这江山万里,最……
景昭醒来时, 窗外笼着朦胧雨雾,似真似幻,雨声潺潺。
帷帐没有全部放下, 半开半合, 透入一线天光。
景昭的第一反应是累。
她全身上下的骨头仿佛被拆了一遍又重新拼起来,现在不大好使的模样,仅仅只是想挪动身体,都觉得异常酸痛。
还不等她扬声唤人,床边已经哗啦啦围上了数名女官宫人, 不知是谁率先惊喜道:“殿下醒了, 快去通报!”
景昭咳着道:“……水。”
温热茶水刚刚奉上,床前的宫人已经自觉让出一条道路。
裴令之来了。
他面色泛白,眼下有浅淡青影, 气色倒很好。
景昭顾不得和他说话, 先一口喝尽茶水,喉咙里火烧火燎的干渴才略微缓解。见裴令之递来第二盏,接过来小口抿着, 惊奇道:“你怎么这样?”
细看之下,裴令之袍袖有些褶皱,腰间佩玉香囊更是不见踪影——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储妃光天化日之下行走,却没有半点佩饰,这已经是很不合适的装扮。
裴令之始终守在皇太女床前, 景昭睡得沉, 他还能合眼片刻,皇孙则时不时就要哭上一场,他不放心女儿, 只能赶过去查看情况。
如此一来,他两夜一日间几乎没有正经睡过,困倦不必多提,只在景昭榻边坐下来,先问景昭感觉如何,然后示意宫人传太医过来诊脉,最后才道:“孩子睡醒了,方才哭过一场,已经安静下来,你要不要看看?”
直到此刻,景昭才生出一点已为人母的实感。
她恍惚片刻,道:“看,抱过来吧。”
这孩子裹在襁褓里,到了母亲面前,不哭不闹,躺的非常安分,只露出一张不太圆润的白皙小脸。
她的睫毛很长,眼珠乌黑,景昭认真看了片刻,示意宫人:“拿面镜子来。”
对镜研究半晌,景昭心痛如绞。
裴令之是世间绝伦的美人,这张脸长在女子身上不知要多么美丽,偏偏这孩子的五官轮廓居然只有一两成与父亲的相似之处,眉眼更像母亲。
景昭连连叹息,裴令之却很开心,反过来安慰景昭道:“面貌过分出众,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譬如开口说话时,很多人只顾欣赏外表,听不进去话语。”
很可惜,储君和名士思考问题的方向截然不同,景昭一听,当即道:“听不进去?那可太好了,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裴令之:“……”
对着襁褓端详半天,景昭终于饿了。
她喝羹汤的时候,孩子又哭了起来,裴令之抱起襁褓轻轻拍抚,景昭干脆争分夺秒招来承书女官:“我睡过去一整日,外面现在怎么说?”
承书女官道:“昨日圣上辍朝,消息瞒不住的,不过正经的圣旨还没有下,想来是要等殿下醒过来再议。”
景昭又问:“外边呢?”
承书女官会意,低声道:“那几家都很安分,倒是……”
她低声报出几个名字,道:“有些心猿意马的模样。”
景昭若有所思,点了点头,不再多问,忽然想起一事:“对了。”
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顿时汇聚在景昭身上,等着皇太女发问或下令。
然而景昭的疑问非常务实:“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承书女官站的最近,顿时傻了,心想皇孙叫什么名字是微臣能够置喙的吗……哦,不是问我的。
裴令之说:“圣上未曾赐名。”
景昭便命人去明昼殿走一趟,替孩子讨个名字。
小鱼女官跑了一趟,很快回来,颤巍巍地道:“圣上,圣上说,请殿下自决。”
景昭大为惊愕,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当即便要翻身下地,亲自去明昼殿。
然后被一拥而上的女官们拦住了。
景昭想了想,转换言辞,道:“皇孙尚在襁褓,年幼而弱,请圣上为其赐名,藉以福泽。”
小鱼女官任劳任怨地又跑了一趟,依旧连明昼殿大门都没能进去。
梁观己隔着门,把皇太女传来的话又复述了一遍,而后道:“请圣上示下。”
素白帷幔飘飞,那颜色不像冰雪,更像柳絮。
皇帝缓步走向殿阁深处,信手摘下墙壁上的画卷,那些笼着透明轻纱的珍贵画卷,就这样被他毫不留情地弃置满地。
他行走在层层帷幔间,听完门外梁观己的话,很轻地笑了笑。
皇帝返身走回来,取下墙边悬着的麈尾,随意挽在臂弯里,再度折身而行,同时平淡道:“告诉太女,朕此生只给一个孩子取过名,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小鱼女官把这句话带回来的时候,景昭愣了很久。
她凝视着襁褓里孩子娇嫩的睡颜,一时间说不出话,抬手轻轻摸了摸婴儿柔软如脂的面颊,心中生出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但她非常及时的打断了这种感觉,对裴令之摇头:“运气不好,没能骗到名字。”
裴令之:“……”
二人坐在一起,开始替孩子取名。
怀胎十月,景昭一直默认名字交给皇帝来取,也有她不愿多想的缘故,此前堪称毫无准备,竟然暂时想不出来。
裴令之问:“字辈呢?”
