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我需要你们守住第1课(1 / 2)

洛保将白大褂领口整了整,目光扫过面前十名实习生。

其中五张面孔是熟悉的周明、林小满等人,另外五张新面孔略显局促,李默、赵予安、苏棠、程野、许昭这五个名字刚从报到单上记住。走廊里消毒水气味混着打印机吞吐病历的嗡鸣,电子屏上滚动着今日查房安排。

"今天带你们看六个病房,每个病例都有不同的沟通难点。"她轻点平板电脑,调出电子病历,"21床凌月,32岁,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23床何文远,78岁,血管性痴呆合并肺部感染;25床司马晴,19岁,吉兰 - 巴雷综合征康复期;27床宁知秋,65岁,急性脑梗后遗症期吞咽困难;29床赖星河,48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伴抑郁;31床晨雨,28岁,重症肌无力危象缓解期。"新实习生苏棠赶紧低头用圆珠笔记录,纸页间沙沙作响。

推开21号病房,三张病床间拉着蓝白相间的隔帘

凌月半靠在中间床位,丈夫正举着勺子尝试喂流食,见洛保进来,勺柄在碗沿磕出清脆声响:"洛医生!月月昨天开始右手完全动不了,喂饭都接不住......"

洛保抬手示意他稍安,先翻开床头柜上的病程记录单。体温37.8℃,肌力二级,巴氯芬服药记录停在了三天前。"凌月,试着动动手指?"她蹲下身,指尖轻触患者僵硬的腕关节,"现在感觉哪里最难受?"

凌月苍白的嘴唇翕动:"像有无数根针扎进骨头里......"洛保一边听着,一边观察她颈部不自主的震颤,余光瞥见实习生程野掏出手机。"医疗场景禁止拍摄。"她头也不抬地提醒,同时对凌月丈夫说:"发热可能是感染诱发,需要加做血培养。巴氯芬停药会加重痉挛,为什么没继续服用?"

"她说吃了会头晕......"丈夫声音发涩,"我劝了,可她把药全倒进马桶......"

洛保按住患者颤抖的手,转向家属时语气放柔:"突然停药风险很高,但我理解她的恐惧。"她从白大褂口袋掏出便携药盒,"分装成小格,每次服用时让凌月自己按按钮,既锻炼手指又能增加掌控感。"见对方眼眶发红,又补充道:"家属休息室这两天开放心理辅导,我让社工联系您?记住,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照顾病人。"

离开病房时,洛保特意放慢脚步:"凌月把病历本垫在枕头下,这是她对治疗的信任。"她指着床头日历上红笔圈出的复诊日期,"共情不是陪着掉眼泪,而是看见这些无声的求救信号。"实习生们若有所思,李默的笔记本上记下:"观察患者行为细节,将共情转化为实际支持"。

23床的何文远正烦躁地扯着鼻饲管,护工试图安抚却被推开。陪护的女儿何淑琴揉着通红的眼睛:"洛医生,我爸昨天夜里把留置针拔了三次,护士说再这样要约束......"

洛保先查看心电监护仪,心率112次/分,血氧饱和度92%。她从口袋掏出随身听诊器,金属接触老人胸口时,何文远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别怕,是我。"她用另一只手轻轻拍着老人手背,"还记得我教您的八段锦吗?我们一起做'两手托天理三焦'......"

老人浑浊的眼睛闪过一丝清明,僵直的手臂缓缓抬起。洛保趁机示意实习生赵予安测量血压,自己则翻开护理记录单。"肺部感染有加重趋势,今晚加做一次雾化。"她转向何淑琴,"伯父抗拒治疗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皮肤接触能激活大脑的催产素分泌。"她将老人的手按在自己掌心示范,"但记住——"她举起防抓手套,"当患者出现攻击行为,优先保护自己和医疗设备,这是专业规范。"

何淑琴哽咽着点头:"难怪我握着他的手,他就安静些......"

"共情要有限度。"洛保调试雾化器参数,"如果家属要求现在转院,该怎么回应?"她突然看向新实习生许昭。

"呃......我会说联系住院部办理转院手续?"

"正确。"洛保点头,"但要补充:'转院途中风险需自行承担,建议携带近期检查报告'。共情不是越界帮忙,而是清晰告知流程。"

25床司马晴的病床贴满动漫海报,轮椅上还挂着未织完的毛线围巾。母亲正在整理衣物,见洛保进来眼眶泛红:"洛医生,遥遥说腿上的知觉又退了......"

