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周游列国啊?(2 / 2)

魂穿后的楼令当然吃过稻米,需要从晋国境外获取,可能不是新米的关系,吃着并不怎么香。

晋军从楚军缴获的稻米基本是陈米,品相方面只能说是一般。

楼令有尝试在自家封地种稻,产量方面并不理想,口味比缴获而来的稻米要更香一些。

能够肯定的一点是,楼令现在所吃的稻米跟现代绝不一样。

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现代的稻米是经过择优再优培植的产物,物种没有变化,品质却是一定更佳。

拿西瓜来说,就算楼令现在能够找到西瓜,其实也不会跟现代的西瓜一样。

春秋战国的西瓜,它应该是没有多少成吃的肉,甜度和品相也绝对跟现代西瓜天差地别。

所以,西瓜一样是经过一再的培育才变成现代的样子,真不是一开始就那样。

那么,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诸夏大地?它在五代十国或南宋时期传入,也就是唐朝真没有西瓜。

为什么特别提到唐朝没有西瓜?楼令没有魂穿之前,无论是影视或小说的好多作品,里面都有吃西瓜的情节,曾经跟人对于唐朝时期有没有西瓜发生过争执,偏偏吵输了。

那就是什么情况?明明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真实事件发生于安徽巢湖附近的濡须口,比赤壁之战晚五年。曹操目睹孙权临危不乱的表现后,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结果因为《三国演义》传播度太高且太过深入人心,说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诸葛孔明,有得是一大帮人会急。

连带“生子当如孙仲谋”也被解读为:孙权顶多配跟曹操的子侄辈坐一桌。

怎么?不允许江东鼠辈有高光时刻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天,楼令特别让人煮了稻米饭。

等侯晋看楼令吃得香,明白之前纯属是自己想多了。

事实是什么?有得选为前提,楼令更愿意吃稻米。从这里也能够明白楼令没有魂穿前,具体是哪个区域的人,反正不是自小吃惯了各种面食的晋地人。

“郑地的农耕环境更优异,交税的时候主要以粮食为主,其它物品能减少就减少。”楼令当然是跟郑地贵族在同一个场合用餐。

众人纷纷停下用餐的动作,做出专注聆听的姿态。

有些人看楼令吃稻米饭吃得香,不得不多想是不是在暗示多上交稻米。

楼令是那意思吗?绝对不是。

个人更愿意吃什么是一回事,肯定是以整体为重。

看出好些人在多想的楼令,补了一句:“届时,你们多配合武的分配。”

话说得那么明白,不会有人误会了吧?

得说的事情是,那可不一定。

真正的明白人听懂了意思,未来即便是爆发国战,中枢对郑地贵族的征召会比较少。

那对郑地贵族来讲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前所有国家的贵族,他们更愿意用纳赋来代替纳税,不止是参战有立功的机会,可以得到战利品的分润,更害怕的事情是逐渐被边缘化。

好多郑地的贵族开始用怪怪的表情对侯晋进行注视,他们原先羡慕侯晋可以追随东进,变成了毫不掩饰的嫉妒。

是不是“简在帝心”另外说,起码侯氏获得了表现的机会,不是吗?

用餐期间只有楼令简短地讲了几句话,其余全程都是缄默用餐,直至到了尾声众人才健谈起来。

没有人寻求追随东进。这个是楼令之前讲了,其余人要随时等候征召,与可能来犯的楚军交战。

既然楼令都已经有所交代,再次请求随同东进是为了显示特别,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抗命啊?

说到底,他们是投降之后获得接纳,要更加小心谨慎地做人。

等上一两代人的时间过去,当地的主权归属没有出现变化,他们的下一代子侄辈是在晋国统治之下出生,倒是不用那么特别地小心翼翼了。

楼令在当地只停留了七天,有限地巡视了一定的区域,再一次启程多了侯氏的八百名战兵。

这是侯晋思前想后,进行征召的私军数量。他还特别拿出家族仅有的四十七套甲胄,列装到了有血缘关系的武士。

“侯氏可以征召多少人纳赋?”楼令在出发后不久,刻意喊来侯晋询问。

侯晋答道:“皆尽全力能够征召约一千四百多人。”

这种实力在晋国被划分在中等家族的梯次,大概是中下水平的层次吧。

只是可以理解。

包括郑国在内,作为异姓贵族很难获得太好的封地,平时倒是不用交比公族更多的税,战时纳赋则一定会被刻意放在交战烈度更高的区域。

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地方吗?国家的各个高官基本是公族出身,他们更加照顾同为公族的封君挺合理,有意无意地削弱异姓贵族更是正常操作。

晋国那种情况在当前才是显得最不合理的现象,竟然是异姓贵族全面崛起。

然而,看着非常不合理的格局,偏偏让晋国成为当世断档的第一超级强国。

历史上的秦国,他们未必不是看到曾经的晋国那样,率先在某种程度上效仿。

秦国的君主肯定也看到了晋国的下场,给予继任之君留下嘱托,比如外来的人才可以使用,只是一定要在利用完之后剪除。

有那么一回事吗?确实有!

秦孝公在临终前对商鞅以及群臣说:商君,天下为重。储君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秦公。

那是史书上明确记载了的事情。

在秦孝公留遗言的时候,秦惠文王可是也在现场。那样一搞,秦惠文王能让商鞅安享晚年啊?

汉昭烈帝也干过跟秦孝公相同的事情,存在区别的地方在于蜀汉孝怀帝让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了,非一国之君却是有大功于秦国的人,不懂得在功成之前隐退,几乎没有人获得什么好下场。

因此可别说老刘家刻薄寡恩,懂得什么是“汉承秦制”的含金量了吗?

秦汉对后面朝代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对待功臣上面。

历史上让有大功之臣得享善终的帝王并不多,最为出名的便是位面之子阿秀和李二凤,还有天冷加衣服的那位?

为什么要提到那些?因为楼令不是地地道道的春秋生人,所以他在得知侯晋的所作所为,很难不思考侯晋为什么要那样,第一反应便是:这个人有什么图谋或在行使什么阴谋诡计啊?

要是地地道道的春秋生人,思想不会那么复杂。

比如说楼武就没有觉得什么好奇怪,简单认为侯晋想要立功,成为老楼家的心腹之一。

一路上,楼令会经常喊来侯晋交谈,逐渐相处下来很难给出论断。

侯晋肯定会刻意讨好楼令,只是没有那么的卑微,起码保持当前贵族该有的矜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楼令因为侯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告知郑地的情况,再加上侯晋经常建议灭掉郑国,顶多就是觉得叛徒果然最希望母国死,另一个层面不得不承认侯晋倒是对晋国显得很忠心。

之前的侯晋未必会对晋国有太强的归属感。

现在不是楼令特别让侯晋随行东进吗?在侯晋看来就是获得接纳,有希望跻身晋国的核心圈子,肯定是变得更加积极了。

“楼氏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