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翁归幼年丧父,依靠着叔父过活。成年后他当了一名小狱吏,通晓文法,又练得一手好剑术。当时大将军霍光掌握朝政,诸霍住在平阳,他们的奴客仗势妄为,经常携带着兵器在街上捣乱,官吏们对他们无可奈何。后来尹翁归当了市吏,法治严明,吓得这些不法之徒都老老实实,不敢乱动。尹翁归为官清廉公正,谁送礼也不收,那些市井无赖之徒都很怕他。
田延年任河东太守时,有一次巡行各县,到平阳后,要面见县中文武官吏。他让文吏站在东面,武吏站在西面。五、六十个官吏都起身就位,唯独尹翁归仍然跪着不起,说:“翁归文武皆备,愿听驱使。”
田延年左右的从吏认为尹翁归过于傲慢,可是田延年却不以为然,叫尹翁归起来,提出问题让他回答。
尹翁归应对如流,田延年暗暗称奇,当即任命他为卒史,带回府舍。后来见他处理问题精明强干,诛锄豪强有胆略,对他更加敬重,甚至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及尹翁归,便提升尹翁归担任督邮职务。
当时河东郡二十八县分为汾北、汾南两部。尹翁归督察汾南。他执法无私,对属县中一些犯了法的官吏都严加惩处。那些受到惩处的官吏自知是罪有应得,也没有怨言。田延年被选入朝中担任大司农后,尹翁归随之提升为都内令和弘农都尉。不久又征拜为东海太守。
小主,
出守东海前,他想到廷尉于定国是东海人,便去向于定国辞行,顺便了解些东海民风。正巧于定国有两个老乡的孩子,想托尹翁归带去,给安排个差事。他让两个孩子坐在后堂等着拜见尹翁归。可是,他和尹翁归交谈了一整天,也没有敢提起此事。送走尹翁归后,他对两个孩子说:“尹翁归是当今贤吏,为人刚正,廉洁奉公,不便以私相托。而且你们两个人也不能任事,我就更不好启齿相求了。”
尹翁归到东海上任后,首先细心查访民间诉讼,把官吏和百姓中的好人、坏人,以及各种违法事情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分县做了记载。然后亲自决断,一个县一个县地把犯罪的人都抓捕起来,根据罪得轻重,依法论处,该判死罪的坚决处死,以求杀一儆百、改善社会风尚。东海郯县有个大土豪叫许仲孙,目无法纪,称霸一隅,使附近的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历届的太守对他都无可奈何。尹翁归到任后,毫不犹豫地将他判处了死刑。这一举动对全郡震动极大。从此,东海一带法治严明,秩序井然。
汉宣帝选用良吏,入朝治事,看到尹翁归政绩卓着,便提拔他担任右扶风。尹翁归到职后,选拔重用了一些清廉严峻的官吏。同时,采用在东海时的办法,分县设立各种罪犯的名籍。一有盗窃案件,他就把那里的县官叫来,将主犯的名字告诉他,让他用类推法去追查罪犯的行踪。追查结果,往往正合尹翁归的推断。
尹翁归把惩处不法豪强视作当务之急。豪强一旦治罪,即交给掌管畜牧的官,令其给牲畜割草,规定了时间和数量,不准别人替代,完不成定额就加重惩处。
有的豪强受不了这苦,就只好自杀。他就是这样以严酷的刑法威震京师,使扶风很快出现了大治的局面。由于他治盗有方、被称为三辅中的第一贤能。
尹翁归于公元前62年(元康四年)病卒。他生前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汉宣帝对他的早逝深表痛惜,制诏赏赐其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祠祭。尹翁归的三个儿子后来也都当了郡守。
至于黄霸的履历,已见前文。在本书的第494章中已有说明。
