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力并不高度发达的明末,少一张嘴吃饭,便能减少一个家庭很大的负担。
当然了,这也是刘平变相安抚民心的一个手段。
大汉新政的改革,就如一口入喉烈酒般猛烈。
一切太过于操之过急,便会引得人心惶惶,百姓担心朝廷朝令夕改。
如今刘平此举,正是恰到好处的安抚了民心。
毕竟自私是人的天性,只有好处真的落在身上之时,人才会真正的感恩戴德……
一切都在稳步的进行,而一大批因为大汉分科取士,没有着落的读书人也有了活计。
特别是小学堂所招的老师,不管你是以前大明朝的童生或是秀才。
只要是识字的,能背诵一遍《千字文》和《三字经》的,皆可以选择去小学堂当国文老师。
而要是被选上了,按照学部刚颁发的教师薪资条例。
即便是最基础的小学老师,一月也可得二两三钱银子的月钱。
二两三钱银子听起来不多,可按照明代的购买力。
就拿太平年岁,万历新政时期来举个例子。
二两三钱银子便可以买三石米,一石米在120斤左右。
三石米便是283公斤,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上半年了。
而一个明代最底层,打短工的收入,日薪仅在三分或是五分银子。
想要赚够二两三钱银子,至少需要两个半月的光景。
可以这样一说,只要成了小学老师,收入便攀升到了社会的中层。
这对于广大因为读书、什么生存本领都没有的书生来说,简直就是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工作。
而参选的人一多了,评选的标准也跟着提高。
像是五六十岁的老学究不能要,这些人思想太过于迂腐,太容易在平时的教学中夹带私货。
再就是人品不行的不能要,让这种人加入教师队伍简直就是为孩子们立了个坏榜样。
最后则是喜爱偷奸耍滑,市侩心过重之人不能要。
作为一个老师,就该对自己的学生有责任心,而不是找各种原因去挑学生的问题。
若是让这种市侩、自私之人做老师。
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了,只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论什么时候都能挑出学生的毛病,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
这种人简直就是社会的毒瘤,很有可能一个有着天赋的学生,便是毁在了这种老师的手中。
所以对于以上这几种人,刘平是万万不会让他们混进老师队伍的。
为人之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还具有一种使命感。
在刘平的心中,若是一个老师自身本就有问题,那就一定会教出有问题的学生。
大汉的未来不能毁在这些人的手里,也绝不会毁在这些人手里!
养心殿之上,刘平边拿着笔,边翻阅着学部送来的教师考核标准。
刘平在给出各种批注之后,终于在公文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七个朱笔大字。
也就是大汉所办新式学堂的口号,即:“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