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2 / 2)

易水别后,两人登高远望,高渐离抚筑弹奏,曲调激昂悲怆,直触人心,二人不禁泪湿眼眶,尽显真挚情感。

于是,吴巨写下《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唯感苍凉而泪湿。

……

后来又有几次小聚,喝得酩酊大醉,在街头痛饮,随后在市集间,高渐离击筑,吴巨歌唱。

路过的行人对两人议论纷纷,吴巨淡然一笑,随即吟诵《桃花庵歌》:

桃花坞中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栽桃树,又采桃花换酒钱。

酒醒时只在花前 ** ,酒醉后便在花下安眠。

半醉半醒日复一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与车马相比,他得奔波我得悠闲。

别人笑我太过疯癫,我笑他人视物如梦。

不见五陵豪杰之墓,如今已无花无酒,只剩田垄。

高渐离听罢开怀大笑,道:“好一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 ** ’!”

不仅如此,吴巨还试着为高渐离的曲填词,选用的皆是名篇佳句。

最终,高渐离称吴巨为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当然,吴巨并非只顾饮酒听曲作诗,他曾费尽心力将话题引向当世剑客,提及秦国的嫪毐、燕国的田光、赵国的盖聂等人。

见时机成熟,吴巨试探性地询问高渐离是否认识荆轲。

得到的答案是“不认识”。

这让吴巨感到安心。

好不容易结识了一位挚友,若因荆轲之事生变,那可就糟了。吴巨一直将高渐离当作真心朋友。

况且,高渐离本就命运坎坷,虽非荆轲所致,但也与他相关。

到了他们相识的第六天。

尽管相识时间短暂,但二人情谊深厚,几乎到了拜把子的地步。

这一天,吴巨做好准备,找到高渐离感慨道:“高兄,相聚总是短暂。”

高渐离并不意外,他知道吴巨只是来武遂巡查,完成任务后自然要离开,他明白吴巨已在此滞留许久。

“看来是该分别了。”高渐离感慨万千。

吴巨点头,他对这种知音难觅的生活很是享受,但他此行肩负重任,怎能沉溺于酒乐之中?

细细思量后,他决定前往赵国。

吴巨问高渐离:"接下来有何打算?是否继续游历?"

高渐离点头:"先去燕北,再回恒山陪父母过年,之后再继续游历。"

"打算去哪儿?"吴巨追问。

"赵国吧!"高渐离答道。

吴巨皱眉:"赵国眼下不太平,我得到消息,那里动荡不安,不宜前往,建议你别去。"

他心中暗想:我记得你就是在那里遇到荆轲的!

再说,要是他和高渐离在邯郸碰面,那可就尴尬了。

高渐离问:"那我去哪儿?我已经去过韩国和魏国了,没必要再去。"

吴巨沉默片刻后问:"高兄是否有意去秦国游历?"

"秦国?"

高渐离的眼神微微发亮。

"对,秦国是个好地方,风景优美,百姓安居乐业,不受战乱困扰。国都咸阳是当今天下最繁华的城市,第一座无拘酒肆就诞生于此,纸张、毛笔、报纸、炒菜、茶叶、小说、精盐、植物油等,也都是出自秦国。"吴巨笑着说。

高渐离思索片刻后说:"经你这么一说,我也确实有这个想法了,好!不去赵国了,改去秦国!对了,诸葛兄,你什么时候回秦国?我们何时能再见面?"

吴巨回答:"最晚年后我会回到秦国,到时候你可以到咸阳来找我。"

吴巨从腰间取出一块铜制令牌:"到时你可以凭这块令牌到咸阳的无拘酒肆总店来找我,只说找诸葛亮就行。"

高渐离接过令牌,掂量了一下,笑道:"好!一言为定,年后我们在咸阳见!"

"一言为定!"

吴巨笑了。

与高渐离相识第七日,吴巨离开了武遂。

高渐离弹奏筑器,为他送行。

吴巨策马西行,飞驰而去,一骑绝尘。

高渐离击筑送别,目送身影消逝,许久才停下曲声,转向西边。

那是咸阳所在的方向。

重逢之日,高渐离满怀期待!

第568章 抵达邯郸

一天后,吴巨已深入赵国地界。

此次行程中,高渐离是个意外的小插曲,但此刻已被暂且搁置,不影响正事。

吴巨相信,重逢之时,自己定能带给他极大惊喜。

或许是惊吓。

不过这都是后话,待他从赵国返回后再谈。

……

如今的吴巨,化身为一名医者,仍用【诸葛亮】之名。

他认为此名实用且少人知晓,即便在燕国也未暴露真实身份,酒肆众人仅知他姓朱,称其为“先生”。唯有高渐离知晓“诸葛亮”这一名字,而高渐离在吴巨远行后,离开武遂回到恒山老家,准备下次出游。即便他知道“诸葛亮”到了邯郸,作为重视友情胜过财富的乐师,也绝不会背叛吴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