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宋军的攻势并未因此停止。在付出了数十人伤亡的代价后,第一座云梯终于搭上了城头。"上!给我上!"一名宋军什长率先爬上云梯,挥舞着长刀向城头冲去。
"杀!"城头的西夏守军立即迎战,双方在狭窄的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每一寸土地都要用鲜血来争夺。
这名宋军什长武艺不凡,一口气砍倒了三名西夏士兵,但很快就被更多的敌人围住。一支长枪从侧面刺来,直接贯穿了他的胸膛。鲜血如泉水般涌出,他瞪大眼睛,不甘地看着周围的敌人,然后重重地倒在城头上。
"推倒云梯!快推倒云梯!"嵬名布仁大声指挥着手下,几名西夏力士合力推动沉重的云梯车。在他们的努力下,云梯车摇摇晃晃,最终轰然倒塌,上面的十几名宋军士兵惨叫着摔下城墙,不是死就是重伤。
但宋军的攻势仍在继续。第二座、第三座云梯车接连靠近城墙,城下的撞车也开始撞击城门。"轰!轰!轰!"沉重的撞击声震得整座城都在颤抖,厚重的城门在一次次撞击下开始出现裂缝。
"守住城门!绝不能让宋狗冲进来!"野利遇乞亲自跑到城门楼上督战,他手持弯刀,眼中燃烧着不屈的斗志。
城门下方,数百名西夏士兵用巨木抵住城门,拼命抵抗宋军撞车的冲击。汗水和鲜血混合在一起,将他们的脸庞染得模糊不清,但没有一个人后退。
激战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宋军方面伤亡近千人,西夏守军也损失了五六百人。城头城下,到处都是尸体和鲜血,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死亡气息。
正午时分,李进下令暂停攻击,让部队休整。他骑马来到城下不远处,举起千里镜观察城头的情况。只见城墙上已经布满了箭矢,不少地方还留着血迹,显然西夏守军也不好过。
"主帅,要不要加大攻势,一鼓作气拿下会州?"王德恭策马上前建议,"城头的西夏兵看起来已经有些支撑不住了。"
李进摇了摇头:"不急。我们的目的是牵制敌军,不是真的要拿下会州。现在的攻势已经足够了,再强攻下去,我军损失会太大。"
"可是主帅,这样会不会让野利遇乞看出破绽?"王德恭有些担心。
"不会的。"李进胸有成竹地说道,"野利遇乞现在肯定以为我们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发动更猛烈的攻击。而且,守城一方本来就比攻城一方有利,我们攻不下来很正常。关键是要让李乾顺以为这里是我军的主攻方向,调兵来救援。"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飞马赶来:"主帅!探马回报,发现西夏援军!从兴庆府方向来了约五千人马,距离这里还有两日路程!"
李进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很好!看来我们的计策成功了。李乾顺果然上钩,派兵来救援会州了。"
他立即下令:"传令各营,下午继续攻城,但要控制火候。既要让城里的人相信我们在拼命攻城,又不能真的拼命。另外,派出斥候,密切监视西夏援军的动向。"
与此同时,会州城头的野利遇乞也收到了援军的消息。一名传令兵冒着宋军弓箭的威胁,拼死爬上城头汇报:"将军!好消息!国主派遣野利仁荣将军率五千精兵前来救援,预计后日即可到达!"
野利遇乞听到这个消息,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很好!有了援军,我们就能内外夹击,一举击败宋军!"
他转向身边的将士们:"弟兄们!听到了吗?援军就要到了!我们只要再坚持两天,就能等到反击的机会!到时候,一定要让这些宋狗有来无回!"
"内外夹击!内外夹击!"城头的西夏守军士气大振,纷纷握紧手中的武器,准备迎接下午的战斗。
下午的攻城战比上午更加激烈。李进为了做出拼命攻城的假象,增加了攻城器械的数量,同时派出更多的士兵参与攻城。
而野利遇乞为了坚持到援军到达,也拼尽全力抵抗,双方在城头城下展开了更加惨烈的厮杀。
"杀啊!为了陛下!为了大宋!"宋军士兵们高喊着口号,冒着漫天箭雨向城头冲锋。他们知道这是在演戏,但演戏也要演得逼真,该流血的时候还是要流血,该牺牲的时候还是要牺牲。
"守住会州!守住大夏!"城头的西夏守军也毫不示弱,他们用尽全力抵抗宋军的攻击,滚石檑木如雨点般砸下,长枪弓箭毫不留情地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整个下午,双方都在进行着惨烈的攻守战。云梯车一次次被推倒,又一次次重新架起;撞车不停地撞击着城门,城门在一次次冲击下摇摇欲坠;城头上刀光剑影,城下血流成河。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李进再次下令停止攻击。这一天的战斗,宋军"伤亡"了近两千人,西夏守军也损失了一千多人。虽然宋军在演戏,但这种规模的攻城战,想要做得逼真,必然要付出真实的代价。
"主帅,明日还要继续攻城吗?"王德恭问道,他的脸上也沾满了血迹和尘土。
"当然要继续。"李进坚定地说道,"西夏援军后日就到,我们要在他们到达之前,给野利遇乞施加更大的压力,让他们相信我们势在必得。"
夜幕降临,双方都在各自的阵地上休整。会州城内灯火通明,野利遇乞正在布置夜间防务,防备宋军可能的夜袭。而城外的宋军大营中,李进也在与将领们商议明日的攻城计划。
"明天的攻城要比今天更猛烈。"李进指着会州城的方向说道,"我要让野利遇乞以为,我们已经等不及了,想要在援军到达之前拿下会州。这样他就会更加坚定地守城,也会让李乾顺更加相信这里是我军的主攻方向。"
"主帅英明!"众将齐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