景昭回过神,冷笑一声:“从景氏字辈,他们也配?不用管。”
裴令之:“……”
当年皇帝在南方起兵时,和家族有些难堪。虽然为了巩固皇权,宗室必须存在,但要说皇帝父女多么看重他们,那就是个笑话了。
景昭思忖片刻,拟定了第一字:“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第一字就用元。”
第一个字拟的太大,第二个字反而不好接续了。景昭想了片刻,心中一动,道:“最后一字你来拟定吧。”
裴令之支颐细思,然后牵起景昭的手,在她手心划了几笔。
“枢?”
裴令之解释:“《易》第一卦,为乾卦;北斗第一星,曰天枢。”
景昭于是拍板:“就这样。”
她微一思忖,命承书女官取来纸笔,写了一封文书,道:“现在去呈给明昼殿,若是父皇同意,自会使人送去钦天监,算过之后当即拟旨颁布,余下的事就不用你我劳心了。”
裴令之眉梢微扬,不明白景昭最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见她面现倦意,却也没继续追问。
皇太女起居的床榻其实很大,即使如此,塞下一个刚刚生产不久,轻易不能触碰挪动的太女、一个稍一碰就会嚎啕的新生婴儿、再加上裴令之,也着实算得上拥挤。
三人挤在一张床上,同时倒头睡得天昏地暗,等到再被饿极了的婴儿嚎啕声吵醒,天色已经暗了下去。
小鱼女官进来禀报,说:“圣上允准了。”
景昭点点头,没再多说。
次日一早,宫门开启,便有诏书降下,布告南北,通晓天下。
列位丞相府中反应最快,尤其是柳府。
采风使从柳府门前路过时,只见府外已经挂上了喜气洋洋的红绢,另有数名侍从抬着开口的木箱上了车,匆匆一瞥间,那两口木箱里盛满散开的铜钱。
采风使都没来得及避让,只听哗啦!
他本能抬手,接到了一把铜钱,还有两枚钱币在他头顶滴溜溜打了个转,滚落下来,掉到脚边。
“这是……”
柳府侍从喜气洋洋地喊:“东宫皇孙初诞,圣上大赦天下,国朝之福,我家女君特地吩咐,散些福钱,人所共庆!”
伴随着悠长的呼喝声,柳府散钱的牛车一路远去,遥遥可以看见路边汇聚起许多争抢接福钱的百姓。
柳知剥开半个橘子,咬了一口,酸的眼泪险些落下:“母亲。”
她犹疑着问:“这样……是不是太显眼了?”
柳希声神情安然,微笑说道:“不会。”
看着女儿疑惑的目光,她平静道:“我要告诉你两个道理:第一,世间的聪明人从来不止一个;第二,太过聪明、想得太多,是把双刃剑。”
柳知怔愣片刻,神情慢慢变了。
柳希声知道女儿听懂了。
她放下茶盏,平和地道:“聪明没有错,太聪明也没有错,但天底下的聪明人多的是。如果你聪明过头,又没有派上用场,事后一定要做出补救。”
她抬手隔空点了点女儿的眉心,声音同时变得冷肃:“不要给上位者心里扎刺,明白吗?”
见母亲肃声,柳知哪里还敢安坐椅中,立刻起身拜倒:“儿愚钝,幸得母亲教诲。”
柳希声看着女儿,缓和声气,道:“你一向很聪明,我在你这个年纪,不见得比你更会做事。但你不能自矜,在这个朝堂上,没有人是傻子。”
“你是干臣,朝堂里不缺干臣;你够年轻,天底下年轻俊才多如过江之鲫;你是女子,京城里仔细搜罗才女,百名千名未必有,十名二十名还是能找出来的。”柳希声语重心长道,“为臣之道,第一是把君王看得够重,第二就是把自己看得够轻。”
“如果把自己看得至关紧要,又要地位又要实权又要尊荣又要名声,再一口气留十条八条后路,那离死也就不远啦。”
她挥手叫女儿起身。
又有一名侍从进来,附耳低声说了几句。
柳希声便笑了:“看见了吧,聪明人多着呢。”.
