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拿起清单,指着最后一行“血玉圭”:“这名字听着就不一般。”
“是‘测气’用的宝物。”梁平的指尖划过那行字,“这玉圭是用西域的‘血玉’琢的,玉里的血丝会随着园子里的气脉流动——气顺时,血丝像溪流一样平缓;气乱时,血丝会像火苗一样跳动;若是有大灾,血丝会凝结成块。当年火烧园子前,玉圭的血丝突然全变成了黑色,风水师知道要出事,想带着它跑,却被汉奸拦住,硬生生从手里抢了去。那汉奸拿它跟洋人换了两箱鸦片,据说后来这玉圭被带到国外,在一次拍卖会上失踪了——这血玉是从千年古墓里挖出来的,当年为了让它‘认主’,风水师用自己的精血养了三年,才让血丝有了感应。”
清单的空白处,有几行歪斜的字,像是姜山后来补上去的:“这些器件,不是珍玩,是园子的‘筋’与‘骨’。抢它们的人只当是宝石金属,哪知道里面藏着多少观天测地的理,多少匠人熬白的头。”
苏惊鸿把清单轻轻按在桌上,指尖划过那些名字,像在抚摸什么珍贵的东西:“难怪八爷临死前还惦记着……这些丢的不是物件,是老祖宗攒了几辈子的智慧。”
梁平合上笔记,胸口的龟甲仿佛在呼应着什么,微微发烫。那些丢失的器件,就像被生生挖走的记忆,藏在历史的缝隙里,等着被人记起——记它们曾如何与天地共鸣,记它们背后那些熬干心血的日夜,记它们本是这方水土气脉里,最亮的那几颗星。
梁平指尖划过清单边缘磨损的毛边,纸页上的字迹越来越潦草,像是记录者写到后来已难掩颤抖:“清单上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丢的瑰宝,根本数不清。”
他指着页脚一处模糊的墨迹:“先父说,‘鸿慈永祜’殿里有尊‘鎏金镇邪兽’,是用三百斤赤金铸的,兽身是龙首狮身,背上驮着一颗鸽卵大的夜明珠,夜里能照得整座大殿如同白昼。这兽最神的是眼睛,是用一对‘阴阳鱼眼石’嵌的——左眼在白天发亮,右眼在夜里发光,合在一起能镇住殿周围的‘阴煞’。洋人抢它时,为了抠夜明珠,直接用刺刀把兽头劈了下来,金兽身被熔成了金块,那对鱼眼石从此没了下落。当年铸这尊兽,光是炼金就耗了三个月,工匠们守在熔炉边,眼睛都熬得布满血丝。”
苏惊鸿想起什么,急声问:“那本《圆明气脉全图》呢?我听你提过,那图上记着所有阵法的核心。”
“早被撕碎了。”梁平声音发哑,“那图是用桑皮纸刷了七层桐油,上面用朱砂和金粉画的气脉走向,连每棵古树的位置、每眼水井的深度都标得清清楚楚。图的边角还绣着‘镇园’二字,是用五色丝线混着人发绣的。一个法国军官抢到手后,嫌它占地方,撕成了碎片当引火纸,就为了点一支烟。那图是七位风水师用了二十年才画成的,画废的草稿能堆满一间屋,最后竟落得这个下场。”
晓冉指着一处画着玉佩的图样:“这‘山河佩’看着不大,有什么特别?”
“这佩是‘合气’用的。”梁平指尖轻抚图样,“是用一块完整的和田玉剖成两半,一半刻着山川,一半刻着河流,合在一起正好是幅微缩的‘九州图’。据说把两块玉佩合在一处,能听到里面传来细微的‘水流声’,那是玉里藏的‘地脉之气’在响。当年园子里的气脉稍有异动,风水师就会摩挲这玉佩来推演吉凶。洋人把它当成普通玉佩,分开卖给了两个商人,现在一块在博物馆里蒙尘,另一块早就不知所踪。为了找这块能剖成两半的整玉,采玉人在昆仑山的悬崖上守了整整五年,摔死了三个同伴。”
林薇拿起清单,指尖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上移动:“还有这些‘十二时辰香’‘四海归心砚’……听名字就不一般。”
“‘十二时辰香’是用十二种草药按时辰配比做的,子时燃的香里加了夜交藤,午时燃的香里掺了薄荷,烧起来的烟能顺着气脉流动,在哪处滞涩了,就说明那处的阵法有问题。”梁平声音里满是痛惜,“‘四海归心砚’更神,砚台里的墨汁永远不会干,研磨时能闻到海水的咸味,据说是用南海的珊瑚礁混着朱砂烧的。这些东西,在洋人眼里不过是些‘古怪的玩意儿’,要么随手丢弃,要么贱价卖掉,哪知道每一件都藏着老祖宗观天察地的智慧,浸透着工匠们熬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清单的最后一页,只写了一句话,墨色深得像要滴下来:“瑰宝丢了千万件,丢的是一代人的心血,是一方水土的魂。”
屋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清单上,那些名字仿佛在光影里浮动,像无数双眼睛在无声地诉说。丢失的何止是金银玉石,是那些能与天地对话的巧思,是那些把光阴熬进器物里的执着,是一个民族曾经最璀璨的气脉图腾。
梁平缓缓卷起清单,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忽然明白,八爷守着这些线索不肯放手,不是为了追回那些物件,是想让后人知道——我们的祖宗,曾造出这样的奇迹;我们的土地,曾孕育过这样的智慧。
只要这念想还在,那些丢失的,就不算真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