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马昂也是一头冷汗,他事先并未详细审核《武备卷》内容,编纂权在礼部和翰林院志局。
他急忙找来相关卷宗,发现其中不少数据竟然直接引用了兵部为编纂志书提供的档案,而这些档案的密级并未被志局充分重视或刻意模糊!
“老国公息怒!息怒!此乃志局编纂失察,下官失职,罪该万死!”马昂心惊胆战。
此事非同小可,泄露军机是重罪。
他立刻联合英国公上奏弹劾志局失职,尤其是负责《武备卷》的主笔官员,要求严惩,并立即收回已刊印的涉密部分,重新审核删改。
奏疏如石破天惊,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以马昂为首的“保密派”与认为“既名《统一志》彰显国力,些许军力展示无妨,且数据已做模糊处理”的翰林院、部分阁臣激烈争论。
矛头隐隐指向了力主编纂并催促进度的皇帝。
乾清宫内,朱祁镇看着徐承宗和马昂言辞激烈的奏疏,脸色阴沉。
他并非不知其中风险,但在他的构想中,《统一志》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适当展示肌肉正是目的之一。
他恼怒的是志局和翰林院的疏忽,竟将过于核心的路线信息也放了进去,更恼怒张辅等人小题大做,挑战他的权威。
“侯宝,传旨。”朱祁镇冷冷道,“《武备卷》编纂失察,主笔官降三级留用,罚俸一年。涉密内容,着志局会同兵部,立即删改重订,凡涉及具体兵力部署、核心补给路线者,一律隐去,代以‘军容鼎盛’、‘粮道畅通’等虚词。
已印部分,悉数追回销毁,再有疏漏,严惩不贷!”
他选择了折中,既惩处了具体责任人,平息了“保密派”的怒火,又保住了《统一志》继续编纂的框架和威慑主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礼部奏报,一位在京等候封赏的、归降较早的乌斯藏小贵族洛桑扎西,在“无意间”看到《统一志·西南卷》中关于“归附始末”的描述后,竟于当夜在会同馆中悲愤自缢。
留下血书一封,用藏文控诉书中所述尽为谎言,他的族人并非“箪食壶浆”,而是浴血抵抗后被屠戮,他的家园是被铁蹄踏碎而非“万民归心”。
此事虽被礼部极力压下,消息仍在极小范围内流传,成为《统一志》光辉叙事下,一道无法抹去的、带着血腥味的阴影。
“陛下,此事……臣已极力弹压,血书已秘藏。然……恐纸终难包火。”徐恭的声音带着忧虑。
朱祁镇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随即被冷硬取代:“知道了。厚葬,抚恤其家。管好底下人的嘴。”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打击来自藩属国。
爪哇使臣在归国途中,因忧惧过度,加之水土不服,竟于广东驿馆暴卒。
其心腹随从密报爪哇国王,称正使大人自目睹《坤舆全图》之威势及细读《西南卷》之“归附”始末后,便忧惧交加,常于深夜惊起,喃喃自语:“乌斯藏汗王前车之鉴……前车之鉴……”终至郁结于心,一病不起,客死异乡。
爪哇国王闻此噩耗,悲恸不已。
虽不敢明言怨怼,但心中芥蒂已如毒藤滋生,对大明的离心力悄然滋长。
消息通过各种隐秘渠道,最终还是传入了紫禁城。
乾清宫内,朱祁镇独自一人站在那幅巨大的《大明坤舆全图》前。
殿外,寒风呼啸,卷起漫天雪粉,拍打着窗棂,发出簌簌的声响,如同无数冤魂在呜咽。
地图上,帝国的疆域在烛光下泛着庄严而冰冷的光泽,那只昂首的雄鸡,在朱祁镇眼中,依旧完美无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乌斯藏那片朱红,鲜艳夺目,象征着他不朽的功业。
然而,三朝元老、太师胡濙苍老而沉缓的声音,仿佛还在他耳边回荡。
就在半个时辰前,这位历经风雨的老臣,不顾年迈体衰,冒雪入宫,进行了一次极为艰难的劝谏。
“陛下,”胡濙的声音带着看透世事的沧桑,“《统一志》乃旷世之作,彰陛下不世之功,扬我大明赫赫天威,老臣本不该置喙。然……英国公之忧,洛桑扎西之死,爪哇使臣之殁……桩桩件件,皆因此志而起,或显其锋啊。”
胡濙喘息了一下,浑浊的目光直视着皇帝:“陛下,此志……是把双刃剑。它铸就丰碑,亦可能……划伤执剑之手。它昭示统一,却也时刻提醒着……统一背后的代价与裂痕。史笔可曲一时,人心难欺万世。乌斯藏之红,染的是朱砂,亦是……万千黎庶之血痕。”
“老臣斗胆,恳请陛下,此志后续编纂,或可……暂缓?待乌斯藏新附之民稍得喘息,待四方藩国惊魂稍定,待……朝野物议稍息,过刚易折,过露……恐非社稷长远之福。”
他句句未提反对编纂,却字字指向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潜在风险。
朱祁镇当时并未表态,只是让侯宝好生送老大人回府休息。
此刻,他凝视着地图,手指再次抚过那片高原。
胡濙的话,像冰冷的雪水,渗入他因巨大成功而滚烫的心绪。
自缢的洛桑扎西,惊惧而死的使臣,朝堂上激烈的争吵,还有严思安那可能存在的、未被采纳的直笔……
这些,都是那煌煌巨着背后,无法被朱砂覆盖的阴影。
他追求的是万世不易的版图和一统江山的盛名,为此,他可以冷酷无情,可以运用权谋。
但当这盛名之下开始堆积起意外的死亡和无声的怨恨时,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疲惫和……动摇,悄然掠过心头。
是编纂的方向错了?还是这“一统”的代价,本就该被史笔刻意遗忘?
“双刃剑……”朱祁镇低声重复着胡濙的比喻。
殿内烛火跳动,将他孤高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冰冷的地面和那幅巨大的、象征着无上权力与功业的舆图之上。
舆图上的朱红依旧刺目,而窗外的风雪,似乎更紧了。
远处,文华殿志局的方向,隐约传来工匠雕刻新版《武备卷》的斧凿之声,叮叮当当,在寂静的雪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而单调,仿佛在为这部注定充满争议的《大明统一志》,敲打着沉重而复杂的历史注脚。
喜欢大明,我来了!请大家收藏:(www.csw888.com)大明,我来了!(丝袜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