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塞北出迷朔漠,流沙东望陷边荒(第四节)(2 / 2)

匈奴人驰骋草原近百年,还没受过这种窝囊气。然而气归气,乌孙国那地方有点远,真要劳师动众前去讨伐又有点划不来。匈奴人拿乌孙国没辙,蒲类却遭殃了,乌孙国离得远,蒲类就在跟前,很不幸蒲类的乌孙人成了出气筒。成立没多久的蒲类国很快就被匈奴消灭了,大部分的蒲类人都成了匈奴的奴隶,少数人逃入附近的山中躲了起来。

六十多年后,蒲类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快要被彻底遗忘了,当年蒲类国的小娃娃也已经步入耄耋之年。那时宣帝登基不久,他满怀雄心壮志,准备给予匈奴痛击,彻底解决这个北方的祸患。宣帝任命赵充国老将军为蒲类将军,联络乌孙人(这时的乌孙已与我朝和亲多年,关系亲密),计划在蒲类海附近进攻匈奴。

我们便是那个时候随着赵将军来到西域的。战争进行得很顺利,虽然乌孙人先撤走了,并没有等我们汇合,但我们的大军依然直捣蒲类海边的匈奴右谷蠡王庭,没多大伤亡就打赢了仗,赶走了蒲类海周边的所有匈奴人。

赶走匈奴人之后,大部队回到了关内,只留下了几百人的队伍留守蒲类海,驻屯在东边的谷口,防范匈奴人再来侵扰,以及巡护通往乌孙的商路。我是留守人员之一。

接下来的几年,大汉雄兵在长城以北一带给予了匈奴人极大的军事压力,匈奴人根本无暇西顾,蒲类海随之和平了起来,不再有铁蹄践踏,不再有刀戟相交,回复了它本来的样貌,雪峰晶莹,水光潋滟,水草丰盛,牛羊壮健。那些已成为奴隶的蒲类人恢复了自由身,重又回到了那属于他们的丰美草场,那些散落在深山里的蒲类人也逐渐离开了道路难行的崖谷,回到了属于他们的美丽家园。短短几年的时间,新的蒲类国建成了,蒲类海边有了新的城镇,有了新的国王,有了新的臣民,一切都是那么的崭新。

匈奴人不来了,我们只剩下巡护商道的工作。其实没了匈奴人,商道上基本也就太平无事。后来,为了节省国库开支,也为了不给西域各国增加负担,屯田制在整个西域推广了起来。蒲类这个地方不适合耕田,本来我们整个队伍是要去乌垒屯田的,蒲类人害怕汉兵一走,匈奴人又要打过来,死活不让我们走。朝廷的大人们研究后决定留下二十人移驻蒲类国的镇上,帮助蒲类人训练军队以防御匈奴人,其余人按计划去别处屯田。

这次,我又被留下了。

之前,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军营里训练以及轮换着在商道上巡逻,与蒲类的国民很少打交道,那之后的职责变成了训练蒲类的军队,完全与蒲类人混杂在一起。蒲类人虽然有些会汉话,但是不会的远多于会的,所以我们与他们在日常沟通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为此,国王为我们配备了一个译长。

蒲类人很好相处。他们热情好客,乐观大方,他们喜爱音乐,男女老少基本都能歌善舞。蒲类人很擅长酿酒。周边峡谷中的野苹果,野葡萄都是他们酿酒的绝佳材料,这些酸苦的连禽兽都不爱吃的东西,经过他们的酿造,就变成了甜滑的美酒。天气温暖的时候,白天,操场上、溪流边、蒲类海旁边到处都飘荡着悠扬的歌声;夜晚,镇子中央的广场,镇子四周的旷野上经常会出现几处篝火,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贵族平民杂乱地围在篝火的四周,他们品着美酒,时而唱歌,时而跳舞,时而亦歌亦舞。蒲类人总是那么的快乐,即便他们被奴役压迫了几代人的光景,刚刚自由了没几年。

我们这留下来的二十人,有的是自愿留下来的,有的是不情愿地留下来的,不过跟蒲类人相处一段时间后,不管是自愿还是不情愿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