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兵临壶口关(2 / 2)

哥舒翰会意,立即附和:“吐蕃人向来只会夸口,真要动真格时,个个都成了缩头乌龟!”

仁川贡布虽狂,却非愚钝之辈。他很快冷静下来,冷笑道:“想激我出城?痴心妄想!”

李乾见状,心知此计难成,不由暗自叹息。

这时李白突然策马上前,清越的声音响彻城头:“城上的吐蕃将士听着!归顺大唐,立可脱去奴籍!建功立业,再不必世世代代为奴为婢!”

李白这番劝降之言,若是对那些被奴役的吐蕃士卒,或许还能激起波澜。

可惜此刻城头上的尽是吐蕃小贵族,他们闻言非但不为所动,反而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哄笑。

“唐狗休要痴心妄想!我等乃吐蕃贵族,岂是那些卑贱奴隶可比?”

“誓死扞卫吐蕃,血战到底!”

这些贵族子弟手握特权,靠着吐蕃的统治作威作福。对他们而言,吐蕃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自身的荣华富贵,又岂会为虚妄的自由许诺所动?

“哈哈哈!”仁川贡布终于找回了场子,得意地拍打着城墙,“唐将可听清了?这就是我吐蕃勇士的骨气!你们那些蛊惑人心的把戏,还是留着哄奴隶去吧!”

激将不成,劝降无果,李乾等人只得退回大营商议。

哥舒翰重重坐在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都说说吧,这破口关该如何拿下?”

帐中一片死寂。往日议事时众将争相献策的场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窒息的沉默。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此刻竟都束手无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军跋涉千里,眼看就要叩开吐蕃腹地的大门,却在这最后一道雄关前功亏一篑。这种咫尺天涯的挫败感,让每个人都憋着一股无名火。

“既然诸位都不言语...”李乾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那就由我来说几句。”

“监军已有良策?”李平西急不可耐地追问。

霎时间,哥舒翰、郭子仪、李白、李光弼等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李乾,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

帐中凝重的气氛为之一振,仿佛黑暗中出现了一线曙光。

李乾缓缓摇头,众人眼中的希冀之光顿时熄灭,仿佛从未出现过。

“如此天险,比石堡城还要险峻十倍。”李乾声音低沉,“但诸位可曾想过,我们已创造了千古未有的奇迹?自三皇五帝,秦皇汉武以来,何曾有过中原大军兵临吐蕃腹地?”

李白轻叹一声,语气中满是遗憾:“监军,纵有千般奇迹,若不能攻克此关,终究是镜花水月。奇迹再辉煌,也不如一座实实在在的破口关啊!”

“李翰林所言极是!”哥舒翰、郭子仪等人异口同声。

李乾郑重颔首:“我自然明白。但我要说的是,即便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完成这个奇迹,也可以为后人铺路。”

他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位将领,“我们既已至此,就绝不会退兵!只要守住积石山要道,吐蕃大军便无法威胁大非川。一年不成,就耗十年;十年不成,就耗百年!终有一日,大唐旌旗必能插上吐蕃都城!”

这番话让众人陷入沉思。

确实,若一时难以攻克,长期围困也不失为良策。只是这漫长的等待,或许要十年、数十年,甚至更久...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众将虽心有不甘,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最稳妥的选择。

哥舒翰当即拍板:“既然诸位都无异议,我这就上奏陛下。”他环视一周,见无人反对,就准备写就军报,派快马星夜送往长安。

送完军报后,哥舒翰对着军帐内的众人说道:“坐等绝非上策!眼下天寒地冻,不利强攻。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之时,我定要举全军之力,誓破此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