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是呀,缝纫机的用处可大着呢!”王幺娘点了点头说。
“当时,缝纫机以上海产的‘飞人’牌和‘蜜蜂’牌为最好,北京产的‘燕牌’也很不错,价位都在150元左右,要想买还得勤巴苦挣勒紧裤腰带攒钱才行。”
“嗯。”王幺爸和王幺娘都点了点头。
“而‘一响’呢,就是收音机。过去老百姓都管收音机叫新闻‘广播’‘话匣子’,也有叫它‘戏匣子’的。那时没有电视机,一个公社都很难找到一台,而收音机相对来说要多一些,所以它就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时,收音机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有戏曲,京剧能听到很多名家唱段,如刘兰芳的评书,梅兰芳的京剧,新凤霞的评剧等名家的精美剧目。记得当时有一个儿童广播节目,一打开收音机旋钮,广播里就是‘打开咱们的收音机,小朋友拍手笑嘻嘻。听什么,听故事……’, 其中孙敬修爷爷讲的少儿故事非常吸引人,听得很多娃儿们如痴如醉,妈妈喊吃饭连喊几道都不肯离开。”王二哥继续说。
“对对对……对,我有空也到过有收音机的徐二爷家听过。”王幺爸说。
“收音机能听到相声,也能听到快板,还有山东快书、京韵大鼓、单弦、二胡、笛子等等许多的曲艺、声乐节目,相声节目时常把人逗得前仰后合哈哈大笑。还有刘兰芳、袁阔成等名家说的评书,每天一到结尾都是那句“要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真叫人心欠欠的,叫人听上瘾,听了上段想听下段。还有很多名家演唱的歌曲,如收音机最开头的广播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东方红》《在那桃花盛开的故乡》《让我们荡起双浆》等等,更是叫人百听不厌。”王二哥说。
“收音机带给了我们外面许许多多不晓得的东西。”王幺爸说。
“反正收音机挺招人喜欢的,可毕竟那时大家都很穷呀,如果谁家能有一台收音机,真的很不错了。每次一打开收音机,都能吸引团转地邻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特别是小娃儿,大家迅速围拢过来,聚精会神侧耳倾听收音机里面的新闻、广播节目,硬是不听到节目停台停播不罢休。”
“那时就是文化生活太少了,哪像现在哟!”王幺爸说。
“说到最后个‘咔嚓’照相机,也是那个年代青年们追求的大件儿目标之一。记忆中那时常见的照相机不外两种,一种型号为135,一卷胶卷能拍36张。一种型号为120,方形能照12张,长形能照16张。那时没有彩色照相机,都是黑白的。”王二哥说。
“照相机更高档,农村基本上没有。”王幺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