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驿丞(2 / 2)

大明第一相 半半道人 1102 字 1个月前

宋神宗熙宁四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提前申请致仕,让朝堂侧目。

按赵宋之制,大臣七十可以致仕,欧阳修整整提前了五年,而赵宋厚待士大夫,官员恋栈成风,到点了还要想法子逗留几年,何况提前致仕?

欧阳修致仕之举,众皆诧异,只有苏轼在听说之后,立马修书为贺。

毛纪以欧阳修自居,鄙薄柳公权之行径,他杨慎不效仿苏子瞻,还能效仿谁去?

“升庵兄,别看了!”

一句带着江西口音的官话,将杨慎惊醒,一个比他稍显年轻的士子过来,拉着他回走,“几位老相固然退了。那又如何,不是还有咱们吗?”

杨慎心中一暖,这是翰林院编修王思王改斋。

“不错!”王思的话音未落,一个声音更加激扬,“孟子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在,莫说眼前还有诸多同道,即便只余一人,又有何惧?”

杨慎急视之,是监察御史,闽人张曰韬,张席珍。

“席珍兄此言深得我心,千万人如何?刀山火海又如何?同去同去!”

“妙极妙极!算我裴绍宗一个!”

“哈哈,此等盛会,怎少得了三原张原?”

“毛玉不才,原附诸君骥尾!”

“诸位,莫忘了还有无锡张淮!”

“……”

王思与张曰韬的话,好像敲燃的火石,前来送行的数十位官员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

卢沟桥离城三十里,前来送行的这些官员,都是年富力强之辈,这半年以来,原本就压抑得很了,压到今日,就是一堆又一堆的干柴,只差一粒火星了。

一个一个看过去,杨慎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见杨慎泪目,众人皆寂。

自幼年起,杨慎便被誉为天下奇才,作为杨廷和的儿子,但他的标签从来都不是“杨廷和之子”,而是“天才杨慎”。

一直以来,他狂傲,他恣意,他潇洒,他痛饮狂歌,何曾听说过杨慎也有流泪之时?

猛然间,王思抚掌大笑道,“哈哈,今日居然能见到杨升庵做儿女之态,没来的同道可谓血亏哉!”

“说起心如磐石,杨某确实甘拜下风。”

听他作怪声,杨慎摇头笑道,“谁都知道,大明风骨最硬之士,莫过驿丞,又有谁能与王驿丞比肩?”

这话引起一片哄堂大笑,还有人起哄道,“王驿丞当然硬气,他就是被摘了乌纱,也还有做豆腐干的手艺傍身,他有何惧?”

“不错的,怎能辜负了“王驿丞”这个名号!”

“鲁直兄,你这话可就含糊了,究竟说的是哪个王驿丞?”

“……”

驿丞本为不入流的杂官,最为卑下,正德贬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