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则需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江山才能稳固。
就说这矿城规划,绝非简单的采矿之所。
初期先从矿产粗加工做起,将矿石砸碎分拣后,再转运至其他地方进行细加工;
待日后加工业发展成熟,矿城或将拓展至细加工领域,甚至可能建立中心工坊城——
石油可提炼成灯油、油脂,金属矿可直接铸造成锭,说不定连铁轨都能在矿城直接轧制出来。
皇庄则承担着其他重任,专门负责各类精密制造以及小型实验研究。
这种明确的分工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又能避免资源浪费。
山西、陕西、辽东等地均可采用这种模式,甚至连哈喇和林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纺织城,因其条件非常适合纺织业发展。
而在西域与陇西走廊种植棉花,亦是极具成效的选择,既能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又能为纺织业提供充足原料。
当然,这些规划目前还仅处于设想阶段,尚未具备实施条件,因此无需提前透露。
矿城模式的主要目的,仍是为了安置那些被掳掠至关外的汉民,让他们拥有稳定的家园与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更远的矿场安排,目前也还只是初步构想。
孙守法出身于边镇,骑战之术极为高超,因此骑兵使用火器的战法训练便交由他们负责。
诸如五眼大铳的使用、单管加农炮的操作等,尽管骑兵已逐渐走向衰落;
但鉴于漠原特殊的地理环境,骑兵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毕竟斥候的职能无可替代。
关于训练方法,皇帝提出的方案虽略显粗糙,却十分务实。
由专业操炮手传授火炮使用技巧,只要士兵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之后如何在马上运用,便是孙守法与马进山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培训时长定为一个月,之后将进行实战演习。
演习地点选在库伦,据说那里仍有喀喇沁右旗的部众,人数不多,最多约一万人。
届时游击军也将参与实训,一旦实训成功,孙守法与马进山便会先行前往河套;
那里已开始修建一些棱堡,可供他们驻守防御。
他们还计划在阴山地区先行开设养殖场,以保障后勤供应。
待轨车铺设至乞塔河后,马进山便会带领部众前往其封地。
游击军一旦通过实训,就会被编入“大明快速反应军”。
这支部队将接受高宇顺《新编三十六计注释》的培训,还要学习文字、接受各类考核以及单人强化训练。
进入小队磨合阶段后,每支小队额定成员为十人。
这支部队的目标是具备以一挡百的能力,甚至一支小队就能摧毁一个小型部落。
这样的规划,不仅能提升军队战斗力,也能为大明的边疆防御与资源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朱有建的改革举措也在逐步推进,大明各个领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仁慈弹的升级与防烟口罩改进为面罩,彰显了大明在军事装备方面的进步。
同时,相关药物的研发也朝着更科学实用的方向发展。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大明研究院的不懈努力。
大明研究院医科楼的启用,标志着大明在医学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部分太医院的助理医官进驻其中,为医科楼注入了专业力量。
李时珍家族的到来,更为大明医学发展带来了宝贵财富。
正如王承恩所解释的,为躲避灾祸,李时珍家族一分为三,分别前往惠州府、杭州府,原本计划前往湖州。
然而命运多舛,黄州府蕲州的李家在崇祯十六年遭遇张献忠攻破城池,家族成员多有遇难。
李时珍四子李建中的后代李具庆这一支,成为了如今应诏而来的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