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神武维新(5)(2 / 2)

恰巧得了刘平五十万两银子,用来筹建皇家制造总局的徐光启在京师之中招募工匠。

宋应星就这样阴差阳错的投入了总局之中,并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已经成了一厂房的总管事。

这番离奇又曲折之事说出,宋应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刘平心中暗道一声侥幸,倘若真的放走了宋应星,那可要追悔莫及了。

真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代大才便这样投入了自己的麾下。

“宋先生既然在总局干的不错,不如便留下来吧,先生在江西老家的家眷,朕可派人一并接来京师!”

看着刘平火热的目光,宋应星只觉得背后有一些发凉。

不过转念之间,宋应星便想到了如今的处境。

如今在这总局之中,光是每月的月钱便拿到了一百多两银子一月。

这不比在老家当个土财主好的多,况且宋应星也十分喜欢在这里的工作,特别是有汤若望这个精通欧罗巴各国格物知识的人在。

宋应星在这两个月来,一有时间便向汤若望请教西欧各国的工艺。

如今这间厂房里那么多的工具,都是宋应星举一反三的命人做出来的,可见其是真正有大才之人。

“宋先生乃是有大才之人,倘若先生真心为大汉效力,朕愿意以工部尚书之职任用先生!”

见宋应星没有反对的意思,刘平又抛出了一个让他难以拒绝的条件。

工部尚书啊!正二品的大员啊!

自己祖上做过最大的官啊!

好几种声音在宋应星心中回荡,一心想要光耀门楣的他怎能放过这个机遇。

“陛下厚恩,宋某没齿难忘,愿为大汉效力!”

见他终于同意了,刘平大笑着扶起了拱手低身的宋应星。

此时此刻,只有刘平自己才知道心中有多高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封工部尚书之事,刘平想不到整个华夏大地上,还有比宋应星更适合之人。

一旁的几人纷纷出言祝贺宋应星,这倒把宋应星搞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徐光启年方七十了,对于官场之事早就不感兴趣。

而孙元化呢,虽然做到了登莱巡抚,但却差点被崇祯大帝砍了脑袋,对官场上尔虞我诈早就不厌其烦,心灰意冷。

汤若望则更加不感兴趣了,他本就是为了传教而来的东方,对于做官之事根本毫不放在心上。

因此,听闻刘平要封宋应星为工部尚书后,三人只有热情的祝贺之意,并无什么羡慕嫉妒的意思。

随后,宋应星便一台一台的为刘平等人介绍起了这些机床的作用。

直到了那些小锻锤之前,宋应星才着重的介绍道:“那日从汤先生听闻这水力锻锤后,我便连晚上睡觉也想着这件事,好在总局离宣武门的护城河不算远,我便命人挖了一条人工渠,引护城河水流过厂房,带动水力锻锤后再流回护城河中……”

刘平点了点头,对于宋应星能搞出这一切来并不好奇。

刘平反而有些好奇这个时代水力锻锤的效率,便问道:“有了这水力锻锤,一日可得多少优良枪管?”

火枪制造中最难的便是枪管的打制,因此刘平直接切入了关键问题。

“一个人半日的时间,便可得一根枪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