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潇潇暮雨子规啼 三(2 / 2)

汉末小人物 张有孚 1506 字 13天前

这次直指儒家”攻乎异端“理论的方向性问题,同时也是当下主流认可的说法,儒家五经就是正道,正道是大家遵守的本源,只要遵守本源那么可说都是有利的;而异端指有异于圣贤大道的学问,和正道有本质区别。

刘琰正色回应:“夫小道必有可观,恰合异之论非不适世,盖君本末之言,然至远恐泥,故圣贤以为不可攻。”

我们今学不讲异端只说小道,都是学问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就好像“刑名家”以及诸子百家都有他的道理,还有你本末都重要的理论;不过专研小道会妨害实现远大的目标,所以圣人才不建议耗费过多精力去深入研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干继续提问:“何以攻之?”

“待之以诚,断断专一,吾道自明!”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说他不对那就拿出合乎逻辑的道理,所以学就认真学,学透他,才能的判断他正确与否,反哺本身自然就明白通透。

闻言徐干一愣:“不用中乎?”

刘琰却反问:“何谓用中?”

“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然本末皆有体,是故断断无他不益,而应执其两端度之,斯无过而能中用。盖舜取其中为民,不外偏执一端或不能执两而用中,皆有害也。”

徐干的意思比较直白,首先我可没说孔子是圣人,我只说圣人才能什么都学透,可普通人不一样,所谓样样都学样样稀松,平常人涉猎过于宽泛只会是一事无成。

其次我承认大道小道都有他存在的道理,都值得去研究,因此我不认可“断断无他”的武断说法,我意思是行事既不过激又不消极,这样做就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最后怎样做到可以学习舜的做法,《中庸》记载舜帝善于分析别人的建议,避免过犹不及的情况发生,这就是中庸之道。

刘琰冷脸肉眼可见:这是她第一次以上位者的姿态探讨哲学问题:“如何取中用之民?”

徐干若有所思:“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君子缪也。”刘琰起身看向窗外点点繁星,似乎在自言自语:“中庸之道唯德矣,所谓庸行庸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所余不敢尽,此别于狂狷乡原之徒,既夫子之唯德不任行,不可入尧舜之道。”

“以德并行,人治之害者甚!乡原生斯世,为斯世善斯可矣,非之无举刺之无刺,居似忠信行似廉洁,同乎流俗合污乎世,众皆悦之阉然媚世,似是而非反经而已。”

说着刘琰扭过脸自嘲一笑:“譬如在下。”

《中庸》体现夫子不断充实和完善个体人格的渐进过程,作为君子要恪守中道,讲话得体做事合理,待人有礼文质彬彬,这是君子和那些志大言夸,好好先生的根本区别,所以说这是夫子教育如何做人,不能用来治理社会。

将育人的道理用到治理社会则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采取中庸之道的态度会产生很多好好先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整天混日子做事只要过得去就行,他们的目的只是保护自己,套用现代话讲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你要责怪他却拿不出大错来,你要斥责他也挑不出什么可骂的,这种人外表忠厚老实清正廉洁,实际上却没有底线只会卑鄙的献媚,只图让人挑不出毛病上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