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深沉(2 / 2)

此话一出,众人兴致高涨。毕竟姜堪乃当代顶尖的诗词大家,他的诗作连常人都难以企及。

于是众人争相朗诵自己的作品。

姜堪专注聆听,偶尔夸赞几句并稍作点评,但他对这些学生的诗作并不十分满意。

如今四言诗仍是主流,但近年来佳作寥寥,甚至一度停滞,令人惋惜又迷茫。

是诗才匮乏,还是四言诗已走到尽头?

这是姜堪近来思考的问题。

正沉思间,船舱里忽然传来喧哗声。

“赵兄、李兄、韩兄、张兄,我新得一首佳作,快来品鉴!”

只见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走进来,他叫孔臻,为孔子嫡系后裔,孟子曾孙,正宗儒家传人,也是儒家年轻一代的翘楚。

孔臻见到姜堪,大吃一惊:“咳,夫子您也在这儿。”

“难道我不该来吗?”

“能来,当然能来,哈哈哈。”孔臻勉强笑着掩饰尴尬。

众人哄堂大笑。

“你刚才提到佳作?快念出来听听。”姜堪毫不理会这年轻人的调侃,直接说道。

“哦哦,刚送来,我还没来得及看呢。”孔臻回答。

“是谁送来的?”

“我师兄韩非。”

“韩非?荀况的 ** ?”

“正是。”

姜堪点头:“原来是他。”

当年荀子任稷下学宫祭酒时,姜堪为副手,两人私交甚笃,对荀子的 ** 韩非也有所了解。

只见孔臻展开绢帛,扫了一眼便愣住。

众人疑惑。

“孔臻,发生了什么?”有人询问。

孔臻陷入沉思。

“孔公子?”李华裳也开口了。

“啊?哦哦。”孔臻回过神,急忙朗诵起来。

“明月几时有? ** 问苍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孔臻读完,手握绢帛微微发颤。

船舱内寂静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首诗的意境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月光之下,或醉卧窗前,或漫步云霄。

前半段满溢千古愁绪,后半段却陡然转折,借哲理抒怀,豁达超然,宛如仙人风骨。

结尾两句寄托美好祝愿,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将人带回现实,却让人不禁赞叹这两句实为点睛之笔。

“太妙了!”

众人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心中的震撼。

遗憾的是,这个时代尚无**二字,否则此刻船舱内定会此起彼伏地传来这样的惊叹。

李华裳的眼神如秋水般澄澈,周泠然的情绪似乎有些低落,两人默默思索着各自的心事。

姜堪则陷入沉思,目光空洞。

这首《水调歌头》,让所有人都深受触动。

船舱内长久保持着沉默。

许久之后,才有人缓缓开口:“这既不像诗,也不像赋。”

“当然不用多说。”

舫内的人都察觉到这语气的特别。

“你刚才是说韩非送来的?”姜堪问。

“没错。”孔臻点头。

“这绝不可能是他写的。”姜堪摇头。

他并不是怀疑韩非的才华,而是他对荀子和韩非都太过熟悉。

荀子擅长诗赋,然而在完成《诗经》整理后,便不再专注于诗词创作。作为荀子的 ** ,韩非的诗赋基础不错,但姜堪清楚韩非身为韩国宗室,时刻担忧着韩国的命运,鲜少研究诗词,更别提一种全新的格式了。

孔臻听后愣了一下,随即在绢帛上寻找,这时才发现落款并非一行字。

“吴巨作,韩非书。”孔臻念出了落款。

“吴巨?”

一时之间众人不解。

就连姜堪听到这个名字也是一愣。

倒是李华裳最先反应过来:“医家泰斗吴巨?”

“应该就是他。”孔臻点头。

众人议论纷纷。

“没想到这位新晋医家魁首不仅擅长治病救人,还有这般诗才!”

“听说他曾治愈吕不韦的女儿,压倒七国名医,堪称当世第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样就能解释了,韩非最近去秦国祝贺吴巨继任,看来还没回去。”

“但这格式确实令人费解。”

舫内讨论热烈。

“这里还有一封信。”

孔臻读出信中的内容:“吴师宴后醉酒写下此篇,我为其抄录,传遍七国,供众多学子欣赏,此篇格式名为‘词’,由吴师首创,分为上下阕……”

“词,很有意思。”

姜堪点头,但不同于之前对学子的评价,他真心喜爱这种文体以及这首《水调歌头》。

旁边的周泠然看到姜堪微微张嘴,似乎想试着按信中规则写一首“词”,只是可惜《水调歌头》太过出色,难以忘怀,短时间内很难写出同样优秀的词作。

“孔公子,这词若是只为广大学子观赏,倒不如留在我的画舫,这里向来是才子汇聚之地。”李华裳回过神,半开玩笑地说道。

孔臻闻言大笑,却仍将绢帛收进怀中,显然无意留下。

李华裳笑着摇头,虽是玩笑话,但她确实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