“皇孙初诞,夙慧外显,英华殊异。”谈国公仔细咂摸着圣旨上的辞藻,又对妻子说,“快跟上,咱们可不能掉队。”
国公夫人没好气地道:“还用你说?”
论起权势,谈国公府纵然急流勇退,风头也丝毫不逊,但论起揣摩上意,勋贵武将仍然要排在文华阁丞相的后面。
国公府的侍从早早出门,四处游逛,一打听到几位丞相府上开始散福钱,立刻便回来报讯。
国公夫人当即命人抬两箱子铜钱出去,想了想,又未雨绸缪地令人拿了银子去钱庄再兑几箱散碎铜钱,而后才往书房来。
谈国公正在奋笔疾书,抄写门客早就替他代笔拟写的几篇贺表,准备稍后便递进宫里。
国公夫人凑过去看了一眼,指着几处提意见:“改一改,这几处典故用的太深,不像你的水平。”
谈国公连忙改了,又有些担心道:“儿子呢?”
想起儿子,一贯端庄的国公夫人也忍不住叹气,道:“哎……我没敢去看他,要不你去看看?”
谈国公:“……”
夫妻二人硬着头皮,相携前去外院探望儿子。
谈照微正在拟写贺表。
与父亲不同,他自幼在东宫读书,文学造诣虽不算顶尖,却也很拿得出手。父母过来的时候,他正在给贺表收尾。
国公夫人疼爱儿子,闲来无事都要夸奖几句,伸头一看,称赞道:“真是文辞俱佳,性灵外显,不愧我儿。”
又很小心地道:“不如一起递上去,你父亲也拟好了。”
谈照微道:“也好。”
见他神色并无太多异样,夫妻二人对视一眼,反而心慌。谈国公干咳一声,便道:“这确实是一件大大的喜事,于国于家都该好生庆贺,咱们家也散点福钱。”
谈照微一本正经:“确实当贺。”
国公夫人心更慌了,借着袖摆遮掩悄悄掐了丈夫一把,意思是你看儿子这是想开了还是出问题了?
谈国公心想我也不知道啊。
父母那点眉眼官司,自然不可能逃过谈照微的眼。他觉得有点没意思,遂道:“父亲母亲不必多思,东宫有嗣,这是喜事,有什么值得不悦的呢?皇孙落地,太女殿下一桩心事可以消泯,朝局更加安稳,储位稳固至极,自然该为殿下贺喜。”
国公夫人乍一听没觉得不对,还松了口气。
直到和丈夫回到内院,她忽然反应过来,一下掐的谈国公差点没跳起来:“不对,照微这是压根没把储妃放在眼里啊!”.
宫外各处府邸,悲喜不同,却都和此刻尚在襁褓的景元枢没什么关系。
景昭仍然不被太医允许到处走动,极力劝谏她坐完月子,仔细补养元气。
但对于皇太女来说,既然已经捱过产育,她当真一天也不想在床上再待下去了,哪怕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已经开始召属官臣僚依次进来议事。
身在皇宫,养育儿女这等琐事,自然不必皇太女躬亲处置,甚至连太女妃都不必时时挂心。皇孙生来便按例配有四名乳母、四名宫官、十六名侍从,这些都是殿中省精心择选的人,身家清白耿耿忠心,若是一人出了问题,其他人也要受责,彼此加以制约,又有内卫暗中看顾,绝不会有什么问题。
孩子太小,裴令之不放心,于是每天只去修书半日,余下半日亲自看顾,还能挤出时间处理些穆嫔无法一言而决的宫务。
景昭倒是成了最闲的那个,可以空出手来重新梳理政务。
她这有条不紊的清闲日子也没能持续多久。
皇孙满月宴近在眼前的一个晚上,皇帝又命人传召景昭去明昼殿。
彼时景昭已经准备睡下了,听说皇帝传召,披着头发和裴令之站在原地面面相觑,只好简单换了衣裳,束起头发,赶过去听皇帝教诲。
十六口半人高的箱子像一座丛林,把无助的皇太女围在中间。
景昭颤声:“父皇……”
正殿的御阶高处,皇帝俯首下望,平静道:“朕起兵至今,所有的内卫布置、各司卷宗,尽在这里。”
“两月之内,梳理清楚,不解之处……”皇帝微微一顿,“可以来问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