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你那个想法有点新,但你有没有想到一种直立连接结构?
你看,上两寸截面保证平稳,下四寸截面保证固定,再用榫卯锁住,这样才能保证运行耐久啊!
做轨车轨道,可得多思考,多运用合理的设计思路,这才是正道。”
二刘这时也开了口:
“你们都别争了,老徐的方案稳定有余但灵活性不足,老大担心共性扭曲有一定道理,可也没考虑到实际操作的便捷性。
老李的榫卯锁住虽然能保证固定,但制作工艺复杂,成本也高。
咱们得综合这些思路,取长补短。”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鲁总监开口了:
“几位,目前争论不是办法。
这份图纸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向,但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我觉得我们可以按照徐卫匠的基础框架,再结合刘卫匠的接触面积优化和李卫匠的榫卯锁定的部分优势;
同时二刘你提出的综合思考思路也很重要,咱们重新设计一套轨道方案,然后快速进行小规模试验,看看效果如何。”
四位卫匠听了鲁总监的话,都觉得有道理。
他们不再争吵,开始认真地交流和讨论起来,每个人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试图将各种方案的优点融合在一起。
工坊里的气氛逐渐从之前的剑拔弩张变得热烈而有序。
朱有建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的怒火虽然还未完全消散,但看到工匠们开始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他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小主,
他知道,轨车的成功制造和改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这次的冲突也许反而成为了推动轨车发展的一个契机。
他默默地期待着工匠们能够设计出一套完美的轨道方案,让轨车早日驶上正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匠们日夜奋战,根据讨论的结果绘制新的轨道设计图,并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试验轨道的搭建。
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材料的准备和加工,有的专注于一道道的工序,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朱有建也时常到现场查看进度,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轨车一定能够成功诞生,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变革。
而另一边的工坊内,气氛却紧张而有序。
陈大匠默默地制模,他的双手在工具间熟练地穿梭,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沉稳。
鲁总监则全神贯注地算材质成分,他眉头紧锁,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记录着数据。
轨车的轨道不仅需要足够坚硬,以承受机车巨大的压力,还要有韧性,能够适应复杂的路况,更要有延展性,防止在温度变化时出现断裂。
同时,还得考虑气候冷热收缩膨胀的因素,这每一个要求都如同难题一般,考验着鲁总监的专业知识。
卢大匠也跟着计算二次淬火与回火程度,他深知这个环节对于轨道材质性能的优化至关重要。
二次淬火能让轨道更加坚硬,但回火程度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影响轨道的整体性能。
许大匠则赶紧加入进来,之前因为隐瞒图纸的事情,他被扣了双倍积分,之前的海船制作功勋算是打了水漂。
但他没有丝毫抱怨,一心只想为轨车的建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快,陈大匠的模具型号制作出来了。
他将模具交给大刘卫匠复刻,大刘卫匠接过模具,小心翼翼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轨道虽然用量大,但要求相对不太高,可由于其用量大,必须考虑到材质的延展度。
这个计算工作需要他们自行完成,这对几位卫匠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