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又讨论了现在大武国对石油的旺盛需求。
目前煤油灯已经在所有的百姓家普及了,毕竟煤油灯很简单,一个玻璃瓶上面一个铁盖,中间有条棉线就是煤油灯。
只有户外照明才用马灯。
因为官府对教育,对识字人的重视,现在大武国上下,父母们对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视。
白天孩子要跟着大人干活,学习也就只能是晚上,因此煤油的消耗也大了起来。
已经从巨港运回了一万吨石油。
提炼出两千多吨的煤油。
这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
大武国对石油充满了渴望,宋国对石油的渴望,也不在大武国之下,因为宋国没有电灯照明,官办工厂晚上火器生产也是不停的,要照明做工,那就需要更多的煤油灯。
宋国的百姓也需要买煤油照明,这也成了宋国又是一大税收来源。
宋国户部官吏断言,以后煤油的税收,会不亚于盐税。
现在青岛港炼油厂已经建立起来了,还准备在淄川也建一家炼油厂。
为方便运输石油,大名城建立了油桶厂,油桶采用白口铁皮,容量为100升,高度为75厘米,直径45厘米,能装近一百八九十斤石油。
这样的油桶比后世的油桶小多了。
(后世石油桶159升,这个容量也成了石油行业的标准。)
油桶采用人工箍桶,连接部分不是焊接,而是把铁皮折成U形状,相对接,然后敲打密封。
在七八十年代,家家担水都离不开的铁水桶,就是铁匠师傅手工箍出来的。
目前大武国的百姓,家家也普及了铁水桶,只有个别地方还用木桶挑水。
铁桶可比木桶结实耐用多了,而且也不贵。
铁桶厂一天能箍出三百个油桶。
但油桶不好运输,体积大,太占地方。
据说旧港打出了一口油井,一天能喷出来二百多吨石油。
石油多的没有地方储存,都蓄积在低洼处。
胡湘建议运输白口铁皮到旧港,在当地箍铁桶。
用于存储大量的石油。
南洋一带雨水频繁,而且经常是暴雨,当地土着居民的房子,一般都是搭建在四根木柱上。
因此石油要不存储好,都会被大雨冲走。
而石油桶是铁皮密封,也不怕雨淋水泡,很适合存储石油。
“这石油南洋有多少,我们就买多少,”胡湘说道,“这油井产油不稳定,我们得有大量的储备,”
“我们青岛港炼油厂,炼出的煤油,还向宋国售卖,我们自己都不够用,”李铁钢说道,“我建议停止向他们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