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中枢之争,君臣离心(一)(2 / 2)

他时而引《资治通鉴》剖析历代兴亡,时而以《周礼》为据痛陈为君之道。

说到动情处,本来梳理整齐的白发也有些许恣出,袖口随着手势劈空生风。

从天文历法的疏漏谈到黄河漕运的隐患,从前朝旧案的教训扯到当下吏治的积弊。

典故箴言信手拈来,直说得唾沫星子溅在御案上,竟将朱有建案头未干的墨迹都晕开一片。

半个时辰过去,李邦华气息未乱,声调反而愈发高亢,倒像是将满肚子的忠肝义胆都化作了这穿云裂石的谏言。

朱有建坐在主位之上,双眼瞪得溜圆,嘴巴半张着,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样,脸上满是茫然。

作为一个来自现代、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只熟悉简化字,对历史几乎一窍不通的人来说。

李邦华这连珠炮似的长篇大论,就如同天书一般,让他摸不着头脑。

李邦华那模样,真和对牛弹琴没什么两样。

面对李邦华如此慷慨陈词,他觉得甚为有意思,虽然不知到底什么意思。

但是老大人的神情与动作都充满力量之美,令的他下意识跟着模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李邦华却丝毫没有察觉朱有建的反应,反而越说越激动,情绪高涨,手舞足蹈。

他那慷慨激昂的神态,仿佛要将胸中所有的想法都倾倒出来。

一众御史们脸上满是崇拜之色,还时不时地发出喝彩声,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一旁的王承恩气得脸色铁青,牙关紧咬,双手不自觉地攥成了拳头,仿佛在强忍着什么。

王德化更是眼神凶狠,手按在刀柄上,恨不得抽刀砍人,让这聒噪的声音赶紧停下来。

朱有建听不明白,但是作为能够做到他们这步的大太监,从小是要学习文化的。

可以说若允许太监群体科考,很难说他们会不会出些三甲之员。

他们能够很直观地明白李邦华表达的意思:

老匹夫在恶语中伤主子!

反观朱有建的应对则是,眼睛亮晶晶的,尽管听不懂李邦华在说什么。

可心里对李邦华的钦佩之情却油然而生,眼里简直是小星星直闪:

“李邦华好有文化哦,可惜听不懂可怎么办呀?”

无奈之下,他只好低下头,轻轻撸着怀里的狸猫,用只有狸猫能听到的声音问道:

“他说的啥呀,你能听懂不?”

那狸猫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喵呜叫了一声,仿佛在回应他,又仿佛只是在撒娇。

很显然,这对主宠都没有听明白,狸猫所谓能听懂朱有建说的话,基于朱有建以为它能够听懂。

李邦华喘着粗气,终于停下连珠炮般的谏言,赤红的双眼直勾勾盯着御座。

满心等着朱有建低头认错、涕泗横流的羞愧模样。

可映入眼帘的,却是帝王垂首逗弄狸猫的荒唐场景——

那猫儿蹲在朱有建膝头,毛茸茸的爪子拍打着他的掌心,一人一猫你"喵"我答。

朱有建甚至煞有介事地歪头思索,仿佛真能听懂猫语。

若此时来一位富有感情的女子,定然会被萌化,好有爱的场景哟!

可惜此时面对的是李邦华等御史。

"放肆!"

李邦华暴喝一声,官帽上的玉簪都跟着剧烈晃动,额上青筋突突直跳,活像被踩了尾巴的炸毛公鸡。

他身旁的陈良谟见状,立刻甩着水袖踏前一步,三角眼中迸出寒光,对着朱有建厉声道:

"陛下可知贞观年间,太宗皇帝如何从谏如流?"

话音未落,这位御史已然扯开嗓子,将历代君王纳谏兴国、拒谏亡国的典故翻了个底朝天。

唾沫星子随着激昂的语调飞溅,讲到动情处,竟抄起案上茶盏一饮而尽,润润喉咙又接着骂。

活脱脱把议事厅变成了自家戏台,直说得窗外夕阳垂垂,嗓子冒烟才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