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已是悬崖百丈冰 四(2 / 2)

汉末小人物 张有孚 1844 字 13天前

话刚说完在坐诸位中发出一声嗤笑,曹操手指发笑者眉毛一立:“仲达何故发笑?想必有妙计教诸公?”

“想起古时故事恰于当今相似,古今对应饶有趣味,故此发笑。”

曹操哦了一声:“请足下讲来。”

“丞相不闻迁延之役马首是瞻乎?”司马懿说完笑着坐回原位。

迁延之役说的是春秋时代秦晋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59年,中行偃率领晋、鲁、莒、郑、卫等十二国联军伐秦。联军规模很大,诸侯国的将领都认为秦国会主动屈服,因此这一仗除了晋军之外,诸侯国军都抱着威慑为主交战为辅的态度。

大军深入秦国境内很久,一直没等到秦国派来使者求和。等联军走到泾河出现问题,诸侯国军认为反正都是威慑没必要渡河。亏了鲁国和莒国找来足够船只,郑国和卫国帮忙规劝,诸侯联军这才不情不愿渡过泾河。

等走到一个叫棫林的地方大军又停住,这里距离咸阳已经很近,结果求和的使者没等到秦国的大军却倒了。联军并非不敢打,既然秦军都来了,那就打一下看看效果,以打促和也是一种选择。

联军统帅中行偃当即下令“唯余马首是瞻”。典故有名但是效果奇差,我们凭什么跟着你的马头指示作战?离奇的在于背刺主帅的恰恰是自己人,下军帅栾黡不服军令第一个率军撤离,之后下军佐魏绛也响应栾黡带兵离去。

晋军主力全在下军,没有下军这仗就没法打,中行偃不得已只好撤军。这一仗秦军没败,晋军虽然也没败却很丢脸,将领栾钺血气上头不顾撤退命令,率领几个勇士突击秦军大阵结果战死当场。

表面上看是中行偃治军不久无法服众,不过历史的真实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中行偃是晋国军事家、法家先驱士匄推举的继承者,作为统帅军事能力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晋悼公不信任中行偃,连带不信任栾黡,不妨直说除了魏绛晋悼公不信任任何人。

原本晋国执行三军制度,几经发展在三军之外还另有新军,出兵之前晋悼公任命栾黡担任下军帅,将晋的主力新军全部划归下军,同时任命资历尚浅但身为亲信的魏绛任下军佐。

中行偃身为全军统帅只能指挥两军,另外一半军队栾黡说了算,而栾黡还有魏绛从中制衡。

搞的跟套娃一样晋悼公放心了,可是自家大军在外令出三门,三门还各自不对付。中行偃出身周朝公族,栾黡出身晋国公室,两人相互看不顺眼。按说魏绛也是出身周朝公族,偏偏魏氏和中行氏属于轮流执政的六卿,俩家又很难合作。

从出兵开始注定将领不合,逐渐发展到公开化,十二国诸侯军看在眼里,不用谁主动挑唆很自然轻视中行偃,到泾河出现拖延只是提前预演,到“马首是瞻”才彻底爆发。其实说到底就一句话,统帅没有权威还怎么打仗?

俗话讲历史不一定会重复事实,但一定会重复单独的规律。如果将刘琰比做晋悼公,追随她的军阀就是晋国六卿。

拿现代来打比方比较容易理解,刘琰是一间很特别的公司董事长,特别之处在于总公司、子公司乃至各个部门完全独立,手下军阀就是这些大小公司的CEO,谁都不能完全做主,而且谁都管不着谁。

军阀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不会真的听命刘琰。再说刘琰除了吃喝享受还懂啥?她就是一废物啥也不懂,军队规模上万人就懵了,真打起来还得认命统帅。而这个统帅不论是谁都面临中行偃相同的困境——其他人不服。

可以设想如果有那么一天,幽州、荆州、关中、淮南,南北东西战场纵横上万里,军队超过二十万,交战处何止上百?不认命统帅总揽全局,会变成各自为战的乱打,那和现在还有什么区别?

认命统帅还不如大家乱打,俗话说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总之司马懿就一个意思,看着挺唬人,实际上没啥威胁。

忠心表过是时候解决问题,司马懿说完刘晔也跟着出主意:“此前授予拓跋部大王,此乃在下贸然决定实属僭越,过后丞相反而勉励在下处事周全。”

刘晔顿了顿眼含热泪拱手抱拳:“丞相厚恩在下没齿难忘。”

曹操挥手表示不介意,既然授权给你当然可以便宜行事,再说官都给了我还能说啥?行了别矫情有话赶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