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问心镜内观兴衰,忠奸贤愚自分明(2 / 2)

经此一败,朝堂上的对立之势愈发剑拔弩张。 “咦~那不是伯约么?”关羽目光锐利,一眼便认出镜中再次出现的,那道身披铠甲的背影——岁月已在他鬓角染上霜色,正是年近中年的姜维。

只见姜维正手持一卷地图,在殿中与廖化、张翼等几位老将慷慨陈词:“先帝之志不可忘也!我等身为汉臣,便当继承丞相未竟之业,北伐中原,光复汉室,岂能畏首畏尾,偏安一隅!”

话音刚落,一旁的诸葛瞻已皱紧眉头,上前一步反驳道:“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早已困苦不堪。依臣之见,当务之急乃是休养生息,安抚万民,而非再启战端。”

此时,黄皓也在御座侧旁煽风点火,尖着嗓子附和:“诸葛大人所言极是!江山固然要紧,可若离了百姓,这江山又有何用?陛下,百姓才是根本啊!大将军这是要将大汉往绝路上逼啊!”

坐在龙椅上的刘禅,看着主战的姜维与主和的群臣,眉头顿时拧成个疙瘩,变得左右为难起来。

半晌,他才重重叹了口气,对姜维道:“伯约忠勇,朕自是知晓。只是如今朝中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你且先往沓中屯田,养精蓄锐。至于北伐一事,待日后再作计较吧。”

张飞看得纳闷:“这阿斗咋把能打仗的都往外调?留下些文臣能守住江山吗?真是糊涂啊!”

果不出张飞所言,时间很快便到了邓艾偷渡阴平、兵临城下。此时的朝堂之上,谯周正手捧奏章,长跪于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陛下,成都兵力匮乏,若执意死守,城破之日必遭屠戮。依臣之见,不如归降魏国,如此方能保城中百姓性命无虞啊!”

话音刚落,张绍竟从朝列中走出,躬身附和:“谯大人所言极是!臣愿与驸马都尉邓良(邓芝之子)一同前往雒城,代陛下向邓艾请降。”

“逆子啊!”张飞见亲儿竟站在降臣之列,顿时双目赤红如血,一拳狠狠砸在身旁石壁上,力道之猛,连殿中悬挂的铜镜都震得嗡嗡作响,“俺老张怎就生了你这等没骨气的东西!贪生怕死,屈膝投降,丢尽了张家的脸!大哥~俺对不起你啊,教出这么个孬种……”

一旁的杨再兴听着这一切,默默颔首。众人这才猛然醒悟,为何当年他执意要将谯周贬去西凉开化羌人——原来此人,正是断送了大汉江山的祸根。

阶下请降之声如潮,刘禅扶着玉阶的手微微发颤,脸上是化不开的茫然。他望着满朝文武低垂的头颅,喉结滚动半晌,终于哑着嗓子吐出一句:“罢了……便依诸位吧,只要能保百姓平安,朕……朕认了。”

镜面光影骤转,映出姜维披甲的身影。此时的这位天水麒麟儿,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假意归降钟会,暗中筹谋兵变复国,却因事机败露,与钟会、邓艾一同殒命。

弥留之际,姜维仍奋力睁着双目,甲胄上的血迹蜿蜒如河,嘶吼声穿透宫墙:“吾计不成,实乃天命耳!先帝,丞相……伯约尽力了!”那声音撞在蜀地的山川间,久久不散。

“好一个天水麒麟儿!”关羽望着镜中惨烈景象,慨然长叹,“伯约竟能为从未谋面的先帝拼尽忠魂,这份赤诚,千古难见!实在是可敬,可叹啊!”

众人闻言,皆唏嘘不已。诸葛亮更是面色复杂,眉头锁成了死结,羽扇停在了半空,指尖在袖中攥得发白,良久未发一语。

他望着镜中姜维缓缓倒地的最后一幕——心中既有对这位继承者功败垂成的痛惜,也有对镜中诸葛瞻挥剑力阻北伐决绝身影的错愕与痛心。

那身影里,虽有久经朝堂的沉稳,却缺了些通盘考量的远见;有体恤民生的仁心,却没承继那份“汉贼不两立”的决绝。

自家骨血站在了与毕生志向相悖的立场,这份滋味,比亲历兵败更锥心刺骨

画面最后定格的是洛阳宫宴。琉璃盏中酒液晃动,司马昭执杯斜睨,笑意里藏着试探:“安乐公颇思蜀否?”

刘禅举盏的手稳如磐石,脸上堆着惯常的憨笑:“此间乐,不思蜀也。”

话音落时,满座哄笑,却无人瞧见他垂下的眼睑后,一丝极淡的哀伤正悄然掠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锦袍下,他的手紧紧攥着怀中密信,锦帛边角已被汗湿——那正是姜维在兵变前托人送来的血书,血迹至今清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窝囊!窝囊啊!”张飞气得拔剑欲劈铜镜,却被关羽铁臂一伸,死死按住肩甲:“三弟,镜中事已矣,何必迁怒于此?

杨再兴见状,忙上前一步,沉声道:“三叔息怒。阿斗降魏,固然有其怯懦之处,却也是因益州派步步紧逼,他不愿百姓再遭战火所致。况且,他始终珍藏着伯约的密信,可见并非全然忘本。若不是阿斗……伯约的名声,怕是要在后世尽毁了!”

这番话如冷水泼入沸油,室内霎时静了。诸葛亮望着镜面渐散的光影,羽扇轻摇,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世事复杂,非一言可断。阿斗固然有错,然将帅不和,朝臣异心,才是败亡之根呐!”

南华老仙收回法诀,镜面恢复平静:“都看清了?!那便该知晓,江山稳固,不光在君主贤愚,更在朝臣同心,将帅协力。”

张飞虽怒气未消,却也听进了几分道理,嘟囔道:“回去俺定要将张绍这逆子抽筋扒皮!还有阿斗……唉~也该好生敲打敲打,好教他知晓这江山的来之不易!”

关羽抚着长髯,颔首道:“过往已成镜鉴,我等更应同心协力,辅佐陛下,严教子嗣,莫要让这般悲剧重演。”

诸葛亮拱手躬身,语气凝重:“仙长今日让我等观此景象,实乃当头棒喝!亮,铭记于心,往后吾不单要谋划国事,更要在育人传业上多费心力,为大汉培固根本。”

杨再兴望着张飞噔噔噔往外走的背影,唇角泛起一丝无奈苦笑,看来这趟问心镜之行,算是在张飞心里埋下了根刺,往后刘禅与张绍的日子,怕是不会太好过了。

众人随着南华老仙往洞外走,晨光已从洞口涌入,照亮了前路。只是每个人心中都沉甸甸的——那镜中往事,既是警示,更是责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正是:问心镜里观兴衰,忠奸贤愚自分明。前事不忘后事师,同心共护大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