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效仿周朝(2 / 2)

千百年来无人察觉的问题,却被年仅八岁的孩子随手翻阅史书便一针见血地道出。

甚至一言便足以影响王朝命运!

如此天赋,实为千年难得一遇!大明有此子,朱家有此子,岂非天赐?

想到这里,朱标既感佩又自惭形秽。

他原计划借此机会传授治国之道,将自己的理念灌输给朱政,引导他成为一位仁德贤君,而非一味效仿先皇的果决,沉溺于武功。

同时,他也希望在相认之前,在儿子心中树立一个威严睿智的父亲形象。

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他竟被朱政上了生动一课!

朱标无奈地摇头苦笑,但很快释然,不再深陷其中。

朱标心头一震,被朱政提出的严峻问题所困扰。

眼前最紧迫的是如何应对土地承载力的极限。

朱标已然认同这一观点,毕竟土地面积有限,粮食产量自然也有限,能供养的人口自然有其限度。

若不能破解这一难题,大明未来难逃资源枯竭的困境,陷入恶性循环。

想到此处,朱标焦虑不安,立即想起高产的土豆。

这种作物每亩产量高达五十石,令他重新燃起希望。

然而,朱政却冷静地摇头否定:“遗憾的是,即便有了土豆,也只能将困境推迟百年左右。

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同步,问题根源并未解决。”

此言犹如晴天霹雳,朱标面色骤变。

这意味着即便引入土豆,也无法彻底规避危机。

大明仍可能在百年后重蹈覆辙,甚至陷入更严重的局面。

朱标深感绝望,他一直以来的理想就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生活富足。

如今得知即使努力也可能徒劳无功,令他倍感挫败。

片刻之间,朱标心中涌上一阵难以言喻的沉重无力感,仿佛陷入深潭之中,几乎要被绝望吞噬。

然而,就在他近乎崩溃之际,朱政忽然淡然开口:“虽然土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还有其他办法。”

这句话如一道闪电劈入黑暗,让朱标瞬间精神振奋。

他急切地追问:“具体是什么办法?”

朱政嘴角浮现一丝笑意,缓缓说道:“其实很简单。

当土地资源不足以支撑人口增长时,只要设法获取更多土地即可。”

朱标听后微微一怔,一时未能理解其中深意。

朱政笑着进一步解释:“我之前向殿下提到过,周朝享国八百年,其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它占据了中原已开垦的肥沃土地。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负荷达到极限,社会矛盾加剧。

这时,周朝的统治者展现了智慧,开创性地实行了分封制,将大量优秀人才与普通民众迁往边疆地区进行开发。

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人口压力,还促进了边疆繁荣。

等到这些蛮荒之地逐步开发完成,秦始皇统一全国,成就霸业。

可以说,古人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可惜后世无人领悟,更别提效仿改良了。”

“现在,我朝为何不能借鉴这个方法呢?”

实际上,周朝之所以延续八百年,有着诸多其他因素。

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可以说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

它并非真正避开了小农经济下社会发展的马尔萨斯陷阱。

严格来说,按照实际掌控的时间计算,周朝的统治时间也不足八百年。

这些细节过于复杂,朱标受时代限制,难以理解。

因此,朱政并未提及,也没必要解释。

这时,朱标听后有所领悟,不禁惊讶地问:

“政儿,你的意思是,我朝应效仿周朝的做法,将目光转向域外,开拓疆土,甚至对外分封?”

正是如此!”朱政坚定点头,目光灼灼地道:“解决土地问题的最简单有效办法,便是对外扩张,获取更多土地。

土地越多,人口承载力上限也会随之提升。

即便不能彻底摆脱困境,也能大大延长国运。

至于那些偏远海外之地,在鞭长莫及之处,完全可以分封藩王治理。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避免藩王引发的内乱。”

说到这里,朱政停顿片刻,接着问道:

“想必太子殿下对当前藩王分封制度的弊端已有了解?”

朱标听后,眼神微微一动,沉默地点了点头。

小主,

实际上,对于分封藩王可能带来的隐患和问题,如今很多人都已知晓。

也曾有人极力劝阻,但毫无作用。

朱标虽未明确表态,内心却也并不认同。

想起汉朝七国之乱与司马氏的八王之乱,历历在目,但他身为兄长,难以多言。

况且他自信可以压制这些弟弟们,便没有反对。

然而,经朱政提醒,朱标顿时有所领悟。

是啊,自己或许能掌控局面,但后人呢?朱政能行吗?

想到这里,朱标不禁抬头看向朱政,目光迷离,似在深思。

这时,朱政全然不知,继续说道:“殿下这一代尚好,分封制的弊端尚未显现。

但传至后代,后果难料。

若改为对外分封,不仅能规避隐患,还可开拓疆土。”

“当藩王们开发新地后,便可效仿秦始皇,收获丰盛成果。

不过,藩王们未必乐意,甚至会激烈反对。”

对此,朱标并未忧虑,只需借鉴汉武帝的推恩令即可。

再让无封地的藩王子孙继续分封,如此循环往复,岂愁国土不足?

此策既能免除藩王之患,又可延长大明国祚,实乃两全之法,何不为之?

朱政笑意盈盈,从容说道。

实际上,相较于郡县制,分封制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若运用得宜,自有其独到优势。

例如西周,当时并无掌控广袤领土的实力,便采用分封制,如同“包产到户”,令王公贵族自行开拓。

对西周朝廷而言,此举以极低成本掌控最大疆域,且无需耗费太多资源,即便失败,也仅损及臣子家产,朝廷无虞,还可舒缓人口压力。

以此类推,大明亦可效仿,将国内藩王迁至边疆之外,如高丽、琉球等地,甚至更远的西伯利亚挖土豆,让暴虐的朱棡去北美,而朱棣则赴澳大利亚观袋鼠,也算替大明守南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