洛保掀开被子查看肌肉萎缩情况,指尖按压腓肠肌时,司马晴突然缩回腿。"很疼吗?"她的声音像哄小猫,"我们玩个游戏好不好?我按哪里你就指哪里,看能不能赢过我。"

在轻松的互动中完成检查,洛保调出肌电图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有改善趋势。"她转向母亲,"康复训练需要增加负重练习,但遥遥可能会害怕疼痛。"她掏出个硅胶小熊,"疼的时候就捏一捏这个。记住,任何治疗调整都要提前沟通,避免患者产生被强迫感。"

小主,

离开病房时,洛保在走廊停下:"司马晴床头的励志便签写着'今天也要打败病魔',这是她的心理防线。"她看向实习生们,"当患者自我激励时,我们要做的是强化这种积极认知,而不是过度安慰。比如可以说:'你制定的康复计划比我见过的很多患者都科学'。"

查完最后一间病房,夕阳已将走廊染成蜜糖色。洛保带着实习生回到办公室,打开会议室的投影仪。"现在复盘。"她调出21床凌月的病历,"谁注意到她拒绝服药的真正原因?"

周明举手:"表面是副作用,实际是对病情恶化的恐惧,所以洛医生用分装药盒赋予她掌控感。"

"正确。"洛保展示《住院患者心理评估表》,"但家属的情绪危机同样需要关注。凌月丈夫连续三晚在走廊长椅过夜,这是家属崩溃的前兆。记住——"她敲响投影仪,"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但帮助必须通过正规渠道。"

"洛医生,"新实习生苏棠开口,"23床的何爷爷,直接用约束带确实能解决拔管问题......"

"这就是过度共情的误区。"洛保调出监控录像,"何爷爷抓扯留置针时,瞳孔放大、呼吸急促,这是严重焦虑的表现。约束带会加剧恐惧,导致病情恶化。"她切换到中医理论界面,"中医讲'治未病',在情绪爆发前用接触安抚、八段锦引导,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她翻开《医疗设备管理条例》:"再强调一次,任何医疗设备外借都属于违规操作。如果家属要求借用仪器转院,统一回复:'我院设备需严格消毒管理,建议联系接收医院准备相应设备'。"

窗外的霓虹次第亮起,洛保的白大褂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最后总结:"她在白板上画出天平,一边写**"理性判断",一边写"人文关怀"**,"患者说'我没事'时,要看他攥紧的拳头;家属说'您放心'时,要留意他回避的眼神。共情是本能,克制是修养,将悲悯转化为专业行动,才是合格医生的必修课。"

十名实习生低头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在台灯下闪烁。洛保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知道这场关于"度"的教学,才刚刚开始。

洛保回岗:理性与温情的边界——医者的权衡之道

洛保站在会议室白板前,十名实习生整齐围坐。左侧五人是跟随她半年的周明、林小满等旧生,眼神里带着熟悉的信任;右侧李默、赵予安等五位新人坐姿拘谨,圆珠笔在指间反复转动。窗外暮色渐浓,投影幕布上跳动着"医疗伦理与风险决策"的标题。

"今天是你们两组人共同的第一课,也是旧生临别前的最后一课。"洛保的指尖划过白板上用红笔标注的警示线,"我不会照本宣科读指南,所有答案都藏在真实病例的刀锋边缘。"她调出电子病历系统,苏州第一人民附属医院的LOGO在屏幕角落闪烁。

第一个问题抛出时,空气瞬间凝固:"苏州转院去上海的危重患者,坚持借用价值80万的便携式ECMO,借还是不借?"洛保的目光扫过众人,在新人苏棠发白的指节上稍作停留。

旧生周明率先举手:"不借。《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外借,转运风险不可控。"

"如果患者家属当场下跪呢?"洛保追问,"他们承诺支付双倍押金,签手写承诺书。"

会议室陷入死寂。新人程野喉结动了动:"或许可以请示医务科...走特殊审批?"

"特殊审批的前提是院际协作且有接收方担保。"洛保调出江苏省卫健委文件,"上海医院如果不敢书面确认设备适用性和转运风险,这个'特殊'就会变成定时炸弹。去年某三甲医院外借呼吸机,患者途中血氧骤降,家属以'设备故障延误救治'起诉,医院被判担责40%。"