黄霸年轻时担任阳夏游徼,与相士一同乘车出游,看见一女子,看相的人说:“这女子将来肯定是富贵之人,如果不是这样,相书将不能使用了。”黄霸就前去询问,得知女子是乡里巫姓人家的女儿。于是黄霸就娶她为妻。
惟黄霸出任扬州刺史,察吏安民,三载考绩。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黄霸因治绩卓着,贤良考核名列上等。汉宣帝对黄霸在扬州任内的工作很满意,下诏表彰,任命黄霸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俸禄两千石,并赐一丈高的车盖,车轼为丹黄色,以示德高望重。
黄霸任颍川太守时,汉宣帝勤勉政事,多次颁布诏书,恩泽天下,地方官吏却不让百姓知道这些诏书内容。黄霸于是遴选品行优秀的下属官吏,分散到属县宣传恩泽诏书,让民众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同时,黄霸还注重听取百姓之声。
黄霸任颍川太守时,得知某乡有孤独老人去世,没有后人来安葬,黄霸就亲自督管此事:哪个乡里治所的大树可以砍伐作为棺木,哪个驿馆饲养的猪可以用来祭祀等。郡内官吏依言前去,跟黄霸所说一言不差。黄霸的细心达到如此程度,可谓明察秋毫。不知内情的人都称他是神明。奸邪之徒惧怕黄霸,只好去别的郡县,颍川郡内的盗贼随之日渐减少。
为了解民间情况,黄霸还常派官员微服私访,并亲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颍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媳妇都怀孕了。兄长的媳妇生了个死胎,但是一直隐瞒着不告诉别人。弟弟的媳妇生了个男孩,兄长媳妇便生了恶念,将孩子强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双方各执一词,一直论争了三年都未能断决。
颍川太守黄霸听闻此事后,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间,命令她们妯娌俩上去争夺,表示谁能把孩子抢过去,便将孩子判给谁。兄长媳妇争夺时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反观弟弟媳妇,既想把孩子争回来,又恐怕会伤着孩子而不敢使劲儿用力,表情极为悲伤。看到这里,黄霸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斥责兄长媳妇说:“你只想得到儿子,怎么会顾虑到用力争夺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呢?孩子是谁所生,这件事已经非常明白了。”随即把孩子归还给了弟弟媳妇,兄长媳妇只得认罪。
有一次,黄霸想要考察民间情况,就派了一名年长廉洁的下属秘密出行访察。下属依言出发,微服出访,不敢在驿亭住宿,饿了就在路边吃些食物,这时忽然飞来一只乌鸦,叼走了他手里的肉。恰巧有人要去郡衙,看到了这一幕,就对黄霸讲起了这件事。等下属回来后,黄霸迎上前慰劳他,说:“太辛苦了!在路上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了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属闻言大惊,以为黄霸对他外出的所有情况都已知晓,所以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
