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西厢记里的情感营销(2 / 2)

四、诗简传情:UGC互动的古典范式

"待月西厢下"的诗笺,实为最早的用户共创企划。崔莺莺故意将诗题在芭蕉叶上,待夜雨打湿墨痕,便成天然朦胧滤镜。张生回诗时用青蝇翅粉调墨,日光下隐现"生死不渝"四字——这古代"隐藏水印",启发某画家在油画中嵌入求婚誓言。

红娘更是个中高手,她将两人诗稿装订成册,在洛阳书肆匿名售卖。待《崔张酬和集》风靡时,又放出"作者疑为前朝名士"的烟雾弹。这般饥饿营销,让今天出版社先抛"佚名手稿"再曝作者身份的操作显得拙劣。某次书商质疑诗风不一,她笑答:"真情本无常形",倒成了后世水军刷评的万能话术。

五、跳墙赴约:危机公关的月夜突围

张生逾墙那夜,崔莺莺早已备好两套说辞。若事成则称"天赐良缘",若败露便道"捉拿飞贼"。这风险对冲的智慧,让某被拍恋情的偶像团队茅塞顿开——提前备好"表兄妹"与"对剧本"双版本通稿。

当莺莺突然翻脸斥责,张生立即跪呈家传玉璧:"此璧可碎,此心难移。" 这以退为进的悲情牌,恰似今天艺人被曝丑闻后主动捐出代言费。更绝的是他连夜谱就《长恨曲》,将私会未遂包装成"超越时空的绝恋",成功转移舆论焦点。老夫人最终默许婚约时,恐怕也没想到这场闹剧从头至尾都是流量生意。

结语

普救寺的梨花又开了,导游正讲解"崔张定情处"的AR互动装置。当游客们用手机扫描粉墙幻影时,AI生成的莺莺正在直播间带货"同款玉簪"。这虚实交织的荒诞,恰应了《红楼梦》太虚幻境那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王实甫在《西厢记》终场写道:"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在这情感营销泛滥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该想起红娘那句:"非是书生多薄幸,从来小姐爱风流。" 最高明的人设经营,原是学那月夜琴声——七分真情混着三分算计,在似有还无间,奏响永不落幕的人心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