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青楼文化的寄生生态——李师师背后的利益网络(2 / 2)

白册载江湖——梁山泊宋江进献的明珠暗标"替天行道"。

那日童贯义子童师闵来听曲,师师特意换上契丹样式的金缕衣。待对方目眩神迷时,她状若无意地叹息:"昨儿燕云来的客商说,辽主帐前竟悬着大宋疆域图。"三个月后,童贯北征的捷报与师师妆匣里的辽国宫砂同时送入樊楼。这般借力打力的功夫,比《三国演义》中貂蝉离间董吕更高三分。

风月场中的修罗局

靖康元年上元夜,师师在樊楼顶阁设"七盏宴"。金国使臣完颜希尹的熊皮靴踩着《清明上河图》摹本,师师却将炙热的酒樽贴在他手背:"将军可知汉家有个'昭君出塞'的典故?"席散时,她鬓边的并蒂海棠已别在希尹箭袖,换来一纸暂缓南侵的盟约。

消息灵通的张择端连夜重绘《上河图》,在虹桥下添了辆载满珊瑚的马车。师师观画时轻笑:"张待诏的笔,倒比李纲的奏折更管用。"次日,那车珊瑚便出现在太学生陈东的请愿书旁,成了主战派攻讦李邦彦的利器。这般翻云覆雨,连《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亦难企及。

血色罗裙翻酒污

金兵破城那日,师师扯断缠足锦绫,将十年来攒下的契约账册尽数焚毁。火光照亮她鬓角第一根白发时,她忽对镜唱起周邦彦的《解连环》:"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唱至"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竟将烧红的火钳刺向双目。

十年后,临安瓦舍里的说书人仍在争论她的结局。有人说她毁容遁入空门,有人说她成了金将帐中奴。唯有个云游僧人在大相国寺墙根发现半阙残词:"樊楼月,曾照汉宫秋。玉漏催银箭,金刀剪彩绸..."笔迹潦草如刀剑相斫,却依稀可辨御笔"天下一人"的花押。

绍兴和议那年,临安新开的"师师阁"里,某位歌伎正对客官解说《青玉案》的唱法。忽有老妪掷来枚带血的金耳坠:"真正的'东风夜放花千树',该用汴梁官话唱!"满座愕然间,老妪已消失在元夕灯火中,唯余地上一串湿漉漉的足印——那缠足的形状,竟与《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三寸金莲"分毫不差。

画舫上的琴师忽然拨错宫商,惊起一群寒鸦。当年寄生在青楼锦绣里的精魂,依旧在江南烟雨中寻找着新的宿主。而樊楼废墟里未烧尽的《少年游》残稿,正随着黄河泥沙,缓缓沉入历史的褶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