其实黄霸并未差人随去,不过平日在署,任令吏民白事。有乡民诣署陈情,黄霸问他途中所见,他即顺口说乌鸟攫肉等事,当由黄霸记在心中,见吏回来,乐得借端提及,使他不敢欺饰,才得真情。
黄霸注重官吏的持续性,尽量避免无谓的人员更替,以求培养长期稳定工作的官员。许县县丞年老耳聋,督邮报告黄霸想要辞退他,黄霸不同意,说:“许县县丞廉洁清明,虽然年纪大了,尚能胜任接待迎送的工作,要多帮助他,不要让有贤德的人失望。”
有人请教他这么做的缘故,黄霸道:“频繁更换长吏,送旧迎新要花费不少费用,而且奸猾小吏会乘机销毁账册文书而盗窃财物,公私耗费很多,所有的这些费用都得从百姓那里取得,换上的新官又未必贤德,甚至还不如他的前任,只会增加混乱。要他们管理政务,距离安定的局面还相差很远。”
自是所有属吏,各求寡过,黄霸亦不轻事变更,上下相安,公私交济。历观黄霸行谊,足称小知,未堪大受,故后来为相,不若治郡之有名。
适京兆尹赵广汉,因私怨杀死邑人荣畜,为人所讦,事归丞相御史查办。
案尚未定,赵广汉却刺探丞相家事,阴谋抵制。可巧丞相府中有婢自杀,赵广汉疑由丞相夫人威迫自尽,乃俟丞相魏相出祭宗庙时,特使中郎赵奉寿,前往讽刺魏相,欲令相自知有过,未敢穷究荣畜冤情。
偏魏相不肯听从,案验愈急。赵广汉乃欲劾奏魏相,先去请教太史,只言近来星象,有无变动。太史答称本年天文,应主戮死大臣。赵广汉闻言大喜,总道应在丞相身上,便即放大了胆,上告魏相逼杀婢女,当下奉得复诏,令京兆尹查问。赵广汉正好大出风头,领着全班吏役,驰入相府。刚值魏相不在府中,门吏无法禁阻,只好由他使威。他却入坐堂上,传唤魏夫人听审,魏夫人虽然惊心,不得已出来候质,赵广汉仗着诏命,胁令魏夫人下跪,问她何故杀婢?魏夫人怎肯承认?极口辩驳,彼此争执一番,
究竟赵广汉不便用刑,另召相府奴婢,挨次讯问,也无实供。赵广汉恐魏相回来,多费唇舌,因即把奴婢十余人,带着回衙。魏夫人遭此屈辱,当然不甘,等到魏相回府,且泣且诉。
魏相也容忍不住,立即缮成奏牍,呈递进去。汉宣帝见魏相奏中,略言臣妻未尝杀婢,由婢有过自尽。赵广汉自己犯法,不肯伏辜,反欲向臣胁迫,为自免计,应请陛下派员查明,剖分曲直云云。
事情交由廷尉处治,确实是丞相自己因过错而鞭笞并逐走随身婢女,婢女被赶出丞相府才死的,并不像广汉所说的那样。司直萧望之上奏弹劾道:“赵广汉侮辱大臣,想胁持丞相,违逆节律伤害风化,是不道之罪。”宣帝厌恶他,送广汉下了廷尉牢狱,又有杀害无辜,故意不据实情审问案件,擅自斥责骑士缺乏军备等几个罪名,天子批准了他的上奏,赵广汉因此被腰斩。
长安的官员、百姓听到赵广汉因犯法而将被处决,十分震惊和悲痛。赵广汉为京兆尹时清正廉明,威制豪强,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一位清官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啊!于是长安城里出现了众人集结为他送行的动人场面。
汉宣帝意已决定,不肯收回成命,当将当地吏民驱散,命人把赵广汉正法市曹。赵广汉至此,也自悔晚节不终,但已是无及了!一念萦私,祸至枭首。
惟京兆一职,着名繁剧,自从赵广汉死后,调入彭城太守接任,不到数月,便至溺职罢官。乃更将颍川太守黄霸,迁署京兆尹。黄霸原是一个好官,奉调莅任,也曾勤求民隐,小心办公。谁知都中豪贵,从旁伺察,专务吹毛索瘢,接连纠劾,一是募民修治驰道,不先上闻;一是发骑士诣北军,马不敷坐;两事俱应贬职,还亏汉宣帝刘询知黄霸廉洁惠明,不忍夺职,乃使黄霸复回原任,改选他人补缺。仅一年间,调了好几个官吏,终难胜任。后来选得胶东相张敞,入主京兆,才能称职无愧,连任数年。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光禄大夫张福之子,中国西汉《左氏春秋》学家、官员、古文字学家。
