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宿,送路归来凡是近亲友都可在丧家住宿。待到子时辞灵,亲属按顺序向灵位行礼,奏细乐,名曰‘辞灵’。礼毕‘扫材土’并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着是‘嵌棺’,即将棺材嵌起一角,下垫一枚铜钱,举哀,棺上寿钉挂一串五彩绸线。
“捡罐,在预备寿罐内装五谷杂粮,由孝子等将死者生前爱吃的菜捡点入罐,并放一苹果堵口。红布盖面再用红绒线缠绕成网络,放棺头上。
“发引即出殡,早饭后发引,所来客人吃一顿上席,饭后等着送殡。丧家重孝子都站着吃,表示寝食不安,哀伤已极。
“参灵,所请和尚、尼姑、喇嘛、乐队、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灵台前吹奏一遍,名为参灵,其后开始出殡。
“发引准备,由‘全人’准备点蜡压炕(用磁瓶放一苹果)。不到回灵时不得坐炕上。发给本族送殡人两个小馒头,揣入怀内,棺出堂,孝妇哭喊留财,其手不准碰门框。
“祭门,棺将出门,关门,贴白纸两条,由‘祭门官’(有声望武官)向着外边大门行礼。礼毕转头离去,不进内宅,揭纸开门,事后丧家送祭门官一笔厚礼。祭门后门外所排列出殡仪仗队按顺序经丧家门前出发,往往排满几条街道。
“纸活,出殡是另一套纸活,最前面是开路鬼、大头鬼。纸制行列有卧室全部家具,床帐被褥都是真的,还有陈设、古玩,其后是真服装的‘男女仆人’‘丫环’‘小童’等,最少8个,纸人前胸贴上名字,并将其耳、目、口、鼻扎个眼(以示能听、看、言)。它们手中都捧着一样东西,如脸盆、梳头匣、水烟袋、痰盂、糕点、鱼肉蔬菜等。有的纸糊马车、汽车,四轮可活动,由人推行。
“上杠,发引前一天就在门前空地摆好大杠,起棺时移到大杠。其时对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阵。孝子跪杠前,杠工打‘响尺’,‘请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阵,同时放炮三响。孝子一手杠引鬼魂幡,一手拿哭丧棒,开始出街上路。另有专人撤纸钱,最好的手艺是一撮纸钱向上一扔后,又高、又撒成满天星,一个个徐徐落下。
“东哥,丧葬程序还有吗?”王二哥问。
“还有,接近尾声了。”东哥继续说。
“出殡,仪仗队阵容和排列顺序按大殡而言,顺序是开路鬼,左右各一大头鬼,铭旌(约4米来高,形如亭子,中挂红绸子,其上钉死者官衔),其后是一对大锣,一班吹鼓手(均着号衣),几对官衔牌,一堂红彩谱,一顶返魂轿(绿呢黑顶),再就是几个“大座”,包括灯亭、炉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内放遗像及神主),每个大座前有一堂与亭绣片相同颜色的八顶绣花大伞,八挂香谱。然后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着,两班人倒,每人发新毛巾一条,打执事的孩子带刘海箍,发新鞋一双。接着是花圈、挽联、匾额、送殡的亲友、客人、纸火、带孝的亲、族、雪柳、孝子。
“棺杠,最少16杠、24杠,稍阔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48杠,乃至64杠(两班就是108人),都有双叫响(头儿)打响尺,指挥换肩、停止、前进、换班等动作。此人在行进当中还有一套‘行话’。杠夫穿绿驾衣,黑红平毡帽上插一鸡翎,米黄套裤。大杠前是一顶大红绣花伞,半副鸾驾(包括木制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杠后又是半副鸾驾。最后是丧家内眷所乘的白轿、马车。整个队伍浩浩荡荡,行进速度比较缓慢。
“茶桌,在出殡经过路线当中,由总管派人与商号联系,在其门口设茶桌,为队伍供应茶水。另有茶房给孝子、内眷等送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