徙居茂陵,张敞起初是个乡有秩(乡官),后补为太守卒史。由于为官清廉,又先后补为甘泉仓长、太仆丞,颇为当时的太仆杜延年所器重。
昌邑王刘贺嗣立时,行悖无道,滥用私权。张敞因此很为汉朝前途担忧。他勇敢地向刘贺上谏,批评刘贺当了皇帝以后不能选贤用能,使得朝中国辅大臣不得褒扬,而昌邑挽辇小臣纷纷升迁。
谏后十多天,昌邑王刘贺即被废黜。张敞便因切谏而显名,被擢为豫州刺史。
后来他多次上书言事,汉宣帝见他忠心耿耿,就擢他为太中大夫。这时大将军霍光秉政,张敞由于守正不阿得罪了霍光,受到排斥,被派去主持节减军兴用度之事,后又将他调出,担任函谷关都尉。宣帝初即位,担心已废的昌邑王刘贺有变动,特令张敞为山阳太守(山阳本系昌邑旧封,刘贺被废后返居此地),暗中监守刘贺。
小主,
张敞随时留心,常遣丞吏行察。嗣又亲往审视,见刘贺身长体瘠,病痿难行,着短衣,戴武冠,头上插笔,手中持简,蹒跚出来,邀张敞坐谈。张敞用言探视,故意说道:“此地枭鸟甚多。”刘贺应声道:“我前至长安,不闻枭声,今回到此地,又常听见枭声了。”
张敞听他随口对答,毫无别意,就不复再问。但将刘贺妻妾子女,按籍点验。轮到刘贺女持辔,刘贺忽然跪下,张敞亟扶贺起,问为何因?刘贺答说道:“持辔生母,就是严延年的女儿。”
严延年,之前因劾奏霍光,得罪遁去。及霍氏族灭,宣帝忆起严延年,复征为河南太守。刘贺之妻为严延年之女,名叫严罗紨,他把妻族说明,想是恐张敞抄没子女,故请求从宽。
张敞经过多方考察,至查验已毕,共计刘贺妻妾十六人,子十一人,女十一人,此外奴婢财物,却是寥寥无几,并无什么私蓄。料知刘贺是沉迷酒色,迹等痴狂,不必虑及意外情事。
便据实奏闻汉宣帝。使宣帝从此不再担心刘贺有所行动。
元康三年(前63年)三月,汉宣帝下诏说:“曾闻舜弟象有罪,舜为帝后封他于有鼻之国。骨肉之亲明而不绝,现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说:“刘贺是上天抛弃的人,陛下至仁,又封他为列侯。刘贺是个愚顽废弃之人,不应该奉行祭祀宗庙及入朝朝见天子之礼。”奏折得到汉宣帝批准,封刘贺为海昏侯。四月壬子日,刘贺前往其封地海昏就国(海昏为豫章郡下辖之县)。
海昏属豫章郡,在昌邑国的东面,刘贺奉诏移居后,昏愚如故。
侍中金安上奏白宣帝,斥责刘贺荒废无道,不宜使奉宗庙,汉宣帝乃但使刘贺得食租税,不准预闻朝廷典礼。已而扬州刺史柯,又复奏称刘贺有异志,与故太守卒吏孙万世交通。孙万世曾咎责刘贺不杀大将军,听人夺去玺绶,实属失策,且劝刘贺谋为豫章王。刘贺亦自悔前误,意欲自立为王等情事。
汉宣帝虽将原奏发交有司,心中已知刘贺无材力,不能起事,所以有司复奏,请即逮捕,有诏谓不屑究治,只削夺贺邑三千户。海昏侯刘贺入不敷出,未免忧愁,往往驾舟浮江,至赣水口愤愤不平,感慨而还,后人称为慨口。没过多久,海昏侯刘贺就病死了。
海昏侯刘贺死后,豫章太守廖奏道:“舜封象在有鼻,象死不为他设立后继者,认为暴乱之人不应该当一国的始祖。海昏侯刘贺去世,上报有关部门,应当作为他的后继者的是他的儿子刘充国;刘充国去世,又上报他的弟弟刘奉亲;刘奉亲又去世,这是上天要断绝他的祭祀。陛下聪明仁爱,对于刘贺很厚重,即使是舜对象也没法超过。应该按礼制断绝刘贺的后继,奉行天意。希望交给有司商议。”讨论的结果,都认为不应该为他立嗣,海昏侯国因此被除。
后来元帝嗣位,始封刘贺之子代宗为海昏侯,即得传了好几世。
有诗叹道:
荒淫酒色太神昏,狂悖何能望久存,
多少废王捐首去,得全腰领尚蒙恩。
刘贺在未死时,张敞已经调任胶东,欲知张敞在胶东时事